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支那駐屯軍(日语:支那駐屯軍) 是日本因義和團之亂而配置給八國聯軍日本軍部隊,在終結庚子拳亂後的《辛丑条约》獲得在中國境內駐屯佈署的軍隊。清帝國時期稱為清国驻屯军,中華民國時期改名,因司令部在天津海光寺,日本方面又稱其為天津軍。兵力規模為數千餘人,位階比照旅級編制,在後期階段為天皇親任官。
光緒二十六年(1900),華北因義和拳亂威脅外國人的生命安全,日本先是派遣小規模部隊入駐天津日租界。後拳亂態勢失控,日本在6月決定將第5師團調撥部隊加入八國聯軍,在投入作戰後,義和拳亂趨於平息。同年10月,日本決定從第5師團抽調一個混編旅規模的兵力編成清國駐屯隊,其餘的第5師團部隊返國歸建。
光緒二十七年(1901),辛丑條約簽訂。依循辛丑條約日本獲得在北京京畿周圍駐軍資格,駐屯隊也正名為清国驻屯军,該部隊主要任務為保護日本在華北的大使館與領事館,部隊因駐地有特殊政治意義,因此為天皇直轄部隊,而不從屬於參謀本部。部隊規模有步兵大队6个、野炮兵大队1个、醫院1个、军乐队1个、守备队司令部1个、骑兵中队1个、工兵中队1个、宪兵队1个,总兵力2,600人。宣統三年(1912)3月,宣統皇帝宣布退位後清朝滅亡,進入中華民國時代。1912年4月(明治45年)改称「支那驻屯军」。
七七事变以前,驻天津、山海关、通县、丰台、北平等。因军司令部位于天津海光寺兵营,又被称为天津军,日後成為侵华日军的一部分。支那駐屯軍很長時間規模在3,000人以下,直到1930年代中日關係惡化,日本企圖促成華北五省自治,開始強化支那駐屯軍戰力。昭和11年(1936)4月,原本的步兵聯隊被擴編為步兵旅,所屬兵力達11個步兵營,並增編了戰車部隊、航空部隊,總人數增加到接近6,000人,部隊指揮官地位也提升到與師長相同的親任官。1937年7月7日,支那駐屯軍步兵部隊挑起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战争。
1937年8月31日,因華北戰事擴大,日军大本营撤销支那駐屯軍番号,编成北支那方面军,辖第1军和第2军;原驻屯军改编为中国駐屯混成旅团。1938年3月12日增设支那驻屯步兵第3联队编入,并改称支那驻屯兵团。1938年6月21日支那驻屯兵团改编为第27師團。
支那驻屯军先后制定以下侵略方案:
昭和12年(1937年)额定员额5774人,战马648头: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