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山市

中国广东省的地级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山市map
Remove ads

22°31′0″N 113°23′0″E

事实速览 中山市 中山, 国家 ...
Remove ads

中山市,通称中山(官方音译:Zhongshan;传统外文:Chungshan),旧称香山(傳統外文:Heungshan, Heungsa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是中国唯一一座以近现代领导人命名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涵蓋城市之一。市境北界广州市佛山市,西毗江门市,南邻珠海市,东隔珠江口深圳市相望。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珠江出海口西岸,南部是以五桂山为主的低山丘陵区,北部是平原河网区。西江主流磨刀门水道流经西缘,北江主流洪奇沥水道斜贯东北边界。市人民政府驻东区街道松苑路1号。

中山前称“香山”因境内五桂山多奇花异卉而得名(亦盛产“异花神仙茶”)。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5]。近代以来,涌现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誉称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首任国务总理唐绍仪等名人。1925年(民国14年4月15日),为纪念刚刚去世的孙中山,香山易名为中山。 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祥于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中山亦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广府菜的发祥地之一,享有广东省曲艺之乡(粤剧)、華僑之鄉的美誉。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

中山市是珠三角经济圈的9个地级市之一,是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工业农业为主相结合的城市。

事实速览 繁体字, 简化字 ...
Remove ads

历史

在距今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个岛屿,此时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渔猎、生活。近十几年,在中山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生活遗址,包括有南朗镇的龙穴彩陶遗址、石岐街道的白水井遗址、大涌镇的全禄遗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制石器夹砂陶器等文物[7]。其中,南朗镇的龙穴遗址还是一个由新石器时代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沙丘遗址,在后期的遗存中还发现有青铜器和铸铜石范等物。

前216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后,中山属南海郡番禺县辖地。秦朝末年,赵佗创立南越国,中山属南越国领地。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中山重回汉朝中央管辖。秦汉时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开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三国时,中山属于吴国领地。西晋末年,晋朝皇族之间爆发了史称“八王之乱”的宫廷权力争斗,为躲避战乱,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岭南,其中一部分来到香山岛上。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东官郡,中山改为东官郡辖地。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永初元年(402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中山属东莞郡辖地。隋朝开皇十年(509年),中山属宝安县辖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中山属东莞县辖地。因为中山盛产海盐,官府开始在今珠海市山场村设立了名为香山镇的军事营镇。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设立香山寨,仍属东莞县。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由于香山寨的发展,析置香山县,隶广州府,中山始有级行政区划。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军的追杀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灭亡后,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员的后裔流落定居于香山。明朝,香山北部地区开始淤积成陆,此时才与大陆相连。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带开始逐步修筑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围,香山县围垦的田地在不断增加,农业产量也在提高。在清朝嘉庆年间,由于农业的发展,香山由原来的下等县改成与南海番禺、东莞等县同列的大县。

澳門原本属于香山县。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借机在澳门半岛定居。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位于珠江口西岸的香山是战场之一。1839年,林则徐来广东主持禁烟,8月16日驻兵香山县城,令澳葡当局驱逐英商义律等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英国战船驶至澳门关闸,强行登陆,香山的清朝驻军曾作勉强抵抗。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葡萄牙女王宣布澳门为“自由港”。1849年葡萄牙人赶走香山驻望厦村的县丞,将澳门侵佔。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国门开放,香山开始有学生出国留学,他们中的一部分,如孫中山唐绍仪杨仙逸容闳苏曼殊等日后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此时的香山还有不少人外出从商,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皆为香山人创办,在1830年至1900年70余年间,上海香港、广州、天津汉口九江各商埠四家英国洋行的买办中,中山人占了九成[8],其中知名的洋行买办有唐廷枢徐润郑观应等。

辛亥革命中,香山是广东第三个光复的县。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同盟会香港总机关决定在香山发动广东的首场起义,林君复郑彼岸林警魂等人领兵起义后,进攻香山县城石岐,于11月6日光复香山。民国成立后,广州府撤销,香山县直属于省。

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同年4月,当时位于广州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为纪念孫中山,决定将孙中山的故乡香山县易名為中山县。1929年2月,国民政府第十九次国务会议确定为全国模范县,直属国民政府。1930年6月,县政府移治唐家环(又名唐家湾,现为珠海市唐家湾镇)的中山港(Chungshankong),直至1934年10月迁返石岐(Shekki)。1937年12月国民政府授权,仍复隶於广东省政府。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1937年7月,日军陆续侵占中山县境内的一些沿海岛屿。1940年3月5日,日军藤井兵团动用1万兵力入侵中山,3月15日全县大部分地区沦陷。1942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五桂山成立了抗日游击队,这支队伍和中國國民黨剩余的一些部队,共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45年1月15日,中共的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在五桂山古氏宗祠成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山随之光复。

1945年11月至1948年秋的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中华民国国军曾4次发动对五桂山、凤凰山一带中共武装组织的进攻。1949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攻下中山县城石岐,国军溃败,自此,中国共产党及其创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了在中山县的统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山县曾分别归属珠江专区粤中行政区佛山专区佛山地区佛山市管辖。1952年和1965年分别从中山县划出渔民县(即后来的珠海县)和斗门县,后又陆续划出部分地方归番禺县顺德县新会县,使中山县的面积减少了43%。1953年改石岐镇石岐市,1959年石岐市并入中山县。1979年开始,中山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采用的形式主要有“三来一补”和与外商合资,1980年开业的中山温泉宾馆是全广东首家引进外资办起的宾馆。经过数年的发展,经济有了长足进步,1983年12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中山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佛山市代管。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9]

Remove ads

地理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南部,珠江出海口的西岸,东部隔伶仃洋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南部通过丘陵台地珠海市接壤,西部與潮連島相望,隔磨刀门水道江门市毗邻,北部以河网纵横的冲积平原佛山市广州市相连。中山市的地理座标为东经113°09′至113°45′,北纬22°11′至22°46′,东西宽45.3公里,南北长64.3公里[10],总面积达1800.14平方公里[11]

Thumb
中山市在珠三角地区的位置

地质学家考证,远在5000年前,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片岛屿,陆地范围仅包括今中南部五桂山一带的山地丘陵。其后经过西江北江几千年来的河流作用,新三角洲平原逐渐向海推进,特别是在近900年时间里,中山的北部才逐渐形成现在这样遍布河网的冲积平原。

中山市现在的地貌主要由山地丘陵台地冲积平原海滩等组成。南部为低山丘陵区,以五桂山、竹嵩岭为主,五桂山的主峰海拔531米,是全市的最高峰。北部为平原河网区,地势顺着西江的流向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面积占了中山市全境的8%,包括有石岐河(岐江河),以及西江的几大出海口——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洪奇沥水道、横门水道、小榄水道、鸡鸦水道等。另外中山东部的珠江口上还有横门、大茅等岛屿,海岸线长26公里,浅海滩涂面积约3.19平方公里[11]

Remove ads

气候

中山全境都在北回归线以南,濒临南海,气候炎热,雨量充足,属海洋性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山的年均降水量为1848毫米,降水量季节间变化很大,4月至9月间的降水量占到全年的81.3%。中山的年均气溫为21.8℃,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13.3℃,7月最高,为28.4℃[11]。中山市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台风暴雨,台风主要发生在5月至11月之间,暴雨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

更多信息 中山市气象数据(1981年至2010年), 月份 ...

政治

现任领导

更多信息 机构, 中国共产党 中山市委员会 ...

历任领导

Remove ads

行政区划

中山市的行政区划是两级建制,是全国四個不设(区、縣級市)级编制之地級市之一(另外三个為广东省东莞市甘肃省嘉峪关市海南省儋州市),市下面直接管辖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个经济协作区(火炬国家产业级开发区和翠亨新区)、8个街道和15个镇,辖137个社区和150个行政村。[15]市政府驻地在东区街道。

市政府及人大驻地:

  • 中山市人民政府(第一办公区):中山市东区松苑路1号
  • 中山市人民代表大会:中山市東區兴中道1号
更多信息 地图, 编号 ...
Remove ads

经济

中山在1970年代的末期仍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与邻近的香港和澳门少有经济合作,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在中国推行经济改革的政策以后,中山作为邻近港澳的珠三角县市,成为了中国较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县市之一。其后,中山吸引了香港、台湾等境外的大量资本进入,纺织服装、五金、灯饰、家电、食品等传统工业有了快速的发展,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兴起。

到了1980年代后期,中山因为经济发展迅猛,與东莞南海顺德一起,被媒体并称为“广东四小虎”。中山和其它三地不同的特点是中山在吸引外商和民间投资的同时,重点发展国有企业,组建国有企业集团公司,这使中山的经济在短期内获得了较快的增长,但由于国有经济产权制度、企业经营机制等均没有进行相应的变革,至20世纪末,中山市国有经济全面滑坡,一些如威力小霸王等全中国知名的国有企业纷纷陷入困境。1998年至2001年,中山市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产业退出,腾出空间给外资和民资企业发展,至2005年,中山市的外资和民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到经济总量的90%以上[17]。因中山独特的沿海区位和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出口贸易成为了本地经济的重要支撑。

Remove ads

农业

Thumb
南朗镇左步村的稻田

中山曾是广东的农业大县,被誉为广东的“鱼米之乡”,曾是桑基鱼田种植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近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已使农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在逐年降低,2014年中山市农业的增加值为70.9亿元人民币,仅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5%。中山的农业主要以粮食蔬菜水果种植业,淡水渔业家禽养殖业为主,此外,小榄镇菊花为首的花卉种植业在华南地区也相當知名。

工业

Thumb
位于中国电子(中山)基地内的佳能公司厂房

中山市工業開始發展時,以国有企业為主,其後隨着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深入,外來投資比重日漸增加。中山市近年来着重于以工业和科技为主體的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高,2014年中山市工业的增加值为1559.9亿元人民币,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5.3%[18]。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电气机械、化学制品、金属制品是中山的五大支柱产业。

中山镇域经济相对发达,拥有18个省级科技专业镇,是广东省专业镇密度最高的城市,几乎每个镇都有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如火炬开发区的电子信息业、古镇镇的灯饰业、小榄镇的金属制品业、沙溪镇的纺织服装业、南头镇的大家电业、东凤镇的小家电业、大涌镇的红木家具业、黄圃镇的食品加工业、坦洲的电子加工业、三乡镇的制鞋业等。其中,南头、黄圃、东凤是中山的家电产业集聚区,三镇形成了中山市内的千亿家电产业集群。西北部的小榄、古镇、东升、横栏等镇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灯饰、锁具、五金等产业链条。

Remove ads

第三产业

中山第三产业的规模仅次于工业,2014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1192.2亿元人民币,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2.2%[18],并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以东区街道为代表,物流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金融业是中山的四大第三产业。

在物流业方面,中山市政府近年来对一批物流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政策,带动了中山物流业的发展,一批大型物流项目陆续投入运营,形成东部、中部、西北部三大物流集聚地,珠江口西岸区域性物流中心已具雏形。在房地产业方面,近年来中山市刻意打造城市品牌,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城市定位激发了中山房地产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新鸿基万科中海等中国大陆、香港知名房地产商相继进驻中山,中山本地也孕育出象雅居乐这样在广东房地产市场颇有名气的品牌。在旅游业方面,中山注重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塑造出孙文西路步行街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中山美术馆等一批富文化、历史内涵和中山特色的人文景点,促进了中山旅游业的发展。

Remove ads

城市建設

隨著21世紀之後經濟的發展,中山市政府開始大力發展城市建設,推動城市化進程,以中山路和博愛路為主的主幹道目前聚集了眾多寫字樓。2013年,中山出台了《岐江新城·总部经济区概念规划》的意念規劃[19],该区建设的主要投资方为汇力基金,該區的投资规模約為200亿元,将采取有限合伙制。汇力基金还将与中国银行中山分行、建设银行中山分行分别签署50亿元的授信合作协议,拉动多家央企、上市公司、海外投资机构参与投资[20]。中山市政府則將於中山站与中山北站之间的19平方公里区域打造中山的新中心岐江新城。在19平方公里的岐江新城中,擁有5平方公里的总部经济区,匯力基金則计划在該區投资38亿元建设的中山世贸中心综合体。截止2014年左右,该项目的设计方案已通过评审,正在报建审批。中山市政府启动了总部经济战略,並推動了一批总部企业到岐江新城發展。[21]

人口

更多信息 中山市各镇/區(街道)人口指標[22][23], 区划名称 ...

中山市的人口中,以汉族人口居多,2010年末共有314.23万人,占总人口的96.35%[24]

中山市的人口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着上升的势头,户籍人口从1949年的59.9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136.03万人,而90年代以来,随着中山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增长迅猛,其数量从1990年的14.63万人激增到2002年的107.51万人[25]。2012年底,中山市的常住总人口已达31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0.82万人,人口密度为1352人/平方公里[24]。此外,祖籍中山的海外华侨和移居香港、澳门、台湾三地的移民共有80多万人,分布在87个国家和地区,中山也因此被称为“侨乡”[26]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4,418,060人[27]。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21,27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296,785人,增长41.55%,年平均增长率为3.54%。其中,男性人口为2,383,175人,占总人口的53.94%;女性人口为2,034,885人,占总人口的46.0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17.12。0-14岁的人口为693,109人,占总人口的15.69%;15-59岁的人口为3,333,171人,占总人口的75.44%;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91,780人,占总人口的8.87%,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64,160人,占总人口的5.98%。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841,873人,占总人口的86.9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76,187人,占总人口的13.04%。

语言

中山市的语言也以汉语为主。广东省的三大汉语变体粤语客家语閩語在中山都有分布。

  • 粤语主要分为石岐话沙田話(近順德話)、三角話(近東莞話)、古鎮話(近新會話)四种方言,粤语的使用人数占到全市总人数的84%,全市任何一个镇区都有使用者,是中山市通用的本地语言。
  • 閩語主要分布在沙溪镇、大涌镇、三乡镇、南朗鎮及中山港(火炬开发区)等地,以村話為通稱,以方言岛形式存在。
  • 客家语主要分布在五桂山附近,包括五桂山街道、神湾镇及坦洲镇的南部。

中山市是古中原移民組成的,粤语占绝对优势,多种本地语言並存格局的文化保守城市,从宋朝清朝的多次移民潮造就了中山方言民系种类的丰富性。中山使用客家话的居民大部分来自于粤东梅县附近的客家话地区。使用闽语的居民,大部分来自福建潮州。使用沙田话的居民来自于番禺、南海、顺德等地,使用三角话的居民来自于东莞,使用古镇话的居民来自于新会和江门。近年来,随着大量外来人口逐漸學習掌握廣東白話,使用粵語的人群也在大幅的增长。

交通

Thumb
在车流高峰时期的中山二路

中山市交通目前以公路为主、水运为辅,并充分利用珠三角区域其它城市的港口机场铁路等资源。另外,中山的人口也不断增加,道路高峰期堵车相对严重。

2014年,中山共有公路通车里程2555公里[28]。目前,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有G2518 中江高速公路G0425 西部沿海高速公路G94 广珠西线高速公路,它们和 105国道 228国道G4 京港澳高速、市内“三环十射”区域性干线公路一起为骨架,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目前中山城区设有有由南外环路和北外环路姐妹组成的“中山一环”,并将于2015年年底前建设“中山二环”城市快速路。中山目前仍有多項公路建设工程已经完成,进行或准备中,如将大湾区连为一体的深中通道,以及中江高速,广珠中线二期,纵二线北段中山港大桥扩建工程,翠亨快线,城桂公路·坦洲快线,沙古公路·古镇快线,S364线建設工程等[29],加强了中山市与周边广州珠海佛山江门等城市的联系。

水运交通方面,中山市现有码头216个,泊位28个,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级。公共码头主要集中在中山港区、小榄港区和神湾港区,中山港区的通过能力为40万个标准箱,小榄港区为30万个标准箱,神湾港区为25万个标准箱。2006年中山港集装箱的年吞吐量为117.34万标箱[30],是香港深圳、广州等港口的重要补给港。

中山市目前設有中山三角通用机场。鐵路方面,有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广珠铁路,规划中的铁路中有国家沿海高速铁路深茂铁路南沙港铁路中山港铁路广佛江珠城际轨道江恩城际、中山—南沙—虎门城际轨道交通等[31]。另外,中山市9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個國際机场,可供中山市民使用。

公交

中山市最主要的公共交通为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公共汽车由中山公交集团和小榄汽运公司共同管理,现在乘坐公共汽车可以使用城市一卡通「中山通」IC卡(包括中山公交和中山市小榄汽车运输公司),大部分公交线路无人售票乘车两元,使用中山通可享受5折优惠。可使用带交通联合的外地公交卡。

出租车

出租车方面,起步7元,在2公里内(没跳表)下加收1元燃油附加费,在2公里外(跳表)下加收2元燃油附加费。超過2公里后索纳塔出租车每公里2.48元,捷达出租车每公里2.20元;超過10公里後每公里日间2.60元,夜间3.12元;22:00-05:00起步價與日間手費相同,超過2公里后索纳塔出租车每公里3元,捷达出租车2.64元;等候費為每分鐘0.38元。

由於中山人口增長較快,目前中山市內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公共汽車已經不堪負荷,在上下班的客流量高峰時期,即便是城區,也會不時發生公共汽車滿座而不停站的情況,針對中山公共交通的不足,中山在2009年開始規劃快速公交系统[32](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2013年第二季完成規劃,中山计划从2013年至2015年分四阶段建设主城区快速公交系统。其中,首期中山BRT示范线主线B1路“利和广场-火炬公交枢纽站”及五条支线B10路、B11路、B12路、B13路、B15路已於2014年7月18日开通。B18路与2020年6月30日开通,中山也成为省内第二个开通快速公交的城市。[33]该线路全长12.9公里,投资1.1亿元,投放60辆公交车,其中18米长车型6辆,12米长车型15辆;支线部分的运营公车则统一使用9米长车型,高峰发班间隔为5分钟,全程30分钟内到达,主线全线将采用公交专用道、封闭式站台等设施,全程智能化管理。

中山快速公交第二期环线公交正大力建设中,现东半环长江路段快速公交站已开放使用,同时开通7条最新BRT线路,将会为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

轨道交通

另外,中山於2009年開啟建設軌道交通規劃,於2012年有初步規劃。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市長陈良贤在报告中表示未来将争取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构建中山捷运系统。据中山市发改局局长黄桂光透露,中山軌道交通將使用「重慶模式」,採用空軌架構。中山市曾组织相关人员到重庆、南京、苏州等地,进行轨道交通的考察调研,並认为重庆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较适合中山市情。目前,示范线的仍處於初步階段,并未最终确定。但市内相关部门已经在积极推进前期工作,该示范线的集资方式,初步敲定采用PPP模式,50%的建设成本来自社会资本,10%由财政负担,剩下的40%由开发商承担。据透露,初步预计该示范线的建设成本在20亿到30亿元左右。[34][35]

但是,由于门槛的提高,中山市的建设计划惨遭夭折。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珠江口东西岸的发展需要,广州地铁18号线(南中珠城际)未来将延长至中山市区以及南朗片区[36][37]

文化

民间艺术

中山民间艺术可分为民歌民舞戏剧等。

中山的民歌汇集了水乡文化广府文化等多种文化传统,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特别是在坦洲镇附近的大沙田区,乡民们自古就有在劳作和行船途中对歌竞唱的习俗,这里的民歌包括有男女在田间树下谈恋爱时唱的咸水歌,谈婚论嫁拜高堂时唱的高棠歌,以咏叹调和叹情为主旋的姑妹歌,还有渔民在划船途中唱的大罾歌。这些民歌即兴性很强,随字求腔,2006年,它们以“中山咸水歌”的名称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在沙溪镇申明亭一带流行的是另外一种风格的民歌鹤歌,通常和鹤舞一起搭配演出,并用三种地方方言融于一体来演唱。而在客家人居多的五桂山一带,主要流行的民歌则是客家山歌白口莲

Thumb
中山市一社区的粤剧业余曲艺社的演出

中山的民舞是以模仿龙、狮、凤、鹤等动物的形象而舞的舞蹈,主要是调龙耍狮,舞灯拟船等形式,有舞狮舞龙木龙舞鹤舞等几种特色民舞。其中木龙舞和其它的舞龙有所不同,它的龙道具由整块木头雕成,通常重达几十斤,甚至上百斤。传统节庆的时候,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在酒足饭饱之后就会借着酒力把木龙舞到街上,所以又称为醉龙舞。木龙舞盛行于中山的长洲、张溪、大涌等地,其后还一直流传到澳门、珠海,是传统香山地区独有的民舞。

中山的戏剧主要是粤剧,粤剧是流传于珠三角一带以粤语演唱的戏剧形式。早在清朝同治年间中山开始有粤剧上演,清朝未年和民国时期,中山的粤剧达到了一个顶峰,本土诞生了一批著名的编剧和艺人。其中有男花旦兼编剧蛇王苏;创作了《帝女花》、《紫钗记》、《蝶影红梨记》等名作、享有“粤剧鬼才”美誉的编剧唐涤生;改良粤曲唱腔,创作了《平湖秋月》、《步步高》等广东民乐代表作的吕文成;“粤剧泰斗”薛觉先的妻子,名旦唐雪卿等。中山的粤剧直至今天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很多村镇和社区都有自己固定或流动的粤剧舞台,还有为数众多的戏迷们组织的业余曲艺社,据统计,仅2003年一年,中山就有多达1000多场粤剧演出[38]

民间盛会

中山一些大型的民间盛会有龙舟赛、小榄的菊花会飘色巡游等。

龙舟赛是中山富有特色、历史悠久的民间竞技盛会,每到临近端午节的时候,中山的一些乡村都会举行“龙舟出水”的仪式。乡民们先到宗祠庙宇拜祭龙舟头、龙舟尾后,再由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举着龙头,率众将上年埋藏在河涌里的龙舟挖出来,装上龙头、点眼,再重新漆上猪油。仪式过后,村民开始组织起来进行训练,参加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龙舟赛曾一度中断了很久,直到1996年,龙舟竞赛才开始在中山的许多地方恢复起来,特别是在石岐街道,每年到端午节的那天,都有几十条龙舟参赛,看龙舟竞赛的市民人数众多,龙舟赛已成为中山的民间体育盛会。

菊花会是小榄镇特有的民间传统花会,乡民在菊花会举办期间展示各式菊花,文人在菊花会上把酒吟诗、赏菊画菊,期间还有菊花戏上演。小榄一直享有“菊城”的美称,早在南宋,便有小榄人开始种菊,明朝已有不少人善于作盆栽的菊艺。1736年,小榄的一些文人举行了比试各家菊艺的“菊试”,这成了菊花会最早的雏形。1782年,小榄举行了首次的菊花会。现在每隔60年,逢中国传统干支纪年的甲戌年都将举行一次盛大的菊花大会,大会期间会每年或数年举行一些小型的菊花会。1994年的菊花会是离现在最近的一次菊花大会,吸引了800万游客前来参观。2006年,小榄的菊花会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飘色巡游是一种以飘色为主角,辅以群狮、游龙、花车、锣鼓、秧歌腰鼓高跷、彩牌的庙会巡游,在中山一些乡镇的传统节日期间都会举行这样的巡游活动。飘色主要由色柜、色心、色脚、色梗、色扛等组成,通常以体重较轻的小童作“色心”,扮成《三国演义》、《水浒传》、《八仙过海》等故事里面的人物或神仙,悬在半空,以达到“飘”的效果。中山的飘色有黄圃飘色、小榄的水上飘色、南朗的崖口飘色等,其中黄圃镇还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飘色之乡”的称号。

饮食文化

Thumb
杏仁饼

中山传统的本地菜式以粤菜为主,在五桂山的客家人中还保留有传统的客家菜式。中山菜按地区和民俗的不同,又可细分为民田地区菜、沙田地区菜、小榄地区菜、五桂山区菜和岐江环城菜五个流派,其中除五桂山区菜为客家菜流派之外,其余均为粤菜流派。

中山粤菜的特点是口味清淡、鲜美、注重原汁原味,入菜的原料取材广博,烹调手法推阵出新,在传统菜式的基础上不断变化。相比于广州的粤菜,中山的菜式来自于民间,乡土色彩浓郁一些,多为家居烹调方式的菜式。另外中山是水乡,靠近海边,海鲜和淡水鱼虾等食品资源丰富,使得中山菜有了良好的原材料。中山粤菜的特色菜式有:石岐乳鸽钵仔禾虫、走地三黄鸡小榄炸鱼球三乡小炒、椒盐水蛇蒸三乾白灼鱼皮砂锅鱼头等。

中山五桂山一带的客家菜是另一种特色,由于居于山区的客家先民多从事重体力劳作,为了补充盐分和不易饥饿,客家菜一般都加了很多的油盐,味道偏重咸、肥、香,食物的原料多取材于放养于山间的家禽。五桂山客家菜的特色菜式有酿豆腐、娘酒煮鸡、客家咸鸡、炒山坑螺、煎焗山坑鱼等。

中山还形成了两种特别的饮食习惯,它们是饮茶打甂炉。中山的饮茶和北方的不同,并不是以品茶为主,而是以吃各种广式点心为主。饮茶的时间通常比较长,人们习惯在这段时间内谈生意和交流感情等。打甂炉则是中国北方所称的火锅,中山的特色火锅有狗肉火锅、鲤鱼火锅、脆肉鲩火锅,还有沙溪粥底火锅等。这两种饮食习惯由来已久,在民国时期,中山县城即有多达30间的酒楼,分布在凤鸣路、长堤路、孙文西路一带,而大庙下、长堤路、悦来路一带则沿街分布着很多打边炉的食档。

中山的土特产丰富,有杏仁饼、黄圃腊味、粉果金咤、三月红荔枝、神湾菠萝、石岐硖龙眼、茂生围香蕉等,其中以杏仁饼最为有名。杏仁饼是由90多年历史的咀香园饼家首创,最初的杏仁饼是选用绿豆磨成粉,再制成杏仁状的饼,在饼中间夹一块糖腌猪肉,经烘烤后制成绿豆饼。杏仁饼也以它的外形而得名,现在经过改良,己变成圆饼状。

中山脆肉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风景名胜

Thumb
中山十景之阜峰文笔——烟墩山塔

元朝,香山县令王天祥召集文人墨客第一次评选出了「香山八景」,他们是阜峰文笔、石岐晚渡、长洲烟雨、金鼓朝阳、南台秋月、金紫岩溜、天池芰荷、浮虚春涛。历经几百年之后,现在只剩阜峰文笔仍成为一景,其余七景都已不复旧观了。1985年和1998年,中山市政府连续进行了两次“中山十景”的评选活动,目前的中山十景为:中山故居、老街新韵、兴中缀绵、仁山玉宇、五桂雄峰、温泉碧苑、阜峰文笔、长江叠翠、紫岭鸣嘤、菊城金瓣,“中山十景”包含了中山旅游景点的精华。

南朗镇翠亨村是孙中山的故乡,现存孙中山故居中山纪念学校旧址,均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翠亨村也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南朗镇榄边村的茶东陈氏宗祠群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祠堂建筑群之一,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十景”中的“老街新韵”是指石岐街道孙文西路,是一条从开始建立、共有800多年历史的老街。现存的这些老建筑多半建于清朝民国时期,多是歸國华侨所建,建筑风格是欧式殖民地建筑风格与岭南骑楼风格的混合体,在建筑学上被称为“南洋风格建筑”。1997年开始,政府对孙文西路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缮,使其焕然一新,成为如今中山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除了中山十景之外,中山还有一些热门的旅游景点,例如岐江公园中山城岭南水乡詹园横门海上庄园广丰村旅游区泉林山庄卓旗山庄長江水世界逍遥谷等。

教育

中山市于2005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39]

高等教育

高等院校: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等;

在中山设有分校区的高等院校: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校区、湖南工业大学中山包装学院等;

成人高校:中山开放大学中山市新华专修学院等;

中等教育

普通高中:

市直属高中:中山纪念中学中山市第一中学中山市华侨中学中山市实验中学中山市濠头中学中山市杨仙逸中学中山市东区中学中山市小榄中学中山市古镇高级中学中山市东升高级中学中山市龙山中学中山市第二中学中山市桂山中学中山市永安中学中山市烟洲中学[40]

镇区或民办中学:中山市横栏中学中山市南头高级中学小榄实验高级中学中山市民众中学广东博文学校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学校[41]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中港英文学校中山市联翔学校中山外语学校

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特殊:
中等技術學校:

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職業高中學校:

中山市技師學院(中山技校)、中山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山火炬开发区理工学校中山市港口理工学校中山市三乡镇理工学校中山市东凤镇理工学校中山市南朗理工中学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中山市工贸技工学校中山市启航技工学校

基础教育及幼儿教育

中山市基础教育比较完善,每个镇(区)均有一所以上初中,小学基本覆盖到社区(村),幼儿教育更能覆盖到小区(自然村)。

名人

城市荣誉

中山市凭着城市绿化率高、环境卫生状况良好、治安稳定等条件,近几年陆续荣获联合国中国政府的一些城市荣誉,在绿化、环境、卫生、城市建设、治安等方面的成绩位于中国城市的前列。以下是中山市在1990年代以后所获得的主要城市荣誉的列表:

更多信息 城市荣誉, 获奖时间 ...

友好城市

注释

来源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