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結集,也通稱為毘舍離結集、毘舍離集結、第二次結集、第二次集結,佛教術語,“結集”或“集結”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釋迦文佛佛滅百年後[1],因毘舍離比丘行十事(大眾部記載為「求乞金錢」一事[2]),耶舍长老發起,七百阿羅漢比丘在毗舍离进行结集,進行羯磨表決其為非法,以保持戒律[3]的嚴格執行[4]。
上座部佛教《巴利律藏》以及漢傳佛教《十誦律》、《四分律》、《五分律》記載由於毘舍离比丘有十事违反戒律[1]:
更多信息 善見律毘婆沙, 十誦律 ...
善見律毘婆沙 |
十誦律 |
四分律 |
五分律
|
1 鹽淨 |
1 鹽淨 |
7 得與鹽共宿 |
1 鹽薑合共宿淨
|
2 二指淨 |
2 指淨 |
1 得二指抄食 |
2 兩指抄食食淨 3 復坐食淨
|
3 聚落間淨 |
3 近聚落淨 |
2 得村間 |
4 越聚落食淨
|
4 住處淨 |
5 如是淨 |
3 得寺內 |
|
5 隨意淨 |
6 證知淨 |
4 得後聽可 |
9 求聽淨
|
6 久住淨 |
8 行法淨 |
5 得常法 |
8 先所習淨
|
7 生和合淨 |
4 生和合淨 |
6 得和 |
5 酥油蜜石蜜和酪淨
|
8 水淨 |
7 貧住處淨 |
8 得飲闍樓羅酒 |
6 飲閣樓伽酒淨
|
9 不益縷尼師壇淨 |
9 縷邊不益尼師檀淨 |
9 得畜不割截坐具 |
7 作坐具隨意大小淨
|
10 金銀淨 |
10 金銀寶物淨 |
10 得受取金銀 |
10 受蓄金銀錢淨
|
关闭
耶舍長老至毘舍離當眾居士面指出求乞金錢非法[5],為平息由此引發的諍論[6],七百名比丘集會讨论十事是否符合律法。經過東西方比丘各推舉四位長老[7]單獨於別處行籌表決[8]為“十事非法”,上座部各律藏本身沒有記述這次羯磨後合誦經典[9]的情況。
大眾部方面《摩訶僧祇律》沒有記述第二次結集發生時間,記載第二次結集因求乞錢幣財物一事[2]之諍論而起[10]。在第一次結集和第二次結集中結集律藏前都事先明確了結集原則並徵得與會眾人認同[11],要對諸比丘住處所作制限、國土法[12]、某持戒比丘所行法和某長老比丘所行法這四者依四大教[13][14]進行取捨,並且不得行本俗法,合稱五淨法[15]:一制限淨、二方法淨、三戒行淨、四長老淨、五風俗淨。當時七百比丘[16]請優波離尊者的弟子陀娑婆羅尊者[17]結集律藏,他在最後論定了「不得求乞金錢」:“乃至諸長老,是中須鉢者求鉢,須衣者求衣,須藥者求藥,無有方便得[18]求金銀及錢。”
不得求乞金錢的理據是「不蓄金銀學處」[19],在「未制者莫制」[20]原則下,上座部和大眾部都沒有把它補入波羅提木叉[21]。上座部諸律藏記載「不捉金銀戒」[22][23]和類似的「不取寶物戒」[24]已經涵蓋了「不得求乞受蓄金銀」等具體財物有關細節。大眾部《摩訶僧祇律》記載佛陀允許生病比丘「使淨人[25]蓄莫貪著」[26]。
南传佛教《岛史》的记载:被上座放逐者、毘舍离的跋耆族惡比丘集合了一万人进行大型集结竄改佛教教義,称为大結集[27],萬人結集導致了上座部和大众部發生根本分裂,此後佛教也因教義和戒律分歧而產生不同部派,至佛滅滿二百年時就約有十八個部派。
在北传佛教中,根據說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論》記載:說一切有部(自稱為上座部諸部根源)與大众部分裂原因是大天比丘提出了在阿羅漢餘習和證道機緣上的五項說法,即所谓“大天五事”,《異部宗輪論》稱此根本分裂發生在孔雀帝國阿育王時代[28]。法顯《摩訶僧祇律私記》記載大眾部稱最早與大眾部分裂的是法藏部[29],還有根據《舍利弗問經》記載:大迦葉所結集的律藏就是大眾律,在巽伽王朝滅法後佛教復興時有上座比丘增廣戒律而造成了分裂[30]。
一些現代研究者認同佛教根本分裂的時期晚於第二次集結[31]。
《四分律·七百集法毘尼》:「爾時世尊般涅槃後百歲。毘舍離跋闍子比丘。行十事。……彼於布薩日。檀越布施金銀。而共分之。」
《巴利律藏·七百犍度》:爾時,世尊般涅槃百年,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於毘舍離城出十事。……爾時,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於布薩日,以水注滿銅鉢,置於比丘眾中,言毘舍離之諸優婆塞來者:「諸友!僧伽需要資具,與僧伽一迦利沙槃、半迦利沙槃、四分迦利沙槃、一摩沙迦!」
《十誦律·七百比丘集滅惡法品》:「佛般涅槃後一百一十歲。毘耶離國十事出。……毘耶離諸比丘。又持憍薩羅國大金鉢。出憍薩羅國。入毘耶離國。次第乞錢。隨多少皆著鉢中。」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七百集法》:「佛泥洹後百歲。毘舍離諸跋耆比丘始起十非法。……彼諸比丘常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盛滿鉢水。集坐多人眾處。持鉢著前以為吉祥。要人求施。時諸白衣男女大小經過前者。便指鉢水言。此中吉祥。可與衣鉢革屣藥直。」
《摩訶僧祇律·雜誦跋渠法·七百集法藏》:「佛般泥洹後。長老比丘在毘舍離沙堆僧伽藍。爾時諸比丘從檀越乞索。作如是哀言。長壽世尊在時。得前食後食衣服供養。世尊泥洹後。我等孤兒誰當見與。汝可布施僧財物。如是哀聲而乞。時人或與一罽利沙槃二罽利沙槃乃至十罽利沙槃。至布薩時盛著瓫中。持拘鉢量分次第而與。」
《長阿含經·梵動經》:「云何小緣威儀戒行。凡夫寡聞。直以所見如實稱讚。彼讚嘆言。沙門瞿曇滅殺.除殺。捨於刀杖。懷慙愧心。慈愍一切。此是小緣威儀戒行。彼寡聞凡夫以此歎佛。又嘆。沙門瞿曇捨不與取。滅不與取。無有盜心。又嘆。沙門瞿曇捨於婬欲。淨修梵行。一向護戒。不習婬逸。所行清潔。又嘆。沙門瞿曇捨滅妄語。所言至誠。所說真實。不誑世人。沙門瞿曇捨滅兩舌。不以此言壞亂於彼。不以彼言壞亂於此。有諍訟者能令和合。已和合者增其歡喜。有所言說不離和合。誠實入心。所言知時。沙門瞿曇捨滅惡口。若有麤言傷損於人。增彼結恨長怨憎者。如此麤言盡皆不為。常以善言悅可人心。眾所愛樂。聽無厭足。但說此言。沙門瞿曇捨滅綺語。知時之語.實語.利語.法語.律語.止非之語。但說是言。
沙門瞿曇捨離飲酒。不著香華。不觀歌舞。不坐高床。非時不食。不執金銀。不畜妻息.僮僕.婢使。不畜象.馬.猪.羊.鷄.犬及諸鳥獸。不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不畜田宅種殖五穀。不以手拳與人相加。不以斗秤欺誑於人。亦不販賣券要斷當。亦不取受觝債橫生無端。亦不陰謀面背有異。非時不行。為身養壽。量腹而食。其所至處。衣鉢隨身。譬如飛鳥。羽翮身俱。此是持戒小小因緣。彼寡聞凡夫以此歎佛。」
《長阿含經·阿摩晝經》:「若居士.居士子及餘種姓。聞正法者即生信樂。……彼於異時。捨家財產。捐棄親族。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與出家人同捨飾好。具諸戒行。……不著香華瓔珞。……金銀七寶不取不用。……」
《中阿含經·梵志品·象跡喻經》:「或居士.居士子。聞已得信。於如來正法.律彼得信已。……彼於後時。捨少財物及多財物。捨少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 捨家.無家.學道。彼出家已。捨親族相。受比丘要。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彼離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斷花鬘.瓔珞.塗香.脂粉。彼於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淨除其心。……彼離受生色.像寶。斷受生色.像寶。彼於受生色.像寶淨除其心。……」
《中阿含經·梵志品·瞿默目揵連經》:「雨勢白曰。阿難。前後所說何不相應。阿難向如是說。無一比丘與世尊共等等。亦無一比丘為世尊在時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亦無一比丘與眾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後。為諸比丘所依。謂令我等今所依者。阿難。汝何因何緣。今說有可尊敬耶。尊者阿難答曰。雨勢。世尊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有十法而可尊敬。我等若見比丘有此十法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云何為十。雨勢。比丘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行增上戒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四分律·七百集法毘尼》:「時有耶舍迦那子。聞毘舍離比丘行如是事。即往跋闍子比丘所。見勸檀越布薩時布施眾僧金銀。僧中唱令。與伽那子比丘。即言我不受。何以故。沙門釋子不應受取金銀。沙門釋子捨棄珠寶。不著飾好。……彼即言。毘舍離優婆塞瞋。汝往教化令喜。時即差使共往。耶舍伽那子比丘。至毘舍離優婆塞所。語如是言。汝實瞋我語耶。……世尊在王舍城時。……沙門釋子不應受取金銀。除去飾好。我說是語。汝以此事不信我耶。彼離奢言。我非為不信。我有信樂於汝。汝可住此毘舍離。我當供給衣服飲食醫藥所須之物。時伽那子比丘。與諸離奢解說。令得歡喜已。與彼使比丘俱。還婆闍子比丘所。遙見伽那子比丘來。即問使比丘言。伽那子比丘。已解喻諸離奢得信耶。答言爾。即言。彼已信樂伽那子。持我等作非沙門釋子。……彼毘舍離比丘。語伽那子比丘言。汝先罵眾僧。見罪不。答言。我不罵眾僧。彼即和合與作舉。」
《五分律·七百集法》:「時長老耶舍迦蘭陀子。在彼獼猴水邊重閣講堂。語諸比丘言。汝莫作此求施。我親從佛聞。若有非法求施。施非法求。二俱得罪。語諸比丘已。復語諸白衣男女大小。汝等莫作此施。我親從佛聞。若非法求施。施非法求。二俱得罪。……於是諸比丘便以耶舍前教白衣為罵白衣。與作下意羯磨。羯磨已耶舍言。我親從佛聞。若僧與作下意羯磨。應差一比丘為伴謝諸白衣。諸比丘便白二羯磨差一比丘伴之。耶舍即將至白衣所。正值五百優婆塞聚在一處。……耶舍更語諸人言。世尊一時在王舍城耆域菴羅園。……而終不得受畜金銀珠寶及用販賣。……諸優婆塞言。我等於此語中無不信樂。今毘舍離唯有大德是沙門釋子。願受我等盡壽住此四事供養。耶舍謝諸優婆塞已。與僧使比丘俱還僧坊。……跋耆比丘復以耶舍前教諸比丘為罵僧。犯波逸提。語言。汝當見罪悔過。耶舍答言。我無罪可見。云何悔過。跋耆比丘便聚集。欲與作不見罪羯磨。於是耶舍便以神足飛往波旬國。」
《十誦律·七百比丘集滅惡法品》:「是時有長老耶舍陀迦蘭提子。毘耶離住。……長老耶舍陀聞是事已。知是事作非法。遣使詣毘耶離諸白衣所。語言。沙門釋子不應乞金銀寶物畜。佛種種因緣為摩尼周羅聚落主說法。……沙門釋子。是中佛不聽乞金銀寶物畜。……毘耶離比丘。……集僧與耶舍陀作下意羯磨。令向毘耶離諸白衣懺悔。……爾時耶舍陀。明日食時著衣持鉢。入毘耶離城乞食。食已到毘耶離諸白衣所。懺悔時。事事說法。使諸白衣得信言。佛種種因緣為摩尼周羅說。……如是長老耶舍陀事事說法。諸白衣即得信解。知沙門釋子不應乞金銀寶物畜。……毘耶離諸比丘。……集僧與耶舍陀作出羯磨。不得毘耶離住。」
《十誦律·七百比丘集滅惡法品》:「毘耶離諸比丘答。……毘耶離比丘。是有法語。阿槃提、達嚫那婆多國諸比丘。不是法語。一切諸佛皆出東方。」
《四分律·七百集法毘尼》:「時毘舍離婆闍子比丘。……作是言。長老。彼波夷那、波梨二國比丘共諍。世尊出在波夷那國。」
《巴利律藏·七百犍度》:「毘舍離之跋耆子諸比丘,持其沙门之資具,至具壽離婆多處。……『請大德長老於僧伽中,如此言:諸佛世尊生於東方國土,波夷那比丘是如法說者,波利比丘是非法說者。』」
《巴利律藏》:「波夷那比丘是具壽一切去、具壽沙蘭、具壽不闍宗、具壽婆沙藍。波利邑比丘是具壽離婆多、具壽三浮陀舍那婆斯、具壽耶舍迦乾陀子、具壽修摩那。」
《十诵律》:「何等阿盤提、達嚫那婆多國四客比丘。一薩婆伽羅婆梨婆羅(一切去)上座。二沙羅。三耶輸陀。四級闍蘇彌羅。是為四客比丘。何等東方四舊比丘。一上座梨婆多。二長老三菩伽。三修摩那。四薩波摩伽羅摩。……是八人作烏迴鳩羅。」《薩婆多毘尼毘婆沙·七滅諍》:「烏迴鳩羅者。烏迴名二。鳩羅名平等。心無二其平如秤。」
《四分律》:「時波夷那比丘。語波梨比丘言。汝等今可出平當人。彼即言。上座一切去、離婆多、耶舍、蘇曼那。是平當人。波梨比丘。語波夷那比丘言。汝等亦應出平當人。彼即言。長老三浮陀、婆搜村。長老沙留、不闍蘇摩。是平當人。」
《五分律》:「彼此眾應各求四人僧為白二羯磨差為斷事主。跋耆比丘先求四人。一名一切去。二名離婆多。三名不闍宗。四名修摩那。波利邑比丘亦求四人。一名三浮陀。二名沙蘭。三名長髮。四名婆沙藍。」
《四分律》:「彼諸上座作是念。我等若在眾中問此事。恐更生餘諍事。不知誰語是誰語非。我等今寧可差次在別處共平論耶。彼諸長老作是念。我等於何別處而平宜此事。即言。當於婆梨林中。」
《五分律》:「於是離婆多即集僧。欲論比尼而多亂語。便白僧言。今日欲共論毘尼法。而多亂語不得有斷。……諸上座被僧差已共作是議。何許地閑靜平曠。可共於中論比尼法。即遍觀察。唯毘羅耶女所施園好。」
《巴利律藏》:時,諸長老比丘生是念:「我等應於何處滅此諍事耶?」時,諸長老比丘言念:「此婆利迦園可愛而聲音少。我等應宜於婆利迦園滅此諍事。」時,諸長老比丘欲滅彼諍事而往婆利迦園。
《十誦律》:「長老三菩伽僧中唱。大德僧聽。我等僧中滅是惡事。若有不智比丘言。是事不應如是滅。是事應如是滅。我今當僧中作羯磨。一切僧當忍聽滅是事。……沙樹林中與上座敷坐具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善見律毘婆沙·跋闍子品第二集法藏》:「世尊涅槃已一百歲時。毘舍離跋闍子比丘。毘舍離中十非法起。……諸跋闍子修那伽子名阿須。阿須爾時作王。黨跋闍子等。爾時長老耶須拘。是迦乾陀子。於跋闍中彷徉而行。聞已。我不應隱住壞十力法。若為方便滅此惡法。即往至毘舍離。到已。爾時長老耶須拘迦乾陀子。於毘舍離大林鳩咤伽羅沙羅中住。爾時跋闍子比丘說戒時。取水滿鉢置比丘僧中。爾時毘舍離諸優婆塞來詣。跋闍子比丘作如是言。語諸優婆塞。應與眾僧錢。隨意與半錢若一錢。使眾僧得衣服。一切應說。此是集毘尼義。七百比丘不減不長。是名七百比丘集毘尼義。於集眾中二萬比丘集。長老耶斯那比丘發起此事。於跋闍子比丘眾中。長老離婆多問薩婆迦。薩婆迦比丘答。律藏中斷十非法及消滅諍法。大德。我等輩今應出法及毘尼。擇取通三藏者至三達智比丘。擇取已。於毘舍離婆利迦園中。眾已聚集。如迦葉初集法藏無異。一切佛法中垢洗除已。依藏更問。依阿含問。依枝葉問。依諸法聚問。一切法及毘尼藏盡出。此是大眾於八月日得集竟。」
《摩訶僧祇律·雜誦跋渠法·七百集法藏》:「時持律耶舍初至次得分。問言。此是何物。答言。次得罽利沙槃醫藥直。耶舍答言過去。問言何故過去施僧。耶舍答言不淨。諸比丘言。汝謗僧言不淨。此中應作舉羯磨。即便為作舉羯磨。」
《摩訶僧祇律·雜誦跋渠法·五百比丘集法藏》:「優波離言。諸長老。若使我集者。如法者隨喜。不如法者應遮。若不相應應遮。勿見尊重。是義非義願見告示。皆言。長老優波離但集。如法者隨喜。非法者臨時當知。尊者優波離即作是念。我今云何結集律藏。五淨法。如法如律隨喜。不如法律者應遮。……諸比丘答言。相應者用。若不相應者臨時應當遮。」
《摩訶僧祇律》:「佛住王舍城。……瓶沙王法。有作賊者。驅令出國。以是為教。時有一賊七反驅出。猶故來還劫殺村城。爾時有人捉得此賊縛送與王。白王言。此賊七反驅出。猶故來還劫殺村城。願王苦治。……王言。將去截其小指。爾時有司速將罪人急截其指恐王有悔。時王即自試咬指看痛殊難忍。即便遣信勅語大臣。莫截彼指。臣答王言。已截其指。王甚愁悔即自念言。我今便為法王之末。非法王始。夫為王者憂念民物。何有人王傷截人指。
爾時瓶沙王。疾勅嚴駕往詣世尊。頂禮佛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曾祖先王治罪人法。唯以手拍頭。次第諸王及至我身。惡法日滋正化漸薄。謬得為王傷截人體。自惟無道愧懼實深。
佛告大王。治國盜齊幾錢罪應至死?盜齊幾錢應驅出國?盜齊幾錢應用刑罰?爾時瓶沙王白佛言。世尊。以十九錢為一罽利沙槃。分一罽利沙槃為四分。若盜一分若一分直罪應至死。爾時世尊為瓶沙王。隨順說法示教利喜。示教利喜已。憂憒即除。禮佛而退。
王去不久。爾時世尊往眾多比丘所。敷座而坐告諸比丘。向瓶沙王來至我所。為我作禮於一面坐。而白我言。世尊。我先曾祖治罪人法以手拍頭。正化相承乃至我身。我即問言。大王。盜至幾錢罪應至死。乃至應罰。王言。十九錢為一罽利沙槃。分一罽利沙槃以為四分。若盜一分若一分直罪應至死。我為瓶沙王隨順說法。歡喜而去。佛告諸比丘。從今當知十九故錢名一罽利沙槃。分一罽利沙槃為四分。若盜一分若一分直。犯波羅夷。」
《長阿含經·游行經》:「佛告諸比丘。當與汝等說四大教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諸比丘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何謂為四。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諸賢。我於彼村.彼城.彼國。躬從佛聞。躬受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經.非律.非法。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違。賢士。汝莫受持。莫為人說。當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應。賢士。汝當受持。廣為人說。慎勿捐捨。此為第一大教法也。復次。比丘作如是言。我於彼村.彼城.彼國。和合眾僧.多聞耆舊。親從其聞。親受是法.是律.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此為第二大教法也。復次。比丘作如是言。我於彼村.彼城.彼國。眾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儀者。親從其聞。親受是法.是律.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是為第三大教法也。復次。比丘作如是言。我於彼村.彼城.彼國。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儀者。親從其聞。親受是法.是律.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是為第四大教法也。」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如是應知教有真偽。始從今日當依經教不依於人。云何依教不依於人。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從如來親聞是語聞已憶持。說斯經典說此律教。真是佛語。此苾芻聞彼說時。不應勸讚亦勿毀訾。應聽其語善持文句。當歸住處檢閱經文及以律教。若彼所說與經律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非是佛語。是汝惡取不依經律當須捨棄。復次阿難陀。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於某住處見有大眾。多是耆宿善明律藏。我於彼處親聞是語聞已憶持。皆依經律真是佛語。……若彼所說與經律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非是佛語。是汝惡取不依經律當須捨棄。復次阿難陀。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於某住處見有眾多苾芻。皆持經持律持母經。我於彼處親聞是語聞已憶持。皆依經律真是佛語。……復次阿難陀。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於某住處見一苾芻。是尊宿智者。我於彼處親聞是語聞已憶持。皆依經律真是佛語。……復次阿難陀。若苾芻來作如是語。具壽。我從如來親聞是語聞已憶持。說斯經典說此律教。……若彼所說與經律不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真是佛語。是汝善取依經律教當可受持。……復次阿難陀。初之四種名大黑說。汝等苾芻應可善思。至極觀察深知是惡。此非是經。此非是律。非是佛教。當須捨棄。後之四種名大白說。汝等苾芻應可善思。至極觀察深知是善。此實是經。此實是律。真是佛教。當善受持。阿難陀。是謂苾芻依於經教不依於人。如是應學。若異此者非我所說。」
《摩訶僧祇律·雜誦跋渠法·五百比丘集法藏》:「五淨法。如法如律隨喜。不如法律者應遮。何等五。制限淨者。諸比丘住處作制限。與四大教相應者用。不相應者捨。是名制限淨。方法淨者。國土法爾。與四大教相應者用。不相應者捨。是名方法淨。戒行淨者。我見某持戒比丘行是法。若與四大教相應者用。若不相應者捨。是名戒行淨。長老淨者。我見長老比丘尊者舍利弗目連行此法。與四大教相應者用。不相應者捨。是名長老淨。風俗淨者。不得如本俗法。非時食飲酒行婬。如是一切本是俗淨。非出家淨。是名風俗淨。」
《摩訶僧祇律·雜誦跋渠法·七百集法藏》:「時尊者陀娑婆羅在摩偷羅國。耶舍即往詣彼作是言。長老。我被舉行隨順法。問言。汝何故被舉。答言。如是如是事。彼言。汝無事被舉。我共長老法食味食。耶舍聞是語已作是言。諸長老。我等應更集比尼藏。勿令佛法頹毀。問言。欲何處結集。答言。還彼事起處。時摩偷羅國、僧伽舍、羯鬧耆、舍衛城、沙祇。爾時中國都有七百僧集。有持一部比尼二部比尼者。又從世尊面受者。又從聲聞受者。時有凡夫、學人、無學人、三明、六通得力自在七百僧。集毘舍離沙堆僧伽藍。嚴飾床褥。爾時大迦葉、達頭路、優波達頭路尊者、阿難皆已般泥洹。爾時尊者耶輸陀僧上座。」
《摩訶僧祇律·雜誦跋渠法·五百比丘集法藏》:「佛有無量智慧。為饒益諸眾生故授優波離。優波離授陀娑婆羅。」《摩訶僧祇律·雜誦跋渠法·七百集法藏》:「諸比丘言。尊者陀娑婆羅應結集。陀娑婆羅言。長老。更有餘長老比丘應結集。諸比丘言。雖有諸上座。但世尊記長老和上成就十四法。持律第一。汝從面受。應當結集。」
《摩訶僧祇律·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法》:「佛告諸比丘,汝等當如是學,不得畜金銀,我無有方便得畜金銀。」
《雜阿含經·九一一經》:「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摩尼珠髻聚落主來詣佛所。……佛告聚落主。……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寶物者。不清淨故。若自為己受畜金銀寶物者。非沙門法.非釋種子法。……佛告聚落主。若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珍寶清淨者。五欲功德悉應清淨。摩尼珠髻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爾時。世尊知摩尼珠髻聚落主去已。告尊者阿難。若諸比丘依止迦蘭陀竹園住者。悉呼令集於食堂。……世尊往詣食堂。大眾前坐。坐已。告諸比丘。今日有摩尼珠髻聚落主來諒我所。作如是言。先日國王集諸大臣。作如是論議。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寶物。為清淨不。其中有言清淨者。有言不清淨者。今問世尊。言清淨者。為從佛聞。為自妄說。如上廣說。彼摩尼珠髻聚落主聞我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諸比丘。國王.大臣共集論議。彼摩尼珠髻聚落主於大眾前師子吼說。沙門釋種子不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諸比丘。汝等從今日。須木索木.須草索草.須車索車.須作人索作人。慎勿為己受取金銀種種寶物。」
《相應部·六處篇·第八聚落主相應·S.42.10.頂髻》:「爾時,世尊住王舍城外之竹林迦蘭陀園。……摩利就羅伽聚落主,來至世尊住處,禮拜世尊,坐於一面。……聚落主!於此沙門釋子等,於金銀為非淨,彼等不受此,彼等不取此。沙門釋子等,棄摩尼、黃金,以離金銀。聚落主!以金銀為淨者,則於五種欲亦淨。聚落主!以五種欲為淨者,此應視為非沙門法[之人],非釋子法[之人]。然則,聚落主!余作如是言:草是依草之所要者而求,薪是依薪之所要者而求,車是依車之所要者而求,人是依人之所要者而求。聚落主!無論依如何之事由,余不言求受金銀。」
《摩訶僧祇律·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法》:「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廣說如上。爾時周羅聚落主。到世尊所。……佛言。沙門釋子不應畜金銀。若有人言應畜金銀。是誹謗我非實非法非隨順。於現法中是為逆論。何以故。若得畜金銀者。亦應得畜五欲。何等五。一者眼分別色愛染著。乃至身受觸愛染著。當知是非沙門釋種法。……佛告諸比丘。汝等當如是學。不得畜金銀。我無有方便得畜金銀。」
《四分律·七百集法毘尼》:「耶舍伽那子比丘。至毘舍離優婆塞所。語如是言。……世尊在王舍城時。……珠髻長者。後於異時。往世尊所。……佛言。……沙門釋子不應受取金銀。除捨珠寶不著飾好。其有受取金銀者。則受五欲若受五欲。則非沙門釋子法。長者。汝若見沙門釋子捉持金銀。決定應知非沙門法。我作是說。聽為竹[竺-二+韋]草木故求乞金銀。終不應自受取金銀。是故離奢。以此因緣。沙門釋子不應受取金銀。棄捨珠寶不著飾好離奢。」
《五分律·七百集法》:「耶舍更語諸人言。世尊一時在王舍城耆域菴羅園。……有一大臣名珠髻。……往白世尊。……佛言。……我常說此沙門釋子不應受畜金銀珠寶及用販賣。……若人以五欲為淨。是人則以受畜金銀珠寶及用販賣為淨。若人以受畜金銀珠寶及用販賣為淨。是人則以五欲為淨。若人依我出家受具足戒。而以受畜金銀珠寶及用販賣為淨者。當知是人必定不信我之法律。我雖常說須車求車。須人求人。隨所須物皆聽求之。而終不得受畜金銀珠寶及用販賣。
《十誦律·七百比丘集滅惡法品》:「長老耶舍陀聞是事已。知是事作非法。遣使詣毘耶離諸白衣所。語言。沙門釋子不應乞金銀寶物畜。佛種種因緣為摩尼周羅聚落主說法。從今日比丘。須薪乞薪。須草乞草。須乘借乘。須作人借作人。沙門釋子。是中佛不聽乞金銀寶物畜。」
《摩訶僧祇律·雜誦跋渠法·五百比丘集法藏》:「有比丘言。諸長老。世尊先語阿難。欲為諸比丘捨細微戒。為捨何等。有比丘言。世尊若捨細微戒者。正當捨威儀。有言。不正捨威儀亦當捨眾學。有言。亦捨四波羅提提舍尼。有言。亦應捨九十二波夜提。有言。亦應捨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有言。亦應捨二不定法。時六群比丘言諸長老。若世尊在者一切盡捨。大迦葉威德嚴峻猶如世尊。作是言。咄咄莫作是聲。即時一切咸皆默然。大迦葉言。諸長老。若已制復開者。當致外人言。瞿曇在世儀法熾盛。今日泥洹法用頹毀。諸長老。未制者莫制。已制者我等當隨順學。」
更多信息 四分比丘戒本, 四分僧戒本 ...
四分比丘戒本
|
若比丘。自手捉錢、若金、銀。若教人捉,若置地受者,尼薩耆波逸提。 |
若比丘。種種賣買寶物者,尼薩耆波逸提。 |
若比丘。若寶中寶莊飾具,若自捉,若教人捉,除僧伽藍中及寄宿處,波逸提。
|
四分僧戒本
|
若比丘。自手取金銀若錢。若教人取。若口可受者。尼薩耆波逸提。 |
若比丘。種種賣買金銀寶物者。尼薩耆波逸提。 |
若比丘。若寶及寶莊飾具。若自捉。教人捉。除僧伽藍中及寄宿處。波逸提。
|
巴利律藏·Pātimokkha
|
Yo pana bhikkhu jātarūparajataṃ uggahṇeyya vā uggahṇāpeyya vā upanikkhittaṃ vā sādiyeyya, nissaggiyaṃ pācittiyaṃ. |
Yo pana bhikkhu nānappakārakaṃ rūpiyasaṃvohāraṃ samāpajjeyya, nissaggiyaṃ pācittiyaṃ. |
Yo pana bhikkhu ratanaṃ vā ratanasammataṃ vā aññatra ajjhārāmā vā ajjāvasathā vā uggaṇheyya vā uggaṇhepeyya vā, pācittiyaṃ.
|
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
若比丘。自手捉生色似色。若使人捉舉染著者。尼薩耆波夜提。 |
若比丘。種種販賣生色似色。尼薩耆波夜提。 |
若比丘。僧住處內寶若名寶。若自取。若使人取。除內取為主來求者與。波夜提。
|
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
若比丘。自手取金銀。若使人取。若教他取。尼薩耆波夜提。 |
若比丘。以金銀買種種物。尼薩耆波夜提。 |
若比丘。若寶若名寶。若自取。若語取是物。波夜提。
|
彌沙塞五分戒本
|
若比丘。自捉金銀及錢。若使人捉。若發心受。尼薩耆波逸提。 |
若比丘。以金銀及錢種種賣買。尼薩耆波逸提。 |
若比丘。若寶若寶等物。若自取。若教人取。除僧坊內及宿處。波逸提。
|
五分戒本
|
若比丘。自手取金。若使人取。尼薩耆波夜提。 |
若比丘。種種用金。尼薩耆波夜提。 |
若比丘。若寶若似寶。若自取教人取。波夜提。
|
解脫戒經
|
若比丘。自手取寶。尼薩耆波逸提。 |
若比丘。種種貿易寶物。尼薩耆波逸提。 |
若比丘。若寶若似寶。若自取。若教人取。波逸提。
|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
|
若復苾芻。自手捉金銀錢等。若教他捉。泥薩祇波逸底迦 |
若復苾芻。種種出納求利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
若復苾芻。寶及寶類。若自捉教人捉。除在寺內及白衣舍。波逸底迦。
|
关闭
《四分律·三十捨墮法》:「爾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跋難陀釋子晨朝著衣持鉢詣大臣家就座而坐。時大臣婦語言。……今有此錢正爾市肉。大德可小留待。跋難陀問言。彼為我故與錢耶。答言爾。若為我故可與我錢不須肉。時即置錢於地與。時跋難陀得此錢已。持寄市肆上而去。諸居士見皆共嫌之。沙門釋子販賣錢財。持錢來置肆上而去。……時珠髻大臣。……即往詣世尊所。……佛告大臣。……沙門釋子不得捉持金銀若錢。沙門釋子捨離珍寶珠瓔。不著飾好。汝今當知。若應捉金銀若錢。不離珠瓔珍寶。亦應受五欲。若受五欲。非沙門釋子法。大臣。汝今當知。若見沙門釋子以我為師。而捉金銀若錢珍寶。則決定知非沙門釋子法。我有如是言。比丘若為作屋故。求材木竹草樹皮得受。不應自為身受。……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自手捉錢若金銀。若教人捉。若置地受者。尼薩耆波逸提。……爾時世尊。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跋難陀往市肆上以錢易錢持去。諸居士見已皆譏嫌言。沙門釋子以錢易錢善能賣買。……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種種賣買寶物者。尼薩耆波逸提。」
《四分律·七百集法毘尼》:「時耶舍伽那子。……往離婆多所。……彼即問離婆多言。……大德長老。得受取金銀不。答言。不應爾。問言在何處制。答言。在王舍城因跋難陀釋子制。」
《五分律·捨墮法》:「佛在王舍城。爾時難陀跋難陀。用金銀金銀錢雜錢買物亦賣物取之。時有群劫到王舍城伺覓富室。見二比丘大以金銀及錢買物又賣物取之。……便於後日。至阿練若處捉諸比丘。拷責金銀及諸錢物。諸比丘言。我等已離金銀及錢。不復受畜此不淨物。劫言。汝等妄語。我親見比丘用以賣買。拷之垂死盡奪衣鉢而去。……佛以是事集比丘僧。……以十利故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以金銀及錢種種賣買。尼薩耆波逸提。……佛在王舍城。爾時難陀跋難陀。手自捉金銀及錢。教人捉。人施亦受。諸居士見譏呵。……佛以是事集比丘僧。……以十利故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自捉金銀及錢。若使人捉。若發心受。尼薩耆波逸提。」
《五分律·七百集法》:「於是離婆多問一切去上座言。……受畜金銀及錢淨不。答言不淨。又問在何處制。答言在王舍城。又問因誰制。答言因難陀跋難陀。又問犯何事。答言犯受畜金銀及錢。尼薩耆波逸提。」
《十誦律·三十尼薩耆法》:「佛在王舍城。爾時六群比丘自手取寶。諸居士呵責言。沙門釋子自言善好有德。云何自手取寶。如王如大臣。……佛以是事集比丘僧。……以十利故與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自手取寶。若使他取。尼薩耆波夜提。寶者。名為金銀。」《十誦律·九十波逸提》:「佛在維耶離。……爾時跋難陀釋子。早起著衣持鉢欲入城乞食。諸童子遙見共相謂言。此跋難陀釋子憙作惡罪。若見罪聞罪疑罪。無慚愧無厭足。我等今當試看。即以寶物價直一千。放著道中捨遠遙看。時跋難陀釋子到是寶物所。四顧無人取著腋下。諸童子見即往圍繞捉言。汝比丘法。他物不與便偷取耶。答言不偷。何故取耶。答言。我謂糞掃物故取。……佛以是事集比丘僧。語諸比丘。如是罪惡及過是罪。皆由取金銀寶物故。種種因緣訶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若寶若似寶自取教取。波逸提。寶者。錢、金、銀、硨磲、瑪瑙、琉璃、真珠。似寶者。銅、鐵、白鑞、鉛、錫、偽珠。」
《十誦律·七百比丘集滅惡法品》:「長老三菩伽起合手。向上座薩婆伽羅波梨婆羅。如是言。……大德上座。金銀寶物淨實淨不。答不淨。不淨得何罪。答得波逸提。佛何處結戒。答毘耶離為跋難陀結戒。不得取金銀寶物。」
《鼻奈耶·二不定及三十捨墮法》:「佛世尊遊鞞舍離獼猴江石臺所。時跋難陀釋子平旦著衣持鉢。入鞞舍離分衛。時鞞舍離城內有諸童子。住街巷頭。遙見跋難陀釋子來。還相謂言。此跋難陀是兇橫惡比丘。我等取金銀試著道頭。若取者我等當捉牽向耆老。時跋難陀釋子尋到其所。便取此金銀。諸童子來前牽捉。汝為比丘。何以不與取金銀。跋難陀答。我亦不盜。此落墮地。我取之。……世尊告曰。若比丘若手捉金銀。教他捉者。捨墮。……世尊告曰。若比丘坐肆販賣金銀求利。與世人不別者。捨墮。」《鼻奈耶·波逸提法》:「世尊告曰。若比丘手捉金寶瓔珞。若教人取者。墮。」
《四分比丘戒本》:「若王、若大臣、若婆羅門、若居士、居士婦,遣使為比丘送衣價,持如是衣價與某甲比丘。……(1)彼使語比丘言:『大德!有執事人不?』須衣比丘應語言:『有!若僧伽藍民、若優婆塞,此是比丘執事人,常為諸比丘執事。』(2)時彼使往至執事人所,與衣價已,還至比丘所作如是言:『大德!所示某甲執事人,我已與衣價,大德!知時,往彼當得衣。』(3)須衣比丘,當往執事人所,若二反、三反,為作憶念,應語言:『我須衣。』若二反、三反,為作憶念,若得衣者善;若不得衣,應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令彼憶念。若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得衣者善;……(4)若不得衣,從所得衣價處,若自往、若遣使往,語言:『汝先遣使持衣價與某甲比丘,是比丘竟不得衣,汝還取,莫使失,此是時。』」
《十誦律·比丘誦》:「塔物無盡者。毘耶離諸估客。用塔物翻轉得利供養塔。是人求利故欲到遠處。持此物與比丘言。長老。是塔物。汝當出息令得利供養塔。……佛言。聽僧坊淨人。若優婆塞。出息塔物得供養塔。是名塔物。」
《摩訶僧祇律·三十尼薩耆波夜提法》:「復次佛住舍衛城。廣說如上。世尊以五事利益故。五日一行諸比丘房。見難陀優波難陀住處。時難陀優波難陀。數錢手上著土。往詣世尊頭面禮足却住一面。佛知而故問。手上何以著土。答言世尊。我數錢故手上有土。佛語難陀。汝等云何手自捉生色似色。從今日不聽手自持生色似色。復次佛住毘舍離大林重閣精舍。廣說如上。時優陀夷。時到著入聚落衣持鉢。至一泥師家。其家始作節會訖。其婦出迎作禮。……白言。好食已盡。今與尊者錢。可於店上易好食。答言。世尊制戒。不聽我自手捉錢。汝可以錢繫我衣角。……佛言。此是惡事。從今日後衣繫亦不聽。復次佛住迦維羅衛城。廣說如上。世尊以五事利益故。五日一行諸比丘房。見一比丘痿黃羸瘦。佛知而故問。比丘忍苦不安隱住不。答言。世尊。我不安隱疾病苦惱。佛語比丘。汝不能索隨病食隨病藥耶。答言。我聞世尊制戒。不得自手捉生色似色。復無人與我。是故受苦惱。佛言。從今日後。聽病人得使淨人畜莫貪著。佛告諸比丘。依止迦維羅衛城比丘皆悉令集。以十利故與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自手捉生色似色。若使人捉舉貪著者。尼薩耆波夜提。……生色者是金也。似色者是銀。生色似色者。錢等市用物。捉者。若自捉。若語人捉。舉者。若自舉。若教人舉。貪著者。作是念。我當用此物得五欲。謂色聲香味觸等。是名貪著。不貪著者。如清淨持戒比丘。自擔糧食麨糒米麪等。時作是念。我無有方便欲食此食。但於此不淨物中生清淨物想。我當受用。尼薩耆波夜提。」
《摩訶僧祇律·雜誦跋渠法·七百集法藏》:「乃至諸長老。是中須鉢者求鉢。須衣者求衣。須藥者求藥。無有方便得求金銀及錢。如是諸長老應當隨順學。」
《島王統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由上座等所放逐惡比丘跋耆子等,得其他之支持,向眾多之人說非法。(三〇)集合一萬人進行結集法。所以此法之結集,稱為大合誦。(三一)
此大合誦之比丘等是決定違背〔正法〕之教〔法〕,破壞根本之輯錄而作其他之輯錄。(三二)
彼等於某處所輯錄之經移至其他之處,於五部破壞法、義。(三三)比丘等於異門說、無異門說、了義、不了義亦皆不分辨,(三四)彼等從佛陀密意所說,放置於餘處,彼等諸比丘,於文中失去眾多之〔真〕義。(三五)彼等棄一部甚深之經、律而作類似奇異之經、律。(三六)〔律〕內容之摘要,唯波利婆羅、阿毘達磨之論、波致參毗陀、尼泥沙、闍多迦之一部,除此而外,彼等造作不同者。(三七)彼等捨棄〔關於〕名詞、性、措辭、文體修飾之原則,以改作其〔全部〕。(三八)
《異部宗輪論》:如是傳聞。佛薄伽梵般涅槃後。百有餘年去聖時淹。如日久沒。摩竭陀國俱蘇摩城王號無憂。統攝贍部。感一白蓋。化洽人神。是時佛法大眾初破。謂因四眾共議大天五事不同。分為兩部。一大眾部。二上座部。四眾者何。一龍象眾。二邊鄙眾。三多聞眾。四大德眾。其五事者。如彼頌言。『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
法顯《摩訶僧祇律私記》:「中天竺昔時。暫有惡王御世。諸沙門避之四奔。三藏比丘星離。惡王既死更有善王。還請諸沙門還國供養。時巴連弗邑有五百僧。欲斷事而無律師。又無律文無所承案。即遣人到祇洹精舍。寫得律本于今傳賞。……佛泥洹後。大迦葉集律藏為大師宗……。大迦葉滅後。次尊者阿難……。次尊者末田地……。次尊者舍那婆斯……。次尊者優波崛多……。於是遂有五部名生。初曇摩崛多別為一部。次彌沙塞別為一部。次迦葉維復為一部。次薩婆多。……自上諸部義宗各異。……於是五部並立紛然競起。各以自義為是。時阿育王言。我今何以測其是非。於是問僧佛法斷事云何。皆言法應從多。王言若爾者。當行籌知何眾多。於是行籌取本眾籌者甚多。以眾多故。故名摩訶僧祇。」
《舍利弗問經》:「有孔雀輸柯王。世弘經律。其孫名曰弗沙蜜多羅。……毀塔滅法。殘害息心四眾。……其後有王。性甚良善。……國土男女復共出家。如是比丘比丘尼還復滋繁。……時有比丘名曰總聞。諮諸羅漢及與國王。分我經律多立臺館。為求學來難。時有一長老比丘。好於名聞亟立諍論。抄治我律開張增廣。迦葉所結名曰大眾律。外採綜所遺誑諸始學。別為群黨互言是非。時有比丘。求王判決。王集二部行黑白籌。宣令眾曰。若樂舊律可取黑籌。若樂新律可取白籌。時取黑者乃有萬數。時取白者只有百數。王以皆為佛說。好樂不同不得共處。學舊者多從以為名為摩訶僧祇也。學新者少而是上座。從上座為名。為他俾羅也。他俾羅部。……摩訶僧祇其味純正。其餘部中如被添甘露。諸天飲之。但飲甘露棄於水去。人間飲之水露俱進。或時消疾或時結病。其讀誦者亦復如是。多智慧人能取能捨。諸愚癡人不能分別。」
印順《華雨集·論毘舍離七百結集》;「七百结集的論定「十事非法」,為現存各部律的一致傳說,可見當時的佛教 ,雖有學團分化的情形,還没有發展到宗派對立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