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喀爾文主義(英語:Calvinism)是16世纪法國宗教改革家、神學家約翰·加爾文畢生的許多主張和实践及其教派其他人的主张和实践的統稱,在不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意義。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5年1月11日) |
在現代的神學論述習慣中,喀爾文主義常指「救贖預定論」跟「救恩獨作說」。加爾文支持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說,主張人類不能透過正義、禮數或虔誠的行為獲得救贖,反對逐漸成為天主教神學主流的「神人合作」论,恢復逐漸被天主教会所遺棄的奥古斯丁派「神恩独作」论,因為加爾文認為教義應當回歸聖經所謂神揀選的他的子民,因此加尔文主义者之神学传统常被稱为“归正神学”或“改革宗神学”(Reformed theology)[1]。
由加尔文等人发展而来的主要基督教宗派有歸正宗(又稱改革宗)、长老宗與公理宗等。
歸正宗和信義宗都承認人因信仰基督而蒙恩稱義,歸正宗的主要特點是選舉“長老”監督教務,由牧師和不受神職的長老集體管理教會,認為任何人都不得享有無限權力,並且認為教會人士可以參加政治活動,使世俗更加接近上帝的旨意。所以在加尔文派掌權的國家或地区,會強調把商業工作做好,經濟、民主制度和公眾教育都會受到重视,乃是因為神注定他們必如此做事[2]。
以所謂的喀爾文主義五要點作為喀爾文主義的內容歸納,是非常不準確的說法。喀爾文的思想精華,以其巨著基督教要義為代表。這是一本經典的神學著作,內容觸及所有基督教信仰最核心的教義,並且處處引用聖經。
所謂的喀爾文主義五要點,嚴格來說,應該稱為「喀爾文主義救贖論五要點」,或稱為喀爾文主義對亞米念主義五要點之回應。喀爾文和喀爾文主義者未曾主動歸納出這五要點的教義,乃是在一次重要的國際教會會議中,因應亞米念主義者提出的五個關於救贖論的論點,加爾文主義者根據聖經一一加以駁斥,而後在該次會議寫成多特信經。後世的喀爾文主義者為了便捷記憶、了解多特信經對亞米念主義者的回應,遂發展出喀爾文主義五要點及TULIP的背誦口訣。
這五点教義的英文首字字母恰好能拼成「Tulip」,即“鬱金香”之義。[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