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度論》是犢子部的論書,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異譯本有公元382年符秦鳩摩羅佛提等譯的《四阿鋡暮抄解》,題為婆素跋陀(Vasubhadra)[1]造。慧遠於《三法度序》稱本論為山賢造,僧伽先(Saṃghasena)註釋[2]


初期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篇章結構

本論以三分法為主,分三品,每品三真度(犍度),共九真度。下表以《三法度論》譯詞為主,括號中為部份《四阿鋡暮抄解》對應譯詞。

德品 第一
真度
無量
無色
無惡 忍辱
多聞
不惡
(聖分)
真知識(善知識)
真御意(思惟)
真由
(得)

(等具)
善損
(等書)
糞掃衣
無事
乞食
伏根
近行禪
方便 第二
真度
上止
(息)
見地
修地
無學地
第三
真度
辟支佛
聲聞 離欲
未離欲
阿羅漢
惡品 惡行 身惡行 第四
真度
口惡行
意惡行
第五
真度
無明 非智 有為不知 第六
真度
無為不知
不可說不知
邪智 身見
邊見
盜見
惑智 寶不了
諦不了
定不了
依品 色陰 第七
真度
欲界 第八
真度
色界
無色界

(處)
細滑入
(更樂處)
近境界 第九
真度
不近境界
無境界
度入
(異學處)
一處因
不正因
無因
解脫入
(解脫處)
博聞

犢子部宗義

犢子部作為部派佛教最早的四大部派之一,在印度佛教滅亡之後,其理論只在漢譯的《三法度論》(四阿含抄解)和《依說論》(《三彌底部論》)中有所存留。

補特伽羅論

《三法度論》記載:

不可說法

《三法度論》並舉三世有為、無為和不可說的記載:

阿羅漢有退論

中阿含經·大品·福田經》記載:

《三法度論》記載:

第一義諦

《三法度論》記載:

二十七賢聖

《三法度論》詳細解說了《中阿含經·大品·福田經》[8]的十八有學和九無學。

更多信息 信勝, 慧勝 ...
信勝 慧勝 俱勝
未離欲[9] 第八[10] 從信行 從法行 俱行
須陀洹 極七 [11] 家家
薄地[12] 一來 [13] 一種
離欲[14] 信解脫[15] 見到[16] 身證[17]
上流般涅槃 行般涅槃 無行般涅槃 上流般涅槃 生般涅槃 [18]般涅槃 行般涅槃 無行般涅槃 生般涅槃
漏盡[19] 慧解脫[20][21][22] 俱解脫[23][22]
关闭
更多信息 鈍根[6][21], 中根 ...
鈍根[6][21] 中根 利根
阿羅漢[24][25] 退法 念法 護法 慧解脫 俱解脫[26] 住法 升進法 不動法
关闭

引用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