普魯士藍(英語:Prussian blue;德語:Preußisch Blau 或 Berliner Blau;化學名稱:亞鐵氰化鐵;分子式:Fe7(CN)18⋅14H2O,或書寫成Fe
4[Fe(CN)
6]
3 · xH
2O簡稱:PB)是一種深藍色的顏料,在畫圖和青花瓷器中應用。普魯士藍由狄斯巴赫(Johann Jacob Diesbach)在意外中發現,他原本是打算製造紅色顏料的。滕氏蓝(英語:Turnbull's blue)与普鲁士蓝是同一种物质,顏色略有不同是因為製備方法等的不同而導致的。[2][3][4][5]
德国的前身普鲁士军队的制服颜色就是使用该种颜色,以至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沿用普鲁士蓝军服,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方更换成原野灰。
歷史
普鲁士蓝,或柏林蓝、中國藍,或滕氏蓝的扩展含义并非一种颜色,而是指亚铁氰化铁这种深蓝色染料。该染料本身在历史上已有多次出现,甚至可追溯至古埃及,直至据现有记载1706年由约翰·雅可布·狄斯巴赫(Johann Jacob Diesbach)于柏林人工合成,1709年,当亚铁氰化铁作为染料开始出售时,便以其人工合成地普鲁士王国及柏林命名[6]。由于纯净的氢氰酸最初亦是由舍勒从普鲁士蓝制得,故以希腊文“蓝色”之名命名,中文亦因之。
製造
最初狄斯巴赫把草木灰和牛血混在一起,製成亞鐵氰化鉀,其三水合物俗称黄血盐,後與三氯化鐵(或其他能够提供三价铁离子的物质)反應後產生:
工业合成手段产生后,最初是由BASF前身法本公司大批量生产。如今通常以亚铁氰化钾和硫酸亚铁首先反应,生成亚铁氰化亚铁,然后使用含钾离子的氧化剂氧化亚铁离子生成亚铁氰化铁沉淀,再过滤干燥形成工业品亚铁氰化铁。
物质資訊
普鲁士蓝是经典的配合物。其配体为六个氰基,中心离子为二价铁离子。氰基与二价铁离子共同通过配位键组成六氰合铁(II)酸根(整体显-4价)作为普鲁士蓝的内配位层(内界)。而外层的三价铁离子与钾离子作为普鲁士蓝的外配位层(外界)通过离子键与六氰合铁(II)酸根以离子键的形式相连接。结构方面,普鲁士蓝为六面立(正)方结构。氰基作为立(正)方的各条棱连结处于顶点的铁离子,其中相同价态的铁离子在各面上均互为对角,而每间隔一个立(正)方,钾离子会被包裹在其中。
用途
在医疗上使用的普鲁士蓝实际上是亚铁氰化钾铁,化学式是[7],用来治疗经口的急性或慢性铊中毒。铊置换普鲁士蓝上的钾後,形成不溶性物质随粪便排出。用量一般为每日250mg/kg,分4次,溶于50ml 15%甘露醇中口服。同时适量补充氯化钾,高濃度钾離子能增加肾对铊離子的清除能力,可能与钾竞争性阻断肾小管对铊的吸收有关,同时钾會动员细胞内的铊移到细胞外,使血铊含量增加,導致临床病情加重,需要慎用。
作为首次出现的工业合成染料,因其稳定性,且不溶于水,其着色效果远强于以往的有机天然染料靛蓝,虽存在些許毒性,但被德意志第二帝国作为军服染料长时间使用,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也以其为正规军队的标准染料。
常用来检验溶液中二价铁离子的存在,产生标志滕氏蓝沉淀
普魯士藍是在普魯士藍測定總苯酚時形成的。 樣品和酚類標準品加入酸性氯化鐵和鐵氰化物,鐵氰化物被酚類還原成亞鐵氰化物。 三氯化鐵和亞鐵氰化物反應生成普魯士藍。 將樣品在 700 nm 處的吸光度與標準品進行比較,可以測定總酚或多酚[9][10]。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