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庙 (北京)
皇家祭祀场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皇家祭祀场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历代帝王庙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北京市西城区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明、清 |
编号 | 4—129 |
认定时间 | 1996年 |
尊崇或祭祀历代贤明帝王是中国古代历朝沿袭的政治传统,如唐昭宗时,建汉昭烈庙,祭祀地点在涿州。宋宁宗时,地方官员先后在韶州和衡阳建立“舜庙”。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在祭祀历代帝王时亦不懈怠,金朝规定,“前代帝王,三年一祭,于仲春之月,祭伏羲于陈州、神农于亳州、轩辕于居州……”,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亦继承了这一传统,从元世祖忽必烈到元仁宗、泰定帝、元文宗、元顺帝,皆在中原敕建古代帝王的祭祀庙宇并命人祭祀,如“仁宗延佑三年,修殷王墓,敕卫辉昌平守令修治,岁时致祭”。但因歷朝祭祀地点級別不统一情況,引起討論。元朝蒙古人進士答禄与权主張統一祭祀[2],明太祖朱元璋也曾批评这种情形,決定於洪武六年興建統一的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于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始建于京师钦天山(今北极阁)之南,供奉三皇五帝和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共17位开国帝王,隨後於洪武二十一年廢祭隋文帝。
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帝厘定祀典,乃决定按南京历代帝王庙的样式,在北京兴建历代帝王庙。据《明世宗实录》及《日下旧闻考》记载,当时右春坊右中允廖道南提议撤除灵济宫二徐真君(五代南唐宗室徐知证、徐知谔)的神像,改设历代帝王与历代名臣神位。礼部则认为灵济宫地方窄隘,不足以改设历代帝王庙。嘉靖帝乃命工部择其他地方建庙。[1]
《明世宗实录》载,嘉靖十年正月十二日(1531年),工部上报兴建历代帝王庙新址为“阜城门内保安寺故址,旧为官地,改置神武后卫,而中官陈林鬻其余为私宅。地势整洁,且通西坛,可赎迁而鼎新之。奏入报可。”嘉靖十年二月十二日,嘉靖帝“躬祭历代帝王于文华殿。正殿分设帝王五坛一十六位,丹陛东西分设名臣四坛共三十七人。”嘉靖十年三月十七日(壬寅),“建历代帝王庙,遣工部尚书蒋瑶行祭礼,右侍郎钱如京提督工程”。嘉靖十年五月,“礼部议帝王庙名臣牌位,视太庙功臣式,帝王神牌量增高广,以别隆杀,帝王朱地金书,名臣赤地墨书。从之。”[1]
《明世宗实录》载,嘉靖十年九月,翰林院修撰姚涞请求在北京和南京的历代帝王庙中均罢黜元世祖神位。“礼部覆议以为,胡元受命九世,世祖最贤,其一代之治有足称者。所谓夷狄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亦春秋兴言之法。且自古帝王常优崇胜国,以昭忠厚,太祖神谋睿断,必有见于此,载在祀典百余年,于兹矣,宜遵旧制,庙祀如故。上从部议。”[1]
《明世宗实录》载,嘉靖十年九月,北京历代帝王庙建成,嘉靖帝“命加督工右侍郎钱如京支从二品俸,员外张集等各升赏有差。”嘉靖十一年八月甲午(1532年),嘉靖帝至历代帝王庙躬祭历代帝王,翰林院侍讲学士廖道南以皇帝亲祭历代帝王礼成,敬献《景德崇圣颂》。[1]北京历代帝王庙建成后,南京历代帝王庙被废弃,北京历代帝王庙成为中国唯一的历代帝王祭祀场所。
《明世宗实录》载,嘉靖二十四年二月庚子(1545年),礼部给事中陈棐请撤销历代帝王庙中的元世祖及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伯颜等五人的神位,获嘉靖帝同意,同时还撤销了南京历代帝王庙中的元世祖像。[1]
清兵入關之后,顺治帝增加祭祀元朝和辽朝、金朝帝王,并加祭各朝的贤臣,入祀帝王及贤臣多有调整。到顺治十七年六月再次调整后,入祀帝王25位、贤臣39位。《清史稿·圣祖本记三》载,康熙六十年四月(1721年),康熙帝命“诏厘定历代帝王庙崇祀祀典”。[1]
《清圣祖实录》卷二九二载,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初六(1722年),康熙帝更进一步放宽入祀帝王标准称,“朕意以为,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1]
《清圣祖实录》载,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根据康熙帝的意见,礼部大臣确定最终入祀名单:正殿增祀夏、商、周、汉、唐、宋、金、元、明历代帝王143位,配殿增祀名臣40人。当时,康熙帝已驾崩,继位的雍正帝命按康熙帝谕旨,在历代帝王庙正殿和配殿增设增祀帝王及名臣的神牌。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增祀帝王及名臣的神牌安奉妥当,雍正帝派履郡王允祹赴历代帝王庙行礼致祭。当时,历代帝王庙享祀的历代帝王共有164位,名臣共有79位。[1]
雍正七年(1729年),历代帝王庙重修。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竣工,雍正帝赐《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碑》碑文,立碑在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东南。雍正十二年二月乙丑(1734年),雍正帝御制历代帝王庙、关帝庙、都城隍庙碑文建亭告成,雍正帝命諴亲王允祕祭历代帝王庙,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祭关帝庙,皇五子和亲王弘昼祭都城隍庙。[1]
乾隆三年九月(1738年),乾隆帝诣历代帝王庙行礼,书《御制戊午季秋祭历代帝王庙礼成纪述八韵》:“明禋稽古制,殷礼值秋时。肃肃旗常列,跄跄鹓鹭随。爽风开宝扇,旭门耀灵祠。两序陈钟鼓,千秋焕鼎彝。羹墙增忾慕,典籍信昭垂。对越严将祀,钦承俨若思。志曾希舜禹,心愧作君师。代谢固天运,孙曾鉴在兹。”
《清会典事例》载,乾隆十八年(1753年),“奏准:帝王庙门额书‘景德门’,增‘崇圣’二字。”《清高宗实录》载,乾隆二十七年二月(1762年),因为历代帝王庙重修,礼部尚书陈德华奏请将正殿覆瓦改为纯黄色,获乾隆帝准奏。乾隆二十九年三月癸丑(1764年),重修竣工,乾隆帝赴该庙祭祀历代帝王,并且写下《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碑》碑文和《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告成既奉神御复位爰以春祭恭临式瞻实枚用申诚肃诗》,刻石立碑于景德崇圣殿西南。[1]
乾隆年間,清廷將東漢的漢桓帝、漢靈帝、明朝的萬曆帝、泰昌帝和天啟帝等,總共五位皇帝的牌位從歷代帝王廟移出,將明朝崇禎帝的牌位供入歷代帝王廟祭祀。
道光年间,历代帝王庙正殿曾经重修。道光二十年正月壬子(1840年),道光帝“谕内阁、现在历代帝王庙正殿。兴修尚未完工。二月二十八日,著即在祭器库致祭,设乐于庭,百官免其陪祀。”[1]
2002年10月31日,西城区文委统计了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至清朝宣统三年(1911)历代帝王庙祭祀情况,认为在380年历史中,共举办662次祭祀大典,其中皇帝亲祭的有16次,遣官祭祀的有646次。[1]
民国元年(1912年),宣統退位之後,历代帝王庙祭祀停止。民国十一年(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借用历代帝王庙。民国十四年(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京后,相关单位在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内举办了悼念活动。民国十八年(1929年)5月22日,帝王庙事务员王述谟汇报称,帝王庙原来被借给中华教育改进社使用,后来又将东院内东房三间借给中国国民党北平市第三区党部,如今又有讨逆军第五路军总指挥卫队营营长陈敦初率营部驻扎景德崇圣殿、东西配殿、东西看守房。同年6月8日,帝王庙事务员王述谟汇报称,驻扎该庙的讨逆军第五路军总指挥卫队营已在6月6日开拔,经过查点,该部队将景德崇圣殿的龛内后面板槽拆毁不少。[1]
民国十八年(1929年)8月30日,帝王庙事务员王述谟汇报称,河北省国术馆占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同年9月6日,河北省国术馆致函内政部北平坛庙管理所,申请借用景德门和景德崇圣殿。但北平坛庙管理所只准许其借用帝王庙后院,要求其保存屋内存放的祭器,不得变更建筑原状,一旦北平坛庙管理所需要,必须立刻退还后院。民国十九年(1930年)8月,河北省国术馆占用中国国民党北平市第三区党部退还的东院房屋;中华教育改进社遂致函河北省国术馆,希望河北省国术馆退还借用的房屋,以作为筹备中的北平幼稚师范学校的校址。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1日,河北省国术馆致函内政部北平坛庙管理所,上报了借用房屋的使用情况与清单,并且汇报了中华教育改进社希望河北省国术馆退还所借房屋,作为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址之事。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4日,内务部北平坛庙管理所复函河北省国术馆指出,河北省国术馆占用的中国国民党北平市第三区党部腾退之房屋并没有请示备案,同时又指出中华教育改进社借用帝王庙全部房屋之事已呈报内务部。[1]
民国二十年(1931年)7月,国立北平研究院对历代帝王庙进行了测绘(测绘所得的全图中,祭器库已不存,西院建筑和《大清会典图》不相符)。坛庙登记记载称当时庙内有三家单位:中华教育改进社,河北省国术馆,北平幼稚师范学校筹备处;西配殿内的牌位在奉军驻防时被移到景德崇圣殿,西院房屋已残毁。[1]
民国二十年(1931年)7月4日,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在历代帝王庙设立。该学校的前身是香山慈幼院幼儿师范科,校址位于香山见心斋,幼儿师范科主任是张雪门。[1]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内务部将历代帝王庙移交给北平市政府,划归北平市管理坛庙事务所管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9月11日,中华教育改进社致函北平市管理坛庙事务所,表示该社精心使用历代帝王庙多年,虽经过三次驻军,但没有损毁,请示可否开放参观。北平市管理坛庙事务所令下属与中华教育改进社商定了参观办法。[1]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20日,北平市管理坛庙事务所所长陶履敦卸任,同副所长刘德明核查交接了历代帝王庙物品,并且将移存到大库祭器柜的188位帝王神牌、79位名臣神牌供进大殿神龛中。全部物品由中华教育改进社代为保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月30日,北平市管理坛庙事物所修缮该庙。[1]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幼稚师范学校部分搬迁到广西桂林。日本占领期间,1941年6月30日,汪精卫政权华北政务委员会北京特别市政府将位于历代帝王庙的“香山慈幼院女子中学”由私立改为公立,更名为“北京市立第三女子中学”。1945年国民政府光复北平后,称“北平市第三女子中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1972年北京市撤销女校,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被统编为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1]
1953年2月2日至2月26日,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对历代帝王庙牌楼进行了测绘,牌楼在测绘后被拆除。1953年6月10日,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测绘该庙,出有平面图。1958年大跃进期间,庙内的铁缸、铜缸等被捐献用来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爆发后,1966年,庙门前的下马碑遭到红卫兵砸毁、推倒并埋进地下。文化大革命期间,历代帝王及名臣神牌流出,被附近居民改制为板凳。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波及,历代帝王庙大门歪闪,大殿、四座碑亭等建筑全被定为危房。[1]
1979年,历代帝王庙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5月24日,西城区文化文物局向西城区人民政府提交《关于修缮历代帝王庙,建立我区博物馆的报告》,建议将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迁出,修缮古建筑,筹建西城区博物馆。1985年3月18日,西城区文化文物局向西城区人民政府提交《关于修复开放历代帝王庙的请示》。198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为历代帝王庙的排险修缮工程拨款。1991年10月19日至20日,北京电影学院音像出版社在历代帝王庙拍摄艾敬的电视音乐片《我的1997》。 1992年5月,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电影《离婚》在历代帝王庙拍摄。1993年5月20日,西城区文化文物局向西城区人民政府提交《关于抢修历代帝王庙的请示》。1993年12月24日,北京市文物局拨款20万元人民币修缮历代帝王庙。1994年,排险抢修了大殿、西配殿、碑亭等古建筑。1995年,按原貌修复大门、神库等古建筑。此后历代帝王庙又逐步接受了多次修缮,同时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的搬迁与历代帝王庙的修复开放工作受到了北京市、西城区的重视。1996年,历代帝王庙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6月28日,历代帝王庙下马碑出土。1999年7月,历代帝王庙影壁接受修缮,对影壁后面的公厕进行了改造。1999年12月22日,历代帝王庙修缮工程验收。[1]
2000年5月15日,北京市文物局在《关于对历代帝王庙文物保护工作的复函》(京文物[2000]217号)中支持了西城区人民政府提出的搬迁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将历代帝王庙交给西城区管理,修缮后建成博物馆开放的意见。2001年9月7日至8日,在西城区文物管理所主持下,对历代帝王庙门前的三座石桥基础开展了保护性发掘及测绘工作。2001年3月20日,历代帝王庙一期修缮工程开工。2004年,一至三期修缮工程完工。2003年1月,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迁出历代帝王庙。2003年1月28日,西城区在历代帝王庙举办交接仪式,历代帝王庙正式交还文物部门。2003年4月21日,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上报北京市文物局,变更历代帝王庙的管理使用单位为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下属的“北京历代帝王庙管理处”。2004年,历代帝王庙对外开放。历代帝王庙设为“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1]
历代帝王庙的英文名,庙宇内部和附近西四地铁站中的标识牌均译为 Temple of Ancient Monarchs,不过位于西四北大街靠近与阜成门内大街路口处一块指向历代帝王庙的路牌上则译为 Temple of Emperors of Successive Dynasties。
历代帝王庙位于阜成门内大街北侧,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至北原来依次为影壁、石桥、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祭器库。其中景德崇圣殿为正殿,其东西两侧共有四座御碑亭,以及东西配殿。历代帝王庙西院还有一座“庙中庙”——关帝庙。[3]
庙门至景德门之间,东西两侧各有一院,分别开有一个院门,朝向景德门前的院落。
阜成门内大街上,景德门前的东西两侧原来各有一座牌楼,形制大致相同,因为匾额上有“景德街”三字,故通称“景德街”牌楼。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价:“北京的古牌楼数这两座构造形式最好,雕作最为精美;牌楼装点着街市景观,从它的东面向西面望去,有阜成门城楼的衬托,晴天时可看到西山,尤其傍晚日落时特别美。”梁思成多次呼吁保护这两座牌楼。[4]
1950年代初,北京城市建设及市政改造掀起高潮,城楼和城墙先后遭到拆毁,马路拓宽。在古建筑拆除的第一波浪潮中,“景德街”牌楼因身份特殊而幸免。但有关部门对街市牌楼进行勘测时,发现景德街东牌楼南侧柱子下沉。交通部门也反映:“女三中(历代帝王庙)门前牌楼影响交通,仅1950年12月一个月就发生交通事故3次,造成人员伤亡和牌楼被撞损。”北京市人民政府最终在1953年决定拆除“景德街”牌楼。[4]
经梁思成多次请求,“景德街”牌楼在拆除过程中受到小心对待,构件榫卯禁止用大锯锯断,拆卸中要保持构件及榫卯的完整性。1954年1月,北京市建设局养路工程事物所组织人力,拆卸“景德街”牌楼。拆卸前,进行了拍摄、测量构件、绘制图样等工作,拆卸时详细登记了构件。拆卸后构件存在北京市建设局阜城门外的后库内。“景德街”牌楼的拆除,令梁思成伤心掉泪好多天。[4]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人们决定在建馆工程建设的同时,在大厅内复建“景德街”牌楼,以免建成后有碍牌楼运入,因此牌楼成为第一件进入首都博物馆新馆的文物,也是第一件入馆的展品。原有两座牌楼的构件由于损坏遗失,只能复原为一座牌楼。在数月时间内,这座牌楼安装就位,牌楼正面按原有风格绘制了彩画,背面根据“修旧如旧”原则保留原貌。2005年12月16日,首都博物馆新馆举行建成典礼,对外开放。在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高34米的礼仪大厅最北面,就是牌楼。牌楼高9.74米、宽21.86米。四根立在汉白玉柱石上的红色立柱,支着金龙合玺彩画的门额及七座绿色琉璃瓦顶。牌楼正中上方的蓝色匾额上,写有“景德街”三个金字。[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