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华人(古称汉人、唐人)移民史,指晚清以来不同时期的华人向海外移民历史,海外华人指的是这时期或之后的华裔或华人,移民潮多集中在中法战争至清末和民国初期。虽然清朝以前可能有少量華人由於經商、逃難、宗教等原因流亡至海外,尤其是中國以南的東南亞,如越南之明鄉人,成為當地之永久性人口,繁衍至今,亦有部分移民成為流动人口。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4年10月19日) |
此條目或其章節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
康乾盛世时期,尤其是之后有大批人开始移居南海各国(参见: 馬來西亞華人史、馬來西亞華人),并出现了后来的土生华人(唐番),据马六甲的碑文和家谱,土生华人的家史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是中国人最早在海外定居的记载。[參 1]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有大量華工,因欧洲工业革命的需求而移居到美洲,欧洲,东南亚及世界各国當苦力。
早期的在华出生的海外华人,[註 1]在华都有直属亲戚及亲友,但一般上没有携眷的习惯,因此华人和当地民族或娘惹通婚为常事,以英属新加坡为例,1860年男女性別比差别为6:1;1901年为2.95;至1947年才降至1.21。[參 2]1947年以后,自然增长成为华人人口增长的主因,换言之,该地区已无需依赖外来中国移民的涌入和补充来维持华人人口的优势。[參 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国门被迫打开,加上航运也比古代提高了不少,华人人口开始较大规模地迁徙到世界各地。
19世紀,有750多萬名廣東和福建華人移居海外,其中60萬人來到美洲,當中有12.5萬人去往古巴,10萬人去往秘魯,第三多人移去英屬西印度群島:從1853年到1884年,官方記錄中有17,904名中國人以契約勞工的身份來到英屬西印度群島,這些人主要是男性。因為英國人不希望這些勞工在加勒比永久定居,他們很少被允許帶上中國的妻子[參 47]。
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包括外省人及本省人在内,不断有大量持中华民国籍者移民美国,1952年及1965年美国对外国移民的限制逐步解除后,开始了第一波从台湾移居美国的移民潮,另外在台湾戒严时期,许多在海外并已被记上黑名单的一些人,也因此被迫加入外籍。
解放后,随着政治局势变化及边境管治,普遍民众正常移居海外日渐困难。1950年代初,一些中國大陸民眾尚可以循正常渠道移居香港,或通过香港移居海外。崔琦、周采芹等人即是通常这种方式移居外国。1950、60年代,在与苏联、北朝鲜接壤的边境地区,朝鲜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民众因苏联和北朝鲜经济优于中国大陸,又或是政治原因,通过各类正常、非正常途径移民。南方的非法移民,主要是在广东的逃港。
1970年代末,中国大陆推行改革开放,普通民众移民成为可能。至1980年代末形成出国潮。主要通过公派留学或跨国婚姻两个途径。此次出国潮席卷整个中国大陆,即使是当时社会地位较高、高收入的人群亦卷入其中。1990年代后至今,由于中国大陸經济发展,出国留学、移民逐渐日常化,不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此时,由于20世纪末航空业的迅速发展,移民到海外的华人已不限于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而是来自中国大陸各地,而移民的华人中也包括中上层阶级的富人。加之1955年后,中共对现代标准汉语的推广,新移民中很少有不同民系的矛盾、冲突或不同民系垄断着不同的行业的情况。80年代后的大部分移民为在华出生或改籍后的海外华人,但第一代移民在中国大陸媒体中亦被称作华裔。至2013年止,这些移民中已经出现了华二代甚至華三代;据统计,华二代中,有70%的人不会寫中文字,其中不少不愿意学中文,一些人认为新一代的侨胞可能将变成彻底的外国人。以西班牙为例,不少华二代与中国籍留学生有代沟。[參 54][參 55][參 56][參 57]2010年代時,歐洲的華僑華人已發展到260萬~320萬人[參 5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