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市長
大倫敦政府的行政首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倫敦市長(英語:Mayor of London)是英國大倫敦的行政首長,由大倫敦地區的居民直接選舉產生。市長一職起源於1998年大倫敦政府公投案獲通過後,自2000年起設立,成為英國史上首個直選市長職位。
在倫敦,倫敦市長是大倫敦政府的行政長官,負責制定英國首都的區域發展及履行策略性服務職能,並在國內及海外捍衛及推廣倫敦。市長施政受倫敦議會監督及問責,不時須與32個自治市鎮及倫敦市的地方政府進行合作。
沿革
自1957年起,大倫敦議會成為大倫敦地區的上級地方政府,負責策略性的市政服務(例如消防、運輸、廢棄物處置等)。然而,工黨的肯·利文斯通於1981年當選為大倫敦議會領袖後,不是與時任的保守黨籍首相戴卓爾夫人就政治理念及施政方針引起爭執,因而導致大倫敦議會被英國政府立法廢除[2]。及後,議會的市政職能被倫敦的32個區議會及不同機構相關接管。
1997年,工黨贏得英國大選。為重新設立一個大倫敦的中央管治架構,英國政府於1998年在大倫敦地區舉行公投案,表決是否成立大倫敦政府,結果獲得通過。其後國會於1999年通過相關法案,當中包括設立由大倫敦居民直接選舉的市長一職及倫敦議會。
職權
倫敦市長的職務是負責就大倫敦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及環境保護制訂策略和預算。此外,倫敦市長亦要兼付「首要代言人」的角色,負責就倫敦事務與英國政府、地方政府、商界及海外人士進行磋商及合作[3]。
相比起其他國家的地方行政首長,倫敦市長無法直接管理及執行市政服務,而是交由大倫敦政府及轄下的功能機構執行相應政策。市長亦會委任多位副市長,在其決策過程提供協助及建言。此外,市長亦負責委任大倫敦政府行政總裁及功能機構的首長級人員[3]。
根據《1999年大倫敦政府法令》、《2007年大倫敦政府法令》、《2011年地方主義法令》及《2011年警務改革及社會責任法令》,倫敦市長的權力如下:
- 策略計畫:制定《倫敦計畫》及其他發展策略,包括房屋、廢棄物處置、環境保護、氣候變化等
- 區域規劃:批准或否決任何規劃申請(不限於已獲相關倫敦地方政府決定的申請)
- 運輸政策:管理大倫敦區內公共交通網絡及道路
- 消防及緊急服務
- 警政及治安:任免倫敦警察廳總監、制定撲滅罪行藍圖等
- 經濟發展:包括設立市區發展公司
此外,倫敦市長亦負責管理大約207億鎊的財政預算案,用於應對公共交通、消防、警隊等服務的投資及日常開支。市長亦有權向大倫敦居民及商戶徵收相應的市政稅徵費及社區基礎設施徵費,亦有權向車輛駕駛者徵收道路使用費(例如:倫敦交通擁擠稅、超低排放區徵費等)[4]。
選舉

目前,倫敦市長選舉採用「簡單多數制」:選民只須投選一名候選人,而得票最高的候選人即獲當選。直至2024年選舉前,市長的選舉制度則為「排序複選制」。選舉一般於5月初舉行。所有當選人的任期固定為4年,並無任何續任限制。
- 2000年倫敦市長選舉
- 2004年倫敦市長選舉
- 2008年倫敦市長選舉
- 2012年倫敦市長選舉
- 2016年倫敦市長選舉
- 2021年倫敦市長選舉
- 2024年倫敦市長選舉
以下列出2000年、2004年及2008年的選舉結果;往後的選舉結果,請參閱所屬頁面。
2000年倫敦市長選舉 | |||||||||
---|---|---|---|---|---|---|---|---|---|
所屬政黨 | 候選人 | 首輪得票 | % | 次輪得票 | % | 最終結果 | % | 當選 | |
獨立 | 簡·利文斯通 Ken Livingstone |
667,877 | 39.0 | 178,809 | 12.6 | 776,427 | 57.9 | ![]() | |
保守黨 | 史提芬·諾禮士 Steven Norris |
464,434 | 27.1 | 188,041 | 13.2 | 564,137 | |||
工黨 | 法蘭克·多臣 Frank Dobson |
223,884 | 13.1 | 228,095 | 16.0 | N/A | |||
自由民主黨 | 卡素珊 Susan Kramer |
203,452 | 11.9 | 404,815 | 28.5 | N/A | |||
基督教人民聯盟 | 紀杜牧 Ram Gidoomal |
42,060 | 2.4 | 56,489 | 4.0 | N/A | |||
英格蘭和威爾斯綠黨 | 戴倫·莊遜 Darren Johnson |
38,121 | 2.2 | 192,764 | 13.6 | N/A | |||
英國國家黨 | 米高·紐蘭 Michael Newland |
33,569 | 2.0 | 45,337 | 3.2 | N/A | |||
英國獨立黨 | 戴確尼 Damian Hockney |
16,324 | 1.0 | 43,672 | 3.1 | N/A | |||
PRO-MaSS | 謝菲·本-彌敦 Geoffrey Ben-Nathan |
9,956 | 0.6 | 23,021 | 1.6 | N/A | |||
獨立 | 愛思韻·塔娜 Ashwin Tanna |
9,015 | 0.5 | 41,766 | 2.9 | N/A | |||
自然法則黨 | 祁謝菲 Geoffrey Clements |
5,470 | 0.3 | 18,185 | 1.3 | N/A |
2004年倫敦市長選舉 | |||||||||
---|---|---|---|---|---|---|---|---|---|
所屬政黨 | 候選人 | 首輪得票 | % | 次輪得票 | 最終結果 | 當選 | |||
工黨 | 簡·利文斯通 Ken Livingstone |
685,548 | 36.8 | 142,842 | 828,390 | ![]() | |||
保守黨 | 史提芬·諾禮士 Steven Norris |
542,423 | 29.1 | 124,757 | 667,180 | ||||
自由民主黨 | 西門·休斯 Simon Hughes |
284,647 | 15.3 | N/A | N/A | ||||
英國獨立黨 | 凱利·馬隆尼 Kellie Maloney |
115,666 | 6.2 | N/A | N/A | ||||
尊重黨 | 玲西·日耳曼 Lindsey German |
61,731 | 3.3 | N/A | N/A | ||||
英國國家黨 | 茱莉安·雷普特 Julian Leppert |
58,407 | 3.1 | N/A | N/A | ||||
英格蘭和威爾斯綠黨 | 戴倫·莊遜 Darren Johnson |
57,332 | 3.1 | N/A | N/A | ||||
基督教人民联盟 | 紀杜牧 Ram Gidoomal |
31,698 | 2.2 | N/A | N/A | ||||
IWCA | 羅娜·列德 Lorna Reid |
9,452 | 0.5 | N/A | N/A | ||||
獨立 | 譚美·納加利根 Tammy Nagalingam |
6,692 | 0.4 | N/A | N/A |
2008年倫敦市長選舉 [5] | ||||||||||
---|---|---|---|---|---|---|---|---|---|---|
所屬政黨 | 候選人 | 首選得票 | % | 次選得票 | 最終結果 | 首選得票 次選得票 | ||||
保守黨 | 鮑里斯·強森 Boris Johnson |
1,043,761 | 43.2% | 124,977 | 1,168,738 |
| ||||
工黨 | 簡·利文斯通 Ken Livingstone |
893,887 | 37.0% | 134,089 | 1,027,976 |
| ||||
自由民主黨 | 布萊恩·佩迪克 Brian Paddick |
235,585 | 9.8% |
| ||||||
英格兰和威尔士绿党 | 席安·貝利 Siân Berry |
77,347 | 3.2% |
| ||||||
英國國家黨 | 理查·邦布魯克 Richard Barnbrook |
69,710 | 3.2% |
| ||||||
基督教人民聯盟 | 亞倫·克雷格 Alan Craig |
39,249 | 1.6% |
| ||||||
英国独立党 | 傑拉德·巴通 Gerard Batten |
22,422 | 1.2% |
| ||||||
尊重黨 | 玲西·日耳曼 Lindsey German |
16,796 | 0.7% |
| ||||||
英格蘭民主黨 | 麥特·歐康納 Matt O'Connor |
10,695 | 0.4% |
| ||||||
無黨籍 | 溫士頓·麥肯西 Winston McKenzie |
5,389 | 0.2% |
| ||||||
保守黨 從 工黨 贏得 |
歷任市長列表
# | 姓名 | 肖像 | 任期 | 當選年份 | 所屬政黨 | 前職 | ||
---|---|---|---|---|---|---|---|---|
1 | 肯·利文斯通 (Ken Livingstone) |
![]() |
2000年5月4日 | 2008年5月4日 | 2000 | 無黨籍[註 1] | 切斯特·比替癌症研究中心 技術員 大倫敦議會領袖 布倫東選區國會議員(1987年-2001年) | |
2004 | 工黨 | |||||||
2 | 鲍里斯·约翰逊 (Boris Johnson) |
![]() |
2008年5月4日 | 2016年5月8日 | 2008 2012 |
保守黨 | 實習員工:禾夫咸頓特快星辰報、泰晤士報 作家: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 專欄:旁觀者、GQ 編輯:旁觀者 亨利選區國會議員(2001年-2008年) | |
3 | 薩迪克·汗 (Sadiq Khan) |
![]() |
2016年5月9日 | 現任 | 2016 2021 2024 |
工黨 | 人權律師 圖丁選區國會議員(2005年-2016年) 運輸國務大臣 (2009–2010) 影子司法大臣(2010–2015) |
政策措施
倫敦首位市長肯·利文斯通推行的措施包括引入倫敦交通擁擠費,向在平日駛入倫敦市中心的私家車輛徵收費用。他也設立了倫敦氣候變化管理局(London Climate Change Agency)、倫敦能源伙伴關係(London Energy Partnership)和國際性的大城市氣候領導組織(Large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又名C40城市氣候領導組織)。倫敦交通擁擠費的徵收增加了倫敦巴士的使用率。
肯·利文斯通也是倫敦申辦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要支持者,他也以促進倫敦的體育活動聞名,特別是援助慈善團體的活動,例如倫敦馬拉松等。2007年他也把世界有名的环法自行车赛帶來倫敦。
參見
- 大倫敦
- 倫敦副市長
- 倫敦市長對外關係
備注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