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國民間信仰和道教的神祇人物,水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二郎神,亦称川主、顯聖二郎真君、二郎真君、二郎神君、灌口二郎、灌江神、昭惠靈顯王、赤城王、清源妙道真君,是一位中国民间和道教的神祇。二郎神的民間造像通常为粉面無鬚(少數有八字鬍)、儀容俊雅的少年郎君,诞日有農曆四月二十五日與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六日等几种说法。多种官方史籍、方志史料、宗教典籍、神话传说、文人笔记小说以及神魔小说都曾出现过他威武骁勇、斩妖除魔的身影。一般認為二郎神是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的地方神,其信仰起源于唐朝之前四川地区对于秦蜀郡太守李冰次子李二郎的信仰崇拜,[1]并在北宋时期便流行于全中国。在漫长的衍变中,民间吸收李二郎的神格要素,又衍变出劈山救母、担山赶日的楊二郎,并经由《西游记》與《封神演义》的传播而廣為人知。
根據《宋史》所载:“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诏修神保观,俗所謂“二郎神”者。京師人素畏之,自春及夏,傾城男女負土以獻,揭榜通衢云某人獻土;又有飾形作鬼使,巡門催納土者。或以為不祥,禁絕之。後金人斡離不圍京師,其國謂之“二郎君”云。明代馮夢龍所著的《醒世恒言》,其中第十三卷《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亦提及北宋時期的汴京已有“清源真君二郎神”庙宇;
二郎神的來歷有諸多說法,目前以李二郎與楊二郎兩說最為廣為流傳。张政烺認为二郎神是将几种民间俗神,如李冰之次子、赵昱、张仙、杨戬混合而成的。這些說法包括了:
清代以前的二郎神並無三隻眼的敘述,直到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約公元1650年以後[來源請求]),才出現「三眼二郎」之說[5][6]
《十國春秋》記載提及五代前蜀皇帝王衍「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之,謂如灌口祆神。」[註 1]唐末五代時灌口便有披甲持弓的神像,便是由這條史料獲知。中山大學教授黎國韜考證此「祆神」即波斯的火祆教神祇,他在《二郎神之祆教來源》一文中認為,二郎神之形象:三眼、手持三尖兩刃槍、牽一哮天犬、可以變化成三頭六臂,與祆教風神維施帕卡(Vayu-Weshparkar)正相一致。維施帕卡的形像為:三頭六臂、身披甲裝、手執山型叉、臂上畫有尖齒犬頭,與文學描寫中二郎神形像極為相似,這是祆神與灌口二郎神有關之一證。故推測二郎神之原型應是隋唐時從西域傳入中原的波斯神靈,其後才逐漸本土化。且十國前後蜀人信奉火祆教,其形像又與元明淸以來小說、戲曲中之二郎神相似,表明祆神形像對二郎神形像之形成有很大影響。[11][12]
二郎神职掌甚广,最一開始是水神,保護水利、防止水灾,後演變為保佑農夫收成的農神,也變成當地的境主神,後來演變為武神、雷神、酒神、戲神、音樂神、狩猎神、蹴鞠神、儿童保护神等,亦被奉为两蜀(前蜀后蜀)护国神祗和蜀川之境主。不論民间或官方都祭祀,香火十分旺盛,宋朝将二郎神纳入朝廷祀典,并诏修神保观专作供奉。作为正统的官方神灵历代多有褒封,尊以王爵,釐以祀典,封之以号,影响深远、流传广泛。
泉州府城内有庆同庵,庵内供奉清源妙道真君,俗称二郎庙。二郎庙所在的社区也因之而命名为二郎巷、二郎后街。 廈門集美區灌口鎮鳳山祖廟,建於明天啟和崇禎年間,祀奉「李府清源真君二郎神」。
在台灣,許多道觀、寺廟供奉二郎神,還有一些專門祀奉二郎神的廟宇,如桃園市蘆竹區承天宮、新竹縣新埔鎮二郎神廟、彰化縣埤頭鄉救世宮、彰化縣埤頭鄉三元宮、台南市佳里區番仔寮應元宮 、台南市安南區海尾玉旨應元宮神君殿、新店區的天玉堂,其中苗栗縣後龍鎮的迴天宮。因親戚不計較曾經在此取景,而一度聲名大噪,甚至有觀眾誤以為迴天宮就在主角居住的屏東水底寮。
艺术描写中的二郎神居住住灌江口,与梅山六兄弟为伴[註 2],掌管一千二百草头神,对于天庭“听调不听宣”,使用三尖两刃刀为兵器,额头中间多生了一只天眼,身边有神犬哮天犬(嘯天犬)跟随。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