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板塊(英語:Eurasian Plate),為包括大部份歐亞地區的板塊,但不含括南亞的印度半島(印度次大陸)、西亞的阿拉伯半島(阿拉伯次大陸)以及東西伯利亞的上揚斯克山脈以東(屬鄂霍次克板塊或北美洲板塊)的地區。 此外,歐亞大陸向西延伸至大西洋中洋脊(中大西洋海嶺;Mid-Atlantic Ridge)。
地质构造
- 西伯利亚板块
- 塔里木-中朝板块
板块边界
歐亞板塊東至北緣與北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形成維科揚斯克山脈及日本島弧,東至南緣與太平洋板块的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形成琉球島弧及呂宋島弧,並可能存在鄂霍次克板塊(Okhotsk Plate)及黑龍江陸板塊(阿穆爾大陸板塊;Amurian Plate)並與之交界。 南至西緣則與非洲板塊交界,分界線為地中海,交界之中有阿拉伯板塊,分界線為札格洛斯山脈,東則為印澳大陸板塊(或分為印度板塊及澳洲板塊),分界線形成喜馬拉雅山脈。西緣與北美大陸板塊的分界線形成大西洋中洋脊的北端。
大陸漂移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韋格納提出的。歐亞板塊與北美大陸板塊、非洲大陸板塊的陸地連結形成的勞亞大陸與南美大陸板塊、非洲大陸板塊、印澳大陸板塊、南極洲板塊的陸地所連結形成的岡瓦納大陸在2億年前形成盤古大陸。而後又分裂移動形成現今的七大洲五大洋。
火山與地震
歐亞板塊和週遭板塊相互的板塊運動形成許多的构造地貌,如喜馬拉雅山脈、大西洋中洋脊、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巽他海溝。這些交界處形成地震帶,其中的熱點並形成火山。主要火山地震带有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著名的火山爆發:
- 79年8月24日意大利亞平寧半島維蘇威火山爆發,將山腳下的龐貝古城掩埋。
- 1883年8月27日印尼拉卡塔島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的爆炸聲遠達3,541公里外的澳大利亞、爪哇和蘇門答臘附近,並引發海嘯,海浪最高達37公尺,造成3萬6千餘人死亡,是人類記載火山爆發史上最強烈的一次。
- 2004年12月14日意大利西西里島埃特纳火山爆發。
著名的地震災難:
-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ML7.2日本氣象廳為MJ7.3美國地質調查所為MW6.9,造成5千5百餘人死亡。
- 1999年9月21日臺灣集集大地震,ML7.3美國地質調查所為MW7.6,造成2千4百餘人死亡。
-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達臘外海大地震,MW9.3美國地質調查所為MW9.1,引發南亞海嘯,造成29萬2千餘人死亡。
- 2005年10月8日南亞印巴交界的喀什米爾大地震,美國地質調查所為MW7.6,造成3萬餘人死亡。
-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為MS8.0美國地質調查所為MW7.9,造成超过8萬人死亡。
- 2011年3月11日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為MW9.0,造成超過1萬人死亡。
- 2017年8月8日九寨溝地震Ms7.0級地震共造成29人死亡、1人失蹤、54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80.43億元。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