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心理健康促進(英語:mental health promotion)乃是一種提昇心理健康與幸福的積極行動,而非聚焦在減少問題而已。目標對象包括心理病患或學校、鄰里、職場、行政區等所有人口等,期待藉由活動或方案的介入,皆能促進社會、情緒、心靈的安適程度與生活品質[1][2]。此概念與心理衛生教育類似,近年來已廣泛應用在公共衛生和心理衛生領域。所謂心理健康的積極內涵,包括快樂、主觀幸福感、心理安適、生活滿意與生活品質。[3]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一個關於個人及社區幸福的正向概念,例如能夠充分享受生活、因應壓力和悲傷、實現目標和潛能、與人維持良好關係等。此「心理健康」一詞常被誤解及解讀為是在針對心理有病的人,主要因為目前大部分心理衛生相關服務皆只關注在心理疾病的治療,而不是在如何提昇心理健康與幸福感。[1]
「心理健康與幸福感」(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的意涵,可以用「POWER」(力量)英文單字中的每一個字母來表示:[1]
心理健康促進與不同預防概念的比較如下表所示:[1]
面向 | 焦點 | 標的群體 | 定義 | 相關詞彙 |
---|---|---|---|---|
心理健康促進 | 提昇心理健康與幸福的行動 | 有心理疾病者 | 介入目標在於提昇心理疾病患者之社會、情緒、心靈等安適程度與生活品質,此方案可運用在心理衛生服務、社區復健的過程 | 心理健康促進、復原 |
全體社區人口或特定群體 | 介入目標在於提昇所有人口或特定群體的社會、情緒、心靈等安適程度與生活品質 | 心理健康促進 | ||
初級預防 | 防止疾病發生的行動 | 全體社區人口或特定群體 | 無論危險層級,介入目標在於減少整體社區的危險因子與增加其保護因子 | 全面性預防、初級預防 |
高危險群體 | 介入目標在於減少危險因子與增加保護因子,以防止高危險群的問題或疾病發生 | 目標預防(targeted prevention)、初級預防 | ||
次級預防 | 早期介入以減少疾病時程與嚴重程度的行動 | 已顯示問題早期徵候的高危險群體或個人 | 有心理衛生問題或相關疾病等徵候者的早期辨識級獲得適當的處遇服務 | 特定性預防(indicated prevention)、早期介入(以預防為主) |
被診斷有心理疾病的個人 | 透過及早接受實證基礎的治療措施,以減少危險因子與增加保護因子,進而減少疾病的嚴重性與期程 | 早期介入(以治療為主)、次級預防 | ||
三級預防 | 減低目前病情蔓延或復發影響的行動 | 正處於心理疾病復原階段的個人 | 經由復健與復發預防的介入,以減少危險因子與增加保護因子,進而減輕疾病的負面影響 | 三級預防、復健、復發預防 |
有關促進、預防與早期介入的區別很容易為人混淆或誤解,Nelson與Prilleltensky(2010)則以兒童虐待為例來呈現三者不同階段的分割點與其連續發展的光譜。[2]
心理健康促進的重要特性如下所示:[4]
心理健康促進的策略範例如下:[1]
促進或預防方案的成效要件如下:[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