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辛

五種具「辛味」的野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五辛

五辛梵語pañca parivyaya),又稱為葷菜[1]、五葷,是指五種具「辛味」的野菜:大蒜/小根蒜韭菜興渠(梵語:हिङ्गु,羅馬化:hiṅgu,中藥稱「阿魏」,非中原江南的原生植物,在古代一度誤傳成蕓薹油菜香菜求求羅香[2]),合稱五葷五辛。在現代,有人擴充解釋為任何一種含有大蒜素葱科植物(如洋蔥等)[3][4]

大蒜等五辛原是印度婆羅門的飲食禁忌佛教道教因食用大蒜會口氣重,惱人心緒,礙人修行,設下律制,禁止僧、道食用。

词语释意

“葷菜”在現代泛指肉類或含有辛辣刺激味道的食品。在佛教中,肉類食品对应於“腥”,葷謂臭氣,葷菜只指有臭氣的蔬菜,即“五辛”[1]。所謂「葷腥」或“肉葷”是佛教中對於肉類食品和五辛的合稱。

歷史

禁食五辛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的飲食禁忌[5][6],食用蔥、蒜的主要是达利特[7][8]

佛教的《律藏》則記載释迦牟尼說法時,有比丘食蒜不來聽法,怕害熏諸梵行人。佛陀於是對僧伽設下律制,禁止噉蒜[9]。在《根本說一切有部律雜事》中,將食葱、韭類也算入食蒜而禁止[10]。若因病須服用,則不在禁止對象之列。

楞嚴經》稱仙人天人喜歡潔凈,人食五辛後不肯接近。[11]且「五辛熟食會引發情慾,生啖容易動怒」[12],這句話可能取自《大毘婆沙論》「欲貪煩惱就像吃興渠,瞋恚煩惱有如食辛辣」。[13]

本草綱目》記載有在農曆元旦食五辛(五辛盤)以辟癘氣、瘟疫的習俗,並以五辛為「韭、薤、蔥、蒜、[14]。《荊楚歲時記》則以五辛為「大蒜、小蒜(薤或小根蒜)、韭菜、蕓薹、胡荽(香菜)」。

佛教五辛

「五辛」之說出自《梵網經心地戒品》等,謂此五辛為“大蒜、革葱(薤菜,革葱又作茖葱)、慈葱(葱)、蘭葱(一說小蒜,一說韭菜)、興蕖(阿魏)”,《菩薩戒義疏》舉出舊說為「蒜、葱、興蕖、韮、薤」[15]。《楞伽經》稱:“葱、韮、蒜”(或加:薤)[16]。《翻譯名義集》舉出:大蒜(梵 laśuna、巴 lasuṇa)、蔥(梵 latārka)、韭(梵 gṛñjana)、小根蒜(梵 palāṇḍu)。十誦律記載興渠(梵 hiṅgu)為五種樹膠藥之一,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亦載興渠為藥用,古代取阿魏分泌的膠脂來用,內服或外敷或作香料。[17]

上述有提到的植物學名:

  • 大蒜Allium sativum
  • Allium bakeri
  • 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 Allium fistulosum
  • 韭菜Allium tuberosum
  • 茖葱Allium victorialis

這些植物在生物學上,全部都屬於蔥属植物,它們被食用後在身體產生的,佛教在意的副作用,都是來自於其中的大蒜素。其他在現代飲食常食用的蔥科植物有洋蔥紅蔥頭蝦夷蔥韭蔥等,其中的洋蔥的親緣非常近,同屬洋蔥亞屬,味道和氣味相似,並且兩者之間能產生雜交種-黃蔥

  • 興渠,又名阿魏Ferula assafoetida

阿魏的揮發油成分富含各種有機硫化物,如二烯丙基二硫,大蒜素分解後也會有二烯丙基二硫,這些有機硫化物導致它有濃烈的蔥科植物氣味、食用後的副作用和蔥科植物相近。

道教五辛

  • 《爾雅翼》謂,“西方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蒜、茖蔥爲五葷,道家以韭、蒜、蕓薹、胡荽、薤爲五葷。 ”即道教五葷為韭、蒜、蕓薹、胡荽、薤。
  • 本草綱目》謂「鍊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為五葷。」,鍊形家為道教修煉身形之術。
  • 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引《玄都定罪律太極科》則指五辛為「生蔥,韭,大蒜,小蒜,葫荽」,又說此外凡薤蕌似蔥之類,皆勿食也。

蕓薹為現在蕓薹属蔬菜(种子辛辣,现代用作芥末),胡荽為香菜。若按贊寧、慧琳等人之說,胡荽、蕓薹皆為誤傳,應當都是興渠[2]

另外,正一教道士忌食數種肉,《上清靈寶大法》有言;「天厭雁、地厭犬、水厭鯉、鱔、龜、鱉。」等肉,號稱「三厭」(三官所厭)。據說只要喫了,即會為上天所忌諱,法力就會消失。全真教道士的戒律則要求素食

禁食的原因

#历史章节已阐述清楚:为防熏同道人。至于提高性欲,似乎是比喻手法造成的误传。

相關條目

参见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