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又称肠易激综合征[7]、腸躁症候群[8],是一组以腹痛、腹胀或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的临床症状。大腸激躁症雖有慢性腸胃道功能性障礙,但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不能用腸胃道器質性病變解释[1]。其症狀是長期的,通常會持續數年[2]。
大腸激躁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 |
---|---|
又称 | Spastic colon, nervous colon, mucous colitis, spastic bowel[1] |
影片說明 | |
症状 | 腹瀉、便秘、腹痛[1] |
起病年龄 | 45歲前[1] |
病程 | 長期[2] |
类型 | 功能性结肠疾病[*]、症候群、小腸病變[*]、疾病 |
病因 | 未知[2] |
診斷方法 | 根據症狀[3] |
鑑別診斷 | 乳糜泻、microscopic colitis、炎症性腸病、bile acid malabsorption、大腸癌[3] |
治療 | 对症治疗 (飲食改變、藥物、益生菌、心理治療)[4] |
预后 | 正常的预期寿命(與沒有患病無異)[5] |
患病率 | 12.5% (已開發國家)[1][6]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胃肠学 |
ICD-11 | DD91.0 |
ICD-9-CM | 564.1 |
DiseasesDB | 30638 |
MedlinePlus | 000246 |
eMedicine | 180389 |
大腸激躁症有其他异名,如:腸躁症、躁性大腸症候群、腸道激躁症等,可依照腹瀉或便祕情形區分成四種型態,包含三種亞型:腹瀉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或非亞型(IBS-U)[1]。大腸激躁症會對生活品質帶來負面的影響,而且可能使患者錯過學校的課業及工作[9]。在大腸激躁症的患者中,有許多患有精神病,如焦慮症、慢性疲勞症候群及憂鬱症[10][1]。
造成大腸激躁症的原因仍未明確[2],有不同的理論探討其成因,包含:腦腸軸線、小腸細菌過度生長、遺傳因素、食物不耐症及腸道蠕動問題。可能會因為腸胃炎[11]或生活壓力[12]而造成大腸激躁症的發生。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腸胃功能性障礙[12],診斷時會依據有無這些令人困擾的症狀及徵候來判斷[3],這些症狀有:發病年齡大於50歲、體重減輕、消化道出血或有炎症性腸病的家族史[3]。其他疾病可能產生類似的症狀,例如:乳糜瀉、麩質不耐症、微性結腸炎、炎症性腸病、膽酸吸收不良及大腸癌[3]
目前國際廣泛公認的診斷標準為 Rome IV 定義[13],按症狀延續時間(6個月)、最近有無發作(3個月內)、頻率(每週至少一天以上)、症狀性質描述(與排便相關性、排便頻率改變、排便型態改變)作為判斷準則。
主要會有排便異常的問題,同時根據症狀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安定型、慢性下痢型、分泌型與氣體型等四種。
※ 按照羅馬Ⅱ標準,診斷和治療胃腸道功能紊亂的世界標準,瓦斯類型被歸類為機能性腹部膨滿症,而不是過敏性腸症候群。
大腸腸道最內側的黏膜層與黏膜下層主管分泌與吸收,如果黏膜層與黏膜下層出了問題,可以從大腸鏡檢查得出來,然而,其外面的平滑肌肉層則藉由適當的收縮與放鬆而主管大腸蠕動功能,有豐富的自律神經分佈至此處,藉由自律神經的訊息來調控所有平滑肌(不隨意肌)的收縮與放鬆的功能。因為長期累積的飲食、作息、生理心理因素、生活壓力等原因,造成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因而自律神經無法發揮其平常應發揮的功能,於是,最終造成大腸蠕動不正常而引起。
主管腸道的自律神經的異常,或是因為精神上的不安或是過度緊張等等的壓力所造成的。另外,本身容易焦慮、暴飲暴食或大量攝入酒精等等、不規則的作息、過勞或長時間受寒等等的狀態都容易導致。
另外,因為暴飲暴食等生理原因導致的腹瀉進而害怕出現在他人面前,多次下來產生了「在他人面前會導致腹瀉」的異常恐懼心理,對於「長時間沒有廁所」或「不得不在他人視線下進入廁所」的場所抱持著恐懼。其原理與恐慌症相同。
近年來的研究認為跟血清素有所關聯。因壓力導致腸道分泌出血清素,影響蠕動,進而導致大腸激躁症的症狀產生。
大腸激躁症無法被治癒[4],目前的療法都用於改善症狀。[4]目前的療法有:改變飲食、藥物治療、使用益生菌及心理治療。[4]飲食措施包含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無麩質飲食或是降低攝取發酵性寡糖、雙糖、單糖及多元醇(FODMAP,即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 disaccharides,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的縮寫)的飲食。[14][3] 用藥方面使用loperamide來減緩腹瀉,或可能須使用瀉藥改善便祕情形。[3]抗抑鬱藥可改善整體症狀及疼痛情形。[3]病患教育(patient education)及良好的醫患關係也是重點關切環節。[15][3]
在已開發國家中約有10%到15%的人受到大腸激躁症的影響。[1][6]此疾病在南美洲較常見,而在東南亞較少見。[3]罹患大腸激躁症的人數女性約為男性的兩倍,且通常在45歲前發作。[1]這些症狀通常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少。[3]大腸激躁症並不會影響壽命或造成其他嚴重的疾病。[16]關於此疾病症狀最早的描述出現在1820年,而在1944年開始,「大腸激躁症」開始逐漸成為通用的名詞。[17]
临床上主要采用解痉、止痛、通便、止泻、抗炎、促进胃肠动力、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方式。
這種症狀是因為精神緊張,很多情況是由生活作息紊亂所引起的。建議應該避免暴食、吸菸、過量飲酒等等,以期能導正規律的正常生活。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