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穀年

臺灣藝術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穀年(1905年—1987年),初名,號懷椿江蘇武進人,中華民國畫家[1][2]

生平

張穀年早年於上海賣畫,後投入公職,但仍持續創作,隨政府工作遷移,亦歷覽各地名勝[3]。自幼跟隨舅父海派名家馮超然習畫,又於上海收藏家處臨摹歷代畫蹟,奠定繪畫基礎。1940年代以後畫風漸從摹古轉向寫生,1943年於上海舉辦首次書畫個展[4]。張穀年早期遍臨各家,尤對王翬畫法頗具心得,渡臺後強調寫生,畫題以表現臺灣風貌為主。1955年,與馬壽華陳方陶芸樓鄭曼青劉延濤高逸鴻等人組成「七友畫會」[5]。1987年3月辭世,享壽82歲。

除了繪畫創作,張穀年也留有論畫文字。張穀年提出透視視點的運用,說明水墨畫與西畫寫生方法的不同;「國畫則採用俛視與散點透視,使畫面內容充實。」同是七友畫會的摯友劉延濤在《中國山水畫法圖解》序言稱張穀年:「其忠於藝術之『固執』若此,而其忠於藝術之『日新』努力,亦不時可於其作品中見之。」作於1968年的《清水斷崖》即是「日新」的力作[6]。對於「寫生」的見解與詮釋各異,而呈現不同的繪畫,創造以自然實景為主的藝術風貌。

主要作品

  • 《橫貫公路》,1960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 《烏來觀瀑》,1961年。[7]
  • 《清水斷崖》,1968年。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