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佛教文化、哲學中的素食主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齋食,現在往往是素食的代稱。原本指的是「过午不食」,过午不食从字面理解就是过了中午或午時(上午11时到下午1时)直到次日黎明都不再进食了,可說是一種斷食。過午不食是釋迦佛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在律部更常见的说法叫“不非时食”。
斋食则是宗教术语,对于原始佛教来说,「斋」主要是「不非時食」,俗稱「过午不食」,意思是在日出到中午才吃東西,食物的内容是甚麼都无所谓,過了午時就不允許吃東西。不管是吃素也罢,吃荤也罢,只要是过午不食就算是吃斋了。斋食对于佛教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是八戒、十齋日戒和頭陀行之一,爲當時僧侶絕對必须遵守的戒律。其他宗教也有类似的斋戒。
《增一阿含经》云:迦留陀夷向暮日入,着衣持钵,入城乞食。尔时极为暗冥,时迦留陀夷渐渐至长者家。又彼长者妇怀妊,闻沙门在外乞食,即自持饭出惠施之。然迦留陀夷颜色极黑,又彼时天欲降雨,处处抴电,尔时,长者妇出门见沙门颜色极黑,即时惊怖乃呼,是鬼,自便称唤,咄哉,见鬼。即时伤胎儿,寻命终。由此因缘,佛遂立过午不食之制。
佛教五戒要求不殺生(Ahimsa),但對於飲食,除了遠離飲酒之外,沒有特別規定;出家僧眾則有三淨肉,以及不為己索求「美食」(如,肉、魚以及乳、酪、石蜜等)[1]等飲食限制的律制。
南傳上座部佛教沒有素食風尚,仍按照《律藏》的傳統規定,允許僧侶食用三淨肉。不過,有些僧人自願素食,如在緬甸第六次結集擔任大會主席的裊將尊者(Nyaungyan Sayādaw)[2],和漢傳大乘不同的是,這並非僧團戒律,也非強制要求。雖然戒律並未要求,在上座部佛教國家中,仍有一定比例的素食人口。不少信眾基於慈悲動物的宗教因素自發茹素,另外華人移民也帶進九皇齋節齋戒吃素的宗教禮儀[3][4]。
漢傳佛教則有素食文化的傳統,並和戒殺一起,同視為護生精神的展現[5][6]。在《涅槃經》傳入中國前,已有六朝僧人「蔬食長齋」的記載。不過一般認為梁武帝對僧眾下詔「制斷酒肉」是漢傳佛教素食傳統成形的開始[7]。在《梵網經》菩薩戒成為僧團普遍所受的戒律之後,斷酒肉和五辛的規定成為華人佛教信仰的素食文化特色。同時也在禁食之列的五辛,為五種具「辛味」的野菜:大蒜、薤/小根蒜、蔥、韭菜、興渠。
日本佛教在明治時代以前,一般僧侶禁止肉食妻帶。然自平安朝以來,即有部分僧侶娶妻食肉,引起諸多爭議。至淨土真宗開祖親鸞捨棄出家之傳統,採取在家生活,而形成肉食妻帶之宗風。明治年间废佛毁释,頒布《肉食妻帶的解禁》,日本其他宗派亦開始有允許肉食妻帶。不過,依然有很多僧侶堅持自我修行,反對政府下令許可僧侶食肉娶妻[8]。日本佛教的肉食妻带主要是在末寺,因為末寺是父子世襲當主;本山的大寺仍要嚴守佛教戒律。日本有所謂「精進料理」,即是遵循佛教戒律的日本傳統料理,所用食材主要是當季蔬菜、山中野菜,不用魚、肉以及大蒜、洋蔥等五辛[9]。
韓國之曹溪宗,於李承晚總統時代,發生比丘(清僧)與妻帶僧之論爭,妻帶僧別立為太古宗,允許肉食妻帶,並力主改革禁戒。曹溪宗仍維持傳統的戒律。
根據藏傳佛教領袖達賴喇嘛的說法,在大乘經藏中有未禁止三淨肉者,也有像《楞伽經》那樣完全禁止者,另舉出清辨《中觀心要》的註解作為若食三淨肉並無過失的例證[10]。通常認為藏傳佛教在蒙藏地區因地理環境關係,高原地不長莊稼,缺乏食物,且高原气候寒冷,人需要更多热量及高营养价值食品以维持生命,所以不推行素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