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UC-II型潜艇(德語:U-Boot-Typ UC II)是UC级近岸布雷潜艇(U艇)的一个亚型,由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它们是由先前的UB-I型扩大而来,是更高效的艇具。该亚型由两家德国造船厂合共建成64艘,并全数投入德意志帝国海军服役。这些潜艇的各项技术参数取决于不同的造船厂而有略微区别,但所有同型艇均配备三具鱼雷发射管、六具水雷投放井以及一门88毫米甲板炮。
概况 | |
---|---|
建造者 | |
使用者 | 德意志帝國海軍 |
造价 | 1729000-2141000德国纸马克 |
建造期 | 1916-1918年 |
服役期 | 1916-1918年 |
建造中 | 64 |
规划数 | 64 |
完成数 | 64 |
损失数 | 46 |
技术数据 | |
艦級 | UC级潜艇 |
艦型 | 近岸布雷潜艇 |
排水量 |
|
全長 | 49.35-53.15米(全长) |
全寬 | 5.22米 |
吃水 | 3.65米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
速度 |
|
續航距離 |
|
潛航深度 | 50米 |
乘員 | 3名军官、23名水兵 |
传感与 处理系统 | 1副潜望镜 |
武器裝備 |
如果仅从被摧毁的敌方舰船数量来判断,UC-II型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潜艇设计:根据当代估计,它们共击沉了逾1800艘敌方舰船。[1]
1915年秋天,由于中立国美国的干预,U艇战几乎陷入停顿,导致德国广泛开展《国际法》所允许的水雷战,从而使布雷潜艇的需求量相应增加。潜艇监察局的开发部门留意到了这一点,遂以UB-II型为基础,按照兼顾布雷效率和生产速度的要求,以41号工程的名义设计了UC-II型潜艇。为了弥补前型UC-I型的缺陷,UC-II型艇不仅更大,而且采用双轴推进系统。然而,与前型最主要的区别在于,UC-II型艇重新运用了双壳体结构。但它并非纯粹的双体潜艇,而是一种中间过渡型;因为外层没有封闭耐压壳体,而是作为鞍形水柜附在上方。[2]
UC-II型艇的水面和水下排水量分别在400吨和480吨以上,吃水深度为3.65米。取决于不同的制造商,艇只搭载有两台功率介乎于500至600匹公制馬力(370至440千瓦特)的猛狮或科尔庭六缸四冲程柴油机用于水面运行,以及两台460至620匹公制馬力(340至460千瓦特)的西门子-舒克特电动发电机用于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11.6至12節(21.5至22.2公里每小時),水下6.7至7.4節(12.4至13.7公里每小時);能够在水面以7節(13公里每小時)航速续航7,280至10,040海里(13,480至18,590公里),或以4節(7.4公里每小時)连续在水下航行52至60海里(96至111公里)而无需充电。[3]
在武器配置方面,UC-II型艇改将六具布雷竖井安装在艇体前部,每具储存井内的水雷数量增至3枚,即合共18枚。随着储存井长度增加,艇体艏楼的上层建筑被抬高,上层建筑与司令塔之间的凹陷处布置了一门88毫米30倍径速射炮作为甲板炮。但由于位置相对较低,火炮甲板在恶劣海况下很容易被涌浪淹没。此外,UC-II型艇还装备有三具500毫米鱼雷发射管,其中两具外置在艇艏(配备2枚鱼雷)、一具内置在艇艉(7枚鱼雷)。[2]
UC-II型艇的首批18艘建造订单于1915年8月29日被授予汉堡的布洛姆与福斯船厂(UC-16至UC-24号)及伏尔铿船厂(UC-25至UC-33号)。同年秋天,在国家海军办公室主管、海军元帥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倡议下,订单数量先是增加至21艘,并于1916年1月11日再次加订,具体如下:[4]
由于UC-II型艇的水雷布设装置结构复杂,因此彻底放弃了铁路运输要求,前往地中海的航程需依靠潜艇自身动力完成。UC-II型艇的建造周期约为8个月,后来缩短至6个月。战争期间,德意志帝国海军共装备了33艘UC-II型布雷潜艇。[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