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九年一貫課程為台灣教育改革主要政策之一,亦為該改革中最重要一環。以中華民國教育部為主導機關的該教育改革政策,乃指將臺灣境內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兩學校層級課程中的科目與內容,以教科書為主軸來做九年一貫的銜接,其目的在於學生能獲得連續且統合的學習與知識。[1]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18年6月28日) |
九年一貫課程包含「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面向,整合所有國語、鄉土語言、英語、數學、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等學習領域,並依學生能力為指標,成為教育目標的依據。另外於實務上,加強學校彈性時間並強調教學企劃等。[1]
九年一貫課程於2001年9月試行,2004年9月全面實施。[1]此外,教育部積極推動的課程也會受到政治的影響,例如:教育部在2009年即開始大力推行游泳教學[2],並在2011年大力推行書法教育[3]。
21世紀前後,世界各國之教育方向都是以提升國家優勢為主,為此為主軸,台灣政府根據1990年代修憲共識,擬定教育改革行動方案,確定國民教育階段課程與教學革新,以學校教育、教師專業活動為核心週期,訂定以九年為區間的一貫課程,謂之九年一貫課程。[4]
以需求及目標言,均可分成政治、經濟、文化及科技為四構面(PEST)。[4]
21世紀後,全球化發展情勢更加劇烈,國際普羅標準為教育規範的社會及學校教育方向已成為主流。台灣教育朝野均認為臺灣教育的國際化未臻理想,例如:環保、能源、語文等等國際觀均未納入課程。為此,只有須積極進行教育改革,才能藉此激發個人潛能、提高國家於國際的競爭力。
再論及細節,於本土與國際意識方面,九年一貫新課程,新增本土意識、愛國意識及文化世界觀、環保世界觀。之後,更希望藉此主軸讓該意識融入終身學習方面;如主動探究國際觀,並深植於資訊與語言之運用上。在課程目標上,則落實於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培養科學知能、適應現代生活需要。最終目標則是希以九年周期時間促成學生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及分析能力。
台灣的九年一貫教育制度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其設計不僅反映了社會文化的需求,也深受國家政治發展的需求影響。作為一個民主社會,台灣的教育政策在設計和實施時,需充分考量國家政治發展的需求,從而培養能夠支持並促進民主政治發展的公民。
首先,九年一貫教育肩負著培養民主社會公民素養的責任。隨著台灣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公民的政治參與度和社會責任感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石。教育制度通過公民與社會教育(如社會科、公民與道德教育等),旨在讓學生理解並認同民主價值,如自由、平等、人權、法治等。學生在課堂中學習選舉、參與公共事務以及理解國家制度運作的知識,為將來成為負責任的公民打下基礎。這不僅是對政治體制的支持,更是維護民主制度長期穩定的關鍵。
其次,九年一貫教育強調對多元文化和族群平等的尊重,以回應台灣複雜的族群結構和多元文化社會的需求。台灣社會包含了不同的族群與文化背景,如原住民族群、閩南人、客家人以及新住民等。教育制度中對這些多元文化的尊重與包容,不僅促進了社會和諧,也符合台灣政治發展中對族群平等和社會包容的要求。通過教育,學生可以理解族群多樣性的意義,學會尊重他人,進而支持一個多元且包容的民主社會。
此外,九年一貫教育還重視對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台灣在轉型正義與法治建設上的努力,需要新一代公民的認同與支持。教育課程中對法律知識的教授,以及對社會規範的理解,幫助學生樹立守法意識與法律思維,理解個人行為與社會規範之間的關係。這樣的教育旨在塑造一個守法、尊重他人權利且具有責任感的公民群體,從而鞏固台灣的法治社會。
同時,九年一貫教育也回應了國家在國際政治中的發展需求。隨著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與挑戰變化,教育需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與外交素養。語言教育、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以及對國際事務的基本了解,都是九年一貫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樣的教育不僅有助於培養未來的外交人才,也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角色,增強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力。
最後,九年一貫教育還必須適應國家長期發展的需求,特別是在政治穩定和社會持續進步的背景下。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需要與時俱進,反映當前政治環境的變化。例如,隨著台灣社會面臨的內外挑戰日益複雜,教育政策也需要更加靈活,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總結而言,台灣的九年一貫教育制度在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國家政治發展的需求。這包括培養學生的民主素養、法治觀念、尊重多元文化、具備國際視野等能力。這些教育目標不僅支持了台灣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穩定,也為未來國家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自1990年代小幅度教科書改革:如取消台灣書店發行權外,台灣並無相關義務教育改革,因此台灣社會持續有教育全面的文化內文改革的呼聲。為呼應此,行政院於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上揭示,九年一貫課程應允的社會需求包含:課程與教學方式、重視基本學力、融入媒體素養、海洋教育、人口販運、永續環保等議題。社會普遍認為,以行政院主導的此九年一貫課程在反映教育改革民意外,也應回應時代潮流進行全面的文化課程改革。
台灣的九年一貫教育制度,自2001年實施以來,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目的是提升教育品質、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並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與終身學習能力。在這樣的制度下,社會對於教育的期待與需求反映出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價值觀。
首先,社會普遍期待教育能夠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公民。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台灣社會對於學生的外語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對全球議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重視。因此,九年一貫教育的課程設計強調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國際事務的學習,期望學生能夠在未來的國際社會中擔當積極角色。
其次,台灣社會強烈期待教育能夠促進公平和正義。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強調社會公平,因此九年一貫教育也包含了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如原住民、外籍配偶子女和經濟弱勢學生。教育制度中的資源分配和課程設計,旨在縮小不同社經背景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讓每個學生都有平等的受教機會。
另外,社會也期待教育能夠傳承並弘揚本土文化和價值觀。台灣的教育制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依然重視本土文化的保存和傳承。課程中包含對台灣歷史、文化、語言(如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的教學,強化學生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驕傲。同時,也希望學生能夠具備批判思考能力,在面對外來文化衝擊時,能夠明辨是非、取其精華。
此外,隨著科技發展迅速,社會對教育的期待也包含了對學生科技素養的培養。九年一貫教育課程強調資訊科技的應用,期望學生能夠熟練使用現代科技工具,並理解科技發展對社會的影響。這不僅是為了應對未來工作市場的需求,更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數位時代中,成為資訊社會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
最後,家長和社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有高度期待。台灣社會日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情緒管理和人際關係的發展,因此教育制度中納入了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這些課程的設置,旨在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觀,讓學生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能夠成為自信、自律且富有同理心的個體。
總的來說,台灣九年一貫教育制度在社會文化期待的引導下,旨在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具備科技素養、擁有本土文化認同感,並能夠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現代公民。同時,教育的發展也必須持續回應社會變遷,靈活調整,以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和期待。
---
### 台灣九年一貫教育預算、財務與經濟需求分析
台灣的九年一貫教育制度從1994年開始實施,旨在提供連貫且系統的基礎教育。然而,要保障這一制度的持續運作和發展,需考慮到預算、財務和經濟方面的需求。
**一、預算需求**
1. **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
- **校園建設**:包括學校建築、教室、實驗室、圖書館及運動設施的建設與維護。這些設施的建立和更新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 **設備採購**:科技設備如電腦、投影機、智能白板等的購置是預算中的重要部分。確保設備現代化和良好維護對提升教學質量至關重要。
2. **教師薪酬與培訓**:
- **薪酬支出**:教師的薪資和福利是教育預算中的主要支出。提供公平的薪酬對於吸引和留住優秀的教育人才非常重要。
- **培訓費用**:教師需要接受不斷更新的技術和教學方法的培訓。這包括外部講座、研討會和在職培訓等。
3. **課程與教材開發**:
- **教材採購**:開發和採購符合教學大綱的教材和輔助材料,這些材料需要定期更新以反映最新的知識和需求。
- **課程研發**:改進和開發課程內容,尤其是在引入新技術和教學方法時,需要相應的研發經費。
4. **學生支持服務**:
- **特殊教育需求**:對於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提供個性化輔導和支持服務需要額外的預算。
- **課外活動**:支持課外活動、社團及校外學習項目的經費,包括旅行、比賽和活動組織費用。
**二、財務管理**
1. **財政撥款**:
- 教育經費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擔。合理分配和使用財政撥款是確保教育系統正常運作的基礎。地方政府需根據實際情況申請所需的資金。
2. **資金使用效益**:
- **預算審計**:定期進行預算審計和財務檢查,確保資金使用的透明性和效益。通過審計發現並解決預算執行中的問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 **績效評估**:對各項支出的效果進行評估,確保資源投入能實際提升教育質量。
3. **資金來源多元化**:
- **政府財政**:主要資金來源為政府預算,通過稅收和其他收入分配到教育部門。
- **社會捐贈與資助**: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對教育進行捐贈和資助,補充公共預算不足的部分。
- **教育基金**:設立專門的教育基金,用於長期規劃和重大項目的實施。
**三、經濟需求**
1. **經濟發展與教育投資**:
- 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教育預算的充裕程度。在經濟繁榮時期,政府和社會能夠投入更多資源於教育;在經濟困難時期,可能需要通過調整預算和增加外部資金來維持教育質量。
2. **教育對經濟的推動作用**:
- 投資教育不僅能提高個體的知識水平和技能,還能推動整體經濟發展。教育提升了勞動力的素質和競爭力,有助於創造更高效的經濟環境。
3. **長期經濟規劃**:
- 長期的經濟規劃應包括對教育的持續投資。制定合理的預算增長計劃和資金使用策略,確保教育系統能夠適應未來的需求和挑戰。
**四、挑戰與應對**
1. **預算壓力**:
- **資金不足**: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應優先安排關鍵領域的支出,確保核心教育需求得到滿足。
- **預算調整**: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預算分配,優先保障基礎設施和教師薪酬的支出。
2. **資金分配公平性**:
- **區域差異**:確保不同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學校能夠獲得公平的資金支持,避免資源分配不均。
- **透明機制**:建立透明的資金分配和使用機制,確保教育資金能夠公平、公正地分配到各學校和項目中。
---
總之,台灣的九年一貫教育制度在預算、財務和經濟方面的需求,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和規劃。通過合理的資金分配和有效的財務管理,台灣可以進一步提升教育體系的可持續性和發展潛力。
台湾的九年一贯教育制度是在1994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供小学和初中阶段连贯且系统的教育。这种模式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较为稳定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同时确保教育质量和公平性。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变化,台湾的教育体系也面临着创新和科技的挑战。
**一、教育科技的应用**
1. **智能学习平台**:在台湾,智能教育平台的使用逐渐普及。这些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系统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识别他们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和建议。
2. **在线教育资源**:台湾的教育科技发展促进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的出现,如远程教学视频和互动学习材料。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方式,可以在课外时间进行补充学习和自主探索。
3.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VR和AR技术在台湾的教育应用中也开始展现潜力。这些技术可以用来模拟复杂的科学实验、历史事件或地理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二、创新教育模式**
1. **翻转课堂**:台湾的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尝试翻转课堂模式,即将传统课堂讲授和家庭作业的位置调换。学生在家通过视频等材料自学,课堂时间则用于讨论、互动和解决问题。这种模式旨在提高课堂互动质量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 **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在台湾教育体系中也得到推广。这种学习方式通过实际项目和课题,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个性化学习**:台湾教育部门和学校越来越重视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取得更好的进步。
**三、教育科技的挑战与应对**
1. **设备和基础设施**:虽然台湾在教育科技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在科技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上的差距仍然存在。需要持续投资和政策支持,确保所有学校和学生都能公平地获得先进的教育资源。
2. **教师培训**:教育科技的有效应用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和熟练掌握。台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
3. **数据隐私和安全**:随着教育科技的广泛应用,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也日益重要。台湾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学习数据,确保教育科技的安全使用。
综上所述,台湾在九年一贯教育模式下,正积极推动教育科技的应用和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技术的引入,还包括教育模式的调整和相关挑战的应对,旨在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之課程,台灣教育部訂有相關課程綱要,各書商可根據課程綱要編訂教科書,經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審定後出版,由各校評選使用。 適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共區分七大領域。
美術課後來更名為視覺藝術課
備註:國小一二年級社會、自然、藝文(音樂、美術、表演藝術)領域合併為生活領域
宜蘭縣是全國首創母語教育、打破中央政府「獨尊國語、禁說方言」教育政策的縣市,時任縣長為游錫堃,1990年率全國之先,全縣國民小學開始實施母語教育[5]。當時的教育部長毛高文首先公開反對學校實施方言教育,以致地方上從教育局官員、校長到老師都採觀望態度,不敢貿然支持,而縣府編列了一千送多萬的鄉土教材經費,預算送到議會,也悉數遭到刪除[6]。但是縣政府擇善固執,於1990年6月25日行文各國中小學,不得禁止學生在校內說方言[7]。最後終於打破中央政府「獨尊國語、禁說方言」的教育政策,1994年中央政府轉向,由省政府補助宜蘭縣政府該項政策600萬。
1993年,宜蘭縣將鄉土教材「蘭陽歷史」、「蘭陽地理」列為國中一年級必修全縣施教,促使教育部頒布《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大綱》;其後教育部並開始編撰《認識台灣》,於1997年採宜蘭模式全國施教,不只是影響了宜蘭縣內的教育生態,更在於促使中央政府、省政府反思既定的、保守且不合時宜的教育政策。宜蘭縣鄉土教學最大的意義,除了是扮演國內鄉土教育開拓者的角色,實際的影響主要在於催化了本土語言環境的開放,及中央政策的改變[8]。
以往中小學的課程,都由中央訂定科目,然後全國統一實施,唯獨鄉土教育,因為宜蘭做出成績,造成風潮後,迫使中央修改課程標準,後來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準,就是吸納宜蘭的做法,成為另一項「宜蘭模式」[9];中小學的課程標準向來就是中央主導,唯獨鄉土教育是由地方發動,扭轉中央主導的態勢[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