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刺史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交趾刺史部,東漢末年時改稱交州刺史部,是漢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州治龙编县(今越南河内市东),东汉末年迁往廣信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漢代州域範圍大致是今日中國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福建省漳州市大部份地方,以及越南的北部、中部一帶。

名稱由來

「交趾」一詞出現始於漢代以後,意指「遂交南方,為子孫基址」(《太平御覽》卷157引應劭《漢官儀》),大體指南嶺以南的大片區域。漢武帝南平百越後,置交趾。勞幹解釋說:「漢代所以特設交趾朔方者,因胡越二者早已為漢大患,武帝用不少武力,始得奪此二地於胡越之手,自然對之特別注意,蓋國之重鎮也。」(顧頡剛《兩漢州刺考》引勞幹說)

二說是來自禮記稱「南方曰蠻,雕題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西漢交趾刺史部

西漢時,領南海郡、蒼梧郡、合浦郡、鬱林郡、交阯郡、九真郡、日南郡、珠崖郡、儋耳郡9個郡。

新朝交州

西漢元始五年,王莽奏请将十三州改为十二州,[1] 至新朝始建国四年又改为九州。

東漢交趾刺史部

東漢時,領南海郡、蒼梧郡、合浦郡、鬱林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7個郡,東漢末置高涼郡、寧浦郡等郡。

首长列表

  • 邓勋(汉元帝、汉成帝时)
  • 杨宣(汉成帝末年)
  • 邓让(新末东汉初)
  • 蒋某(东汉初或中叶)
  • 樊演(137年、东汉顺帝永和二年)
  • 张乔(138年、东汉顺帝永和三年)
  • 周敞(140年、东汉顺帝永和五年)
  • 夏方(144年、东汉顺帝建康元年)
  • 杨扶(汉顺帝、汉桓帝时)
  • 侯辅(162年、东汉桓帝延熹五年)
  • 葛祗(165年、东汉桓帝延熹八年)
  • 张磐(165年—166年、东汉桓帝延熹八年至九年)
  • 周乘(汉桓帝、汉灵帝时)
  • 祝恬
  • 朱儁(178年—181年、东汉灵帝光和元年至四年)
  • 贾琮,于中平元年(184年),担任交阯刺史;后来迁任冀州刺史。[2]
  • 李进(汉灵帝中平年间)
  • 僮尹(汉灵帝前)
  • 蹇兰(汉灵帝时)
  • 丁宫(汉桓帝、汉灵帝时)
  • 朱符(200年、汉献帝建安五年)[3]
  • 張津(201年、汉献帝建安六年)[3]
  • 賴恭(刘表任命)[3]
  • 綦毋闿(刘表任命)
  • 步騭,于210年起,担任交州刺史[4]
  • 呂岱,于220年起,担任交州刺史,代替步騭[4]

参考文献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