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魨(英語:Pufferfish 或 Blowfish,所指鱼中一类,西方世界亦會借用日文稱之為Fugu),常寫作河豚,俗称气鼓鱼、气泡鱼、吹肚鱼、雞泡魚、青郎君、刺䲅等,古稱䰽鱼[1][2],一般泛指魨形目中二齒魨科、三齒魨科、四齒魨科以及箱魨科所屬的魚類。河魨普遍分佈在世界各地北緯45度至南緯45度之間的海水、淡水等水域。河魨普遍具有膨脹身體的能力,能夠將大量的水或空氣吸入極具彈性的胃中,使身體大小膨脹數倍,以嚇阻掠食者。同時,大多數四齒魨科以及箱魨科的河魨,分別具有劇毒河魨毒素及箱魨毒素,依品種分佈於內臟、肌肉、血液、皮膚等等不同部位,毒性並隨季節有所變化。河魨肝最毒,富含ω-3脂肪酸,且味道可口。1975年日本傳奇歌舞伎演員八代目坂東三津五郎吃了四份河魨肝,中毒身亡,日本政府之後便下令禁吃河魨肝。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一度禁止市场上的河魨销售,直到2016年底才有限解禁,同時在台灣河豚亦又稱海裡豚。
此條目缺少有關养殖(中国、日本);各地法规的信息。 |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
命名
自古以来,河魨有多种叫法,河豚和河魨是最常用的名称[3]。豚原意为“小豕”[4],应以河魨的形状得名[3];南北朝顾野王在《玉篇》内改用鲀[5]。现代中文中魨为魨形目鱼类,所指比江河中河魨的范围大:大部分魨类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3],而“豚”多指鲸下目中的小型生物,属于哺乳动物。
因河魨在受到威胁时会鼓起身体,还能发出“咕咕”的声音,因此中国古代称其为䲅、𩷪鱼、黄驹、魺、嗔鱼、鲑。广东海丰、潮州、汕头一带的闽语仍然有称河魨为“鲑鱼”的用法[3] 。
因河魨体表的斑纹,中文里又称其为鲐鱼,以及鮧、鯸鲐、鯸鮧、鰗鮧、鹕夷、鯸䱌等音近的称呼。此外,还有䰽的称呼[3]。
食用
中國很早就對其毒性有所見解。晉人左思《三都賦·吳都賦》便有“王鮪鯸鮐”之句,其注曰:“鯸鮐魚,狀如蝌蚪,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黃紋,性有毒。”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吳人嗜河豚魚,有遇毒者,往往殺人,可為深戒。”《太平廣記》亦云:“鯸鮐魚文斑如虎,俗云煮之不熟,食者必死。”《嘉靖江陰縣志》在“魚之屬”中提到:“河豚,……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丹徒縣志》稱:“子與眼人知去之。血藏脂內,脂至肥美,有西施乳之稱,食者必不肯棄。苟治不法,則危矣。”清代名醫王士雄稱:“其肝、子與血尤毒。或云去此三物,洗之極凈,食之無害。”
河魨肉極度美味,是中国“长江三鲜”(河魨、刀鱼、鲥鱼)之首,长江镇江下游产的河魨则是长江中最好的。北宋詩人梅堯臣的《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描寫:“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歐陽修在《六一詩話》裡說:“河豚嘗生於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故知詩者謂只破題兩句,已道盡河魨好處。聖俞平生苦於吟詠,以閒遠古淡為意,故其構思極艱。此詩作於樽俎之間,筆力雄贍,頃刻而成,遂為絕唱。”另外蘇軾也寫下“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6]並曾說河魨味道“值那一死”[7]。宋朝人用蒌蒿、芦苇的幼芽与河豚合烹,據說是可以解毒。[8]常有美食家因河豚料理不當或品種不分,造成意外中毒死亡,因而古有「拼死吃河豚——勉強從事」的說法。
河豚并非自身产生毒性,是通过食物获取毒素和共生产毒细菌后才成为毒鱼。日本在2001-2004年期间试验在长崎、熊本、爱媛、鹿儿岛、和歌山、静冈、佐贺七县养殖5043头红鳍东方鲀(虎河豚),其毒素含量全身(包括肝脏)都低到可安全使用的程度。[9]
中国在1993年开始通过国有企业“大连天正”试验养殖红鳍东方鲀和暗纹多纪鲀[10],2003年开始小规模特许餐馆出售[11]。2012年时,天正大部分产品输出到日本、韩国,有小部分在国内特许餐馆出售。[10]2016年,中国政府解除了餐馆需要特别许可的机制。[11]
現在河魨的研究以日本研究最深,在日本,河魨的料理均需嚴格訓練和領有牌照的廚師才能夠進行。1984年,日本禁止食用河豚肝,名菜河豚肝刺身从此不再售卖。[12]2012年,日本放宽了河豚鱼的管制,允许領有牌照的廚師将鱼预先做好处理,包装卖给一般餐厅烹饪。[13]
中国在2016年允许一般餐馆购买养殖河豚鱼(无内脏),每份鱼都附有一份毒性检测报告。[11]2017年开始,一般上海市民也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去除内脏的整鱼。[14]2019年,可以吃河豚鱼的餐馆已在中国遍地开花。[11]截止2023年2月,每千克河豚价格约330人民币。[15]
虽然养殖河豚的肝脏理论、实测都无毒,但中国、日本都未解禁。佐贺县三次向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提出解禁养殖河豚肝,但一直以“资料不足”为理由驳回;[16][17]养殖场主本人私下会放心食用。[18]日本臼杵市有店铺私下售卖养殖河豚肝,据纽约时报称政府对此是“假装没看见”。[19]中国养殖户吕永军也会私下制作、食用河豚肝刺身。[20]
观赏
河魨同時也是觀賞魚,在水族館中的觀賞用河魨一般根據體型分別稱為狗頭或是娃娃。常見的觀賞用河魨有分布於純淡水域的龍脊魨屬(Carinotetraodon )的巧克力娃娃、紅斑馬娃娃、仿龍脊魨和方頭魨屬(Colomesus)的南美娃娃、托坎廷斯河方頭魨和魨屬(Tetraodon )的皇冠狗頭、斑馬狗頭、紅木瓜狗頭和單孔魨屬(Pao)的毛毛狗頭、麒麟狗頭和金球魨屬(Auriglobus)俗稱綠娃娃或紫金娃娃,還有雖然可淡水域,但主要以汽水域為主的魨屬(Tetraodon )的金娃娃、八字娃娃、黃金娃娃和方頭魨屬(Colomesus)的南美大娃娃等。吃小魚,小蝦,螺(水生蝸牛)。雞泡魚會把別的魚等咬盲。
自衛機制
河魨的體型渾圓,主要依靠胸鰭推進。這樣的體型雖然可以靈活旋轉,速度卻不快,是個容易獵取的目標。因此,河魨演化出了迥異於一般魚類的自衛機制。河魨受到威脅時,能夠快速地將水或空氣吸入極具彈性的胃中,在短時間內膨脹成數倍大小,嚇退掠食者。棘魨科的刺河魨身上甚至帶有刺,膨脹時全身的刺便會豎起,令掠食者難以吞食。
四齒魨科的河魨更含有河魨毒素,為一種劇毒,僅需極少量便能致人於死。箱魨科河魨亦含有毒性比氰化物強烈275倍的箱魨毒素(Ostracitoxin)。陳藏器《本草拾遺》稱:“入口爛舌,入腹爛腸,無藥可解。”河魨的劇毒大多分佈在內臟,然而隨著種類不同,毒性分佈的位置也不同,有些種類的河魨甚至連肌肉以及皮膚都有毒,完全無法食用。而河魨的毒性也會隨著季節而有強弱的變化,例如河魨到了繁殖期,毒性往往會變強。
也有些河魨不具毒性,例如棘魨科的河魨便為無毒。而少數的四齒魨,如黑鯖河魨(克氏兔頭魨)、白鯖河魨(懷氏兔頭魨)等,通常、或僅偶爾在內臟有微弱毒性。
河魨毒
河魨毒素是一種劇毒,毒性大約為氰化物的1200倍。对于老鼠实验,其半數致死量濃度低至8µg每公斤體重。一隻河魨體內所含的毒素,估計足以殺死三十個成人。河魨毒並非獨見於河魨體內,藍圈章魚、芋螺、以及某些種類的蠑螈都含有河魨毒。河魨毒是由河魨體內共生的細菌所產生的,河魨於攝食的過程中獲得產毒所需的細菌。由於河魨本身細胞膜上鈉離子通道的結構與一般生物不同,因而對河魨毒免疫。少數魚類對河魨毒免疫,因而成為河魨的天敵,例如虎鯊、狗母等。
河豚出生後原本無毒,但隨著天然海域對餌料攝取,逐漸在體內累積毒素,當遭遇危險時便釋出毒素以便自我保護,因此產卵期是河豚毒性最強的時候。 所謂人工養殖是將河豚飼養在經過人為控制的水域內,藉由過濾循環技術的導入,打造出河豚毒素較弱,甚至是「無毒河豚」的養殖環境。
分類
- 二齒魨科(棘魨科)Diodontidae
- 三齒魨科 Triodontidae
- 四齒魨科(真河魨科)Tetraodontidae
- 扁背魨屬 Canthigaster
- 寬吻魨屬 Amblyrhynchotes
- 叉鼻魨屬 Arothron
- 凹鼻魨屬 Chelonodon
- 兔頭魨屬 Lagocephalus
- 圓魨屬 Sphoeroides
- 多紀魨屬 Takifugu
- 鉛點多紀魨 Takifugu alboplumbeus (Richardson, 1845)
- Takifugu basilevskianus (Basilewsky, 1855)
- 雙斑東方純 Takifugu bimaculatus (Richardson, 1845)
- 中華多紀魨 Takifugu chinensis (Abe, 1949)
- Takifugu chrysops (Hilgendorf, 1879)
- Takifugu coronoidus (Ni and Li, 1992)
- Takifugu exascurus (Jordan and Snyder, 1901)
- 菊黃多紀魨 Takifugu flavidus (Li, Wang and Wang in Cheng et al., 1975)
- 星點多紀魨 Takifugu niphobles (Jordan and Snyder, 1901)
- 橫紋多紀魨 Takifugu oblongus (Bloch, 1786)
- 暗紋多紀魨 Takifugu obscurus (Abe, 1949)
- Takifugu ocellatus (Linnaeus, 1758)
- Takifugu orbimaculatus (Kuang, Li and Liang, 1984)
- 豹紋多紀魨 Takifugu pardali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50)
- 網斑多紀魨 Takifugu poecilonotu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50)
- 紫色多紀魨 Takifugu porphyreu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50)
- 假睛多紀魨 Takifugu pseudommus (Chu, 1935)
- Takifugu radiatus (Abe, 1947)
- Takifugu reticularis (Tien, Cheng and Wang in Cheng et al., 1975)
- 紅鰭多紀魨 Takifugu rubripe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50)
- Takifugu snyderi (Abe, 1988)
- 密斑多紀魨 Takifugu stictonotu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50)
- 蟲紋多紀魨 Takifugu vermiculari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50)
- 黃鰭多紀魨 Takifugu xanthopteru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50)
- 箱魨科 Ostraciontidae
-
紅鰭多紀魨
Takifugu rubripes
文化
- 日本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有吃烤河魨“鱼白”的鏡頭。鱼白是指雄性河魨的精巢,亦名西施乳。
註釋
参考
延伸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