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龍屬(學名:Neimongosaurus)是鐮刀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中國,距今約8500萬年前。
化石及物種
化石是在1999年發現於中國內蒙古的二連組(Iren Dabasu Formation),地質年代約8500萬年前。內蒙古龍的正模標本(編號LH V0001)是一個部分頭顱骨與身體骨骼,包含:部分腦殼、右下頜的前段、接近完整的脊柱、叉骨、肩帶、左右肱骨、左橈骨、部分骨盆、部分後肢。正模標本所保存的脊椎數目,是鐮刀龍科單一個體中最多的,而且是擁有所有四肢骨頭的標本。副模標本(編號LH V0008)則是一個薦骨與腸骨[1]。
模式種是楊氏內蒙古龍(N. yangi),是由張曉虹、徐星、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等人在2001年描述、命名的。屬名是以中文的內蒙古、古希臘文的蜥蜴所構成,種名則是以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為名[1]。
古生物學
內蒙古龍的身長估計約2.3公尺。根據下頜的牙齒形狀、稀疏鋸齒邊緣,顯示牠們是一類草食性恐龍。牠有著很多鐮刀龍超科的特徵,例如齒骨前部沒有牙齒、前部頸椎的神經棘較低矮等。不過,牠也有一些不同於其他鐮刀龍科的特徵,例如:橈骨有明顯的二頭肌結節點、及腳掌趾骨的近端非常發達等。內蒙古龍具有延長的頸椎,肩胛骨末端逐漸縮小[1]。
另外,內蒙古龍的脊椎有很多內部空間,顯示牠是非常衍化的恐龍。牠的長頸部及短尾巴很像偷蛋龍科,所以有學者認為鐮刀龍科是偷蛋龍科的近親[2]。
內蒙古龍被命名時,被歸類於鐮刀龍超科的基礎位置[1]。之後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提出內蒙古龍是種進階型鐮刀龍科[3]。2010年的研究則主張內蒙古龍是原始鐮刀龍超科恐龍,如同炊的研究[4]。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