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台灣傳統漢族戲曲文化中的開場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扮仙是傳統漢族戲曲文化當中相當重要的開場戲。有一句臺灣閩南語俗諺:「誤戲誤三牲」,意思是指沒有扮仙,所有的祭祀科儀都無法進行,足見扮仙戲的重要性。在諸多中國傳統劇種也有扮仙吉慶戲。
扮仙戲又被稱為吉祥戲,通常出場的人物(神仙)都有其象徵意義,例如最常見的福祿壽三仙,可以明顯看出其意涵,扮仙戲同時也是向神明表達人們心中的祈願,也希望透過這樣的吉祥戲賜福給人們,因此扮仙在臺灣漢族的宗教信仰、民間戲曲習俗中仍相當神聖。
臺灣漢族的宗教活動─繞境過程當中,到了有請戲班的廟宇,該戲班就會快點演出扮仙戲,就算是正在演出正戲,也得盡快改演扮仙戲向神明祈願,由這點更可以看出扮仙在臺灣漢族的心中是向神明表達心願相當重要的媒介。
通常扮仙又分為神仙戲與人間戲,其中又有一定公式,通常也有其意涵或目的。例如:三仙戲+加官+金榜,此安排最為常見。
在早期的臺灣社會當中,民眾要請戲班來演戲甚是不易(不論是歌仔戲、亂彈戲、四平戲、高甲戲、改良採茶戲或掌中戲),通常都是村中的大事才有機會,通常是由廟方「撿丁錢」集合民眾的捐獻作為酬謝戲班的費用,扮仙、演戲過程相當重大且謹慎,早年民眾也相當尊敬戲班演師、演員,也更顯扮仙的重要性。
通常扮仙戲的神仙戲,劇目分為三大類,為三仙戲(《福祿壽三仙》)、八仙戲(《大醉八仙》)、天官戲(《天官賜福》),並以三仙戲最為常見,若請戲團的人沒有特殊要求,通常會演出三仙戲為主。另演出劇目也有些限制,例如;位階較低的神明不得演出劇中有較高階神明為角色的吉慶戲(禮樂制度),以免錯了天界的次序,故在戲目的選擇上也有著許多技巧,但在臺灣南部就無此分別,且南部特別喜歡演出天官戲(排場大又熱鬧),另戲金也有所差別,天官戲最貴,八仙戲次之,因此三仙戲為扮仙戲中的基本款。
通常人間戲都會有兩劇作為搭配,但長度大多不長,因此也不會佔用神仙戲太多時間,如同簡介所說,扮仙是人們心中的祈求,除了重要的神仙戲之外,還會以人間戲作為輔助(類似補充說明),同樣也是表現人們的心願。
時代改變,民眾的收入也比早年較為提高,也因為文化的變化、發展,現今請戲班扮仙酬神的機會增加不少,故也衍生這樣的「扮私仙」文化,通常由大家集資或廟方出資所辦的第一場扮仙戲叫做「公仙」,顧名思義是為公眾祈福所演的扮仙,私仙則是民眾看到戲班有再扮仙或是將要扮仙,覺得神明對他有所保佑、護持所以私下包紅包給戲班,請戲班再演一次扮仙以叩謝神恩,所以稱為私仙。
一般來說公仙最為隆重、慎重,通常扮仙時間會以30分鐘為主,給整台戲的出資者最多的祝福(廟方酬神為祝福全體信眾、私人還願則祝福該家庭或公司),此時劇團如果接到信徒要扮私仙,為避免時間拖過長,通常就會扮「緊仙」,且會以扮仙戲的基本─三仙戲為主,若是大廟在慶典或活動當中,通常一整天早、中、晚場都在扮私仙,故要加速演出而形成了「緊仙」。
其中布袋戲的「緊仙」劇情流程不變,僅是速度、節奏加快(通常分為15分、10分、7分、3分之差別,20分以上的扮仙戲為「全經」、20分以下則成為「半經」、10分以內為「緊仙」),而歌仔戲則是福祿壽三仙都先定位,福仙念過祝賀詞後,僅有喜神、麻姑、財神拜壽,而三仙不拜壽也不唱詞了。(通常1分半左右)
上述重覆提到扮仙的重要性,其中業界又有個不成文規定,扮完仙若因不可抗拒之因素(地震、颱風、停電......等)而無法演出正戲,此時就可以收戲金(表示完整演出了),若扮仙還沒演完,則視為未完成,尚不可收取戲金,故戲班領戲金是以扮仙是否完成為基準,也更顯扮仙的重要。
現代劇團、戲班也都相當敬業,若真因特殊狀況扮完仙後無法演出正戲,會另外擇期演出,將演出時間補足。(不另收戲金)
當迎神賽會中有演酬神戲時,早期古禮陣頭與神轎會有「拜棚」動作,陣頭或神轎會向戲棚參禮,而戲班會派出財神(也有一說為福仙或團長)參禮接駕(請金奉香),現今大多民眾誤會為神尊看戲,早期戲班上都有安奉田都元帥或西秦王爺神尊,實為向戲班祖師爺相互禮敬。而參禮緣由有以下幾種說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