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三国时期二乔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9年12月,孫策周瑜攻破皖城,得到橋公兩女。在周瑜纳橋公次女後,孫策調侃周瑜道:「橋公二女雖經過戰亂流離,能嫁給我們,不失為一種幸運。」平定皖城後二橋被送回吳縣。[1][2]此後事迹不详。周瑜年壽不永,210年在準備攻取益州時病死於巴丘,年僅36歲。
《三國演義》未明提二橋之父乔国老的身份,仅知其与曹操相识。此外太尉橋玄在第一回就已登場,但也未说明是否与后文登場的喬国老是同一人。
東漢建安四年(199年),孫策在同窗好友周瑜之扶持下,一舉攻克皖城。皖城東郊,溪流環繞,松竹掩映著一個村莊——後人稱之為橋公故宅。橋公故宅後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傳二橋姐妹常在此梳妝打扮,可謂「修眉細細寫春山,松竹簫佩環」。每次妝罷,她倆便將殘脂剩粉丟棄井中,長年累月,井水氾起了胭脂色,水味也有胭脂香了。於是,此井雅稱「胭脂井」。有詩曰:「橋公二女秀色鐘,秋水並蒂開芙蓉。」[6]
小橋之「國色」和周瑜容貌俊秀、精於音律之青年才俊形象,激發了後世文人想象。二人結合常被後人視為天作之合。北宋蘇東坡於《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道:「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7]
對於二橋之美,《三國志》、杜牧及羅貫中皆沒有寫。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吳之竹雕《二喬並讀圖筆筒》、王世襄《竹刻鑑賞》一書有照片及拓本,說刻的是「兩婦高髻,一持扇坐榻上,一坐杌子,手指几上書卷,似在對語。榻上陳置古尊,插牡丹一枝,旁有籠、篋、壚、硯、水盂、印盒等文房用具」。筆筒背刻陽文七絕一首:「雀台賦好重江東,車載才人拜下風。更有金閨雙俊眼,齊稱子建是英雄。」作為豔名傾動一時之美女,江東二橋很自然地成了文學藝術之對象。古代女人美不美全靠歷代筆墨渲染而定,未必可靠。明代高啟《過二喬宅》云:「孫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結君臣義。奇姿聯璧煩江東,都與橋家做佳婿。橋公雖在流離中,門楣喜溢雙乘龍。大橋娉婷小喬媚,秋水並蒂開芙蓉。二喬雖嫁猶知節,日共詩書自怡悅。不學分香歌舞兒,銅台夜泣西陵月。[8]」
《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敘曹操平定遼東後,心情大暢,欲建銅雀台以娛晚年。曹植建議以銅雀台居中,於左右兩邊另建「玉龍」和「金鳳」二台,“更作兩條飛橋,橫空而上,乃為壯觀。”曹操遂留曹植和曹丕在鄴郡建台,與二喬本無關係。至第四十二回及第四十三回,曹操得荊州後親率大軍壓境,脅迫孫權投降。孫權遣魯肅抵江夏邀劉備結盟,諸葛亮隨魯肅赴柴桑(故城在江西九江縣西南二十里)向孫權陳以利害,使孫權決心聯劉抗曹。
到了《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周瑜和小喬才與銅雀台有了聯繫。原在鄱陽湖訓練水師的周瑜,星夜趕回柴桑約見諸葛亮。周瑜對劉備存有戒心,見諸葛亮之初不肯透露抗曹本意。諸葛亮為激使周瑜表態,佯裝不知二喬分別為孙策及周瑜之婦,稱曹操建銅雀台以及率兵攻打江東,原因皆為奪得二喬以供取樂;為江東計,請周瑜重金訪購二喬獻給曹操,以退大軍。諸葛亮在背誦曹操命曹植所作的《銅雀台賦》為證時,更故意改原賦中「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為「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用連接「銅雀」、「玉龍」與「金鳳」的「二橋」指謂「二喬」,以示曹操「誓取二喬」之意。周瑜聽罷果然大怒,自此就堅定孫劉聯合抗曹之決心。
小說通過周瑜與諸葛亮就銅雀台的對話,極言小喬的國色天香,以及本人在周瑜和曹操心目中的地位:赤壁之戰竟為小喬而起。既說明了瑜、喬的愛情,又給後世民間增添了關於他倆之間姻緣佳話傳流的內容。這實是後世小喬能有多幕添加的原因之一。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