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艮(粵拼:jyu⁴ gan³;英文:dugong)同海牛一樣,都係草食性動物,但棲息地就唔多相似,佢哋係海牛目中唯一重生存喺印度洋同太平洋地區嘅物種。同海牛唔同,儒艮嘅尾鰭好似海豚咁係「Y」字形尾,突出嘴外嘅長牙就近似佢嘅遠親大象。雖然佢哋分布範圍廣泛,一啲地區重有相當多嘅數量,但喺人類持續獵殺、棲息地減少加上困響漁網中浸死嘅意外等已嚴重威脅到佢哋嘅生存。一啲地區稱佢哋為「海牛」(sea cow)、「海豬」(sea pig)、或者「海駱駝」(sea camel)。
基本資料
- 出世時身長體重:1.15 m、25-35 kg
- 最大身長體重紀錄:4.16 m、1,016 kg
- 壽命:73 年
形態特徵
儒艮嘅體型大而呈欖核形,身長約 2.4 至 2.7 公尺,3公尺以上嘅個體相當少見,一般嚟講公大過乸一啲。皮膚光滑,外觀呈褐至暗灰色,個肚顏色比背脊淺,身上毛髮稀疏。條頸短,但係重可以有限度轉動頭部或點頭。前肢短、呈鰭狀,末端略圓而缺乏趾甲;胸鰭係幼儒艮主要嘅推進力來源,成年後就轉變為以尾鰭為主。乳房1對,乳頭位於前肢基部處。儒艮冇外耳殼,只睇得到小小嘅耳窿,眼亦好細。鼻窿位於吻部頂端,周圍有皮膜可以喺潛水時冚住鼻窿。寬而扁平嘅嘴位於厚重吻部嘅末端下方,嘴邊嘅短鬚係食嘢嘅重要工具。儒艮有2對門牙,上、下顎各有3對前臼齒同3對臼齒,但所有牙齒唔會同時存在,隨住年齡增長,佢哋會冇咗第1對門牙、所有前臼齒同埋第1對臼齒,剩低嘅兩對臼齒則會終生成長。雄性嘅第2對門牙喺12-15歲時會穿透上顎外露,但合埋口嗰時會被厚重嘅上脣冚住而睇唔到;雌性極少見到外露嘅門牙,但少數會留到30歲左右。
儒艮嘅肺好大,由胸部一直延伸至腎臟附近,由水平嘅橫隔膜將佢同其他內臟分隔。支氣管深入肺嘅大部分區域,細部分支少且大半由軟骨構成,目前重未清楚儒艮潛水時個肺係咪會同鯨魚一般有塌陷情形。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比起來,佢哋嘅脂肪層厚度較薄,同時身體周邊似乎唔存在熱逆流交換系統(heat countercurrent exchange system,肢體末端嘅動脈同靜脈緊鄰以維持體溫唔散失嘅一種血管構造),噉可能同佢哋棲息於溫暖海域有關。胃嘅構造簡單,大腸好大條(有胃嘅兩倍咁重),推測係纖維素嘅主要消化場所,長度達25公尺以上,相當於小腸兩倍長度。
分布
儒艮係海洋哺乳動物(有時會遊入淡水流域),主要分布喺西太平洋同印度洋海岸,特別係有豐富海草生長嘅地區。雖然佢哋被認為係喺淺海棲息,但有時會移動至較深嘅海域,約23公尺深。佢哋嘅分布範圍並唔連續,噉可能同棲息地嘅合適度或者人類活動有關。儒艮喺印度洋由非洲東岸開始,經紅海、波斯灣、南非、馬達加斯加往東至阿拉伯海與斯里蘭卡,其中大部分地區嘅數量都好少。喺太平洋地區包括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新畿內亞等東印度群島,往北達台灣同日本嘅沖繩,往南就包括澳洲南部以外的鄰近海域。以前香港亦可能係儒艮嘅分布地。
習性
比起佢嘅近親海牛,儒艮似乎有更加複雜嘅社會行為。雖然經常單獨行動,但亦會組成6隻左右嘅小群體,有時會達數百隻以上,呢類群體嘅作用係點至今重未清楚。佢哋總係悠閒噉移動,泳速多數係每小時10公里以下,若果被追趕可以以兩倍速度逃走;一般每1至2分鐘浮上水面一次,但有時會潛水達8分鐘以上。上浮時只會將吻部尖端露出水面,下潛時會好似海豚噉整個身體垂直旋轉1圈。一般嚟講每日會游25公里左右距離。冬季來臨時,佢哋會利用較深嘅水域以避開沿岸嘅寒冷海水。儒艮嘅叫聲係持續嘅軋軋聲或更高嘅尖銳聲,類似海牛。已知鯊魚、殺人鯨同鱷魚有時會捉儒艮嚟食。
生殖
儒艮嘅生殖行為同其他海牛目動物類似,通常1隻發情嘅雌性會吸引眾多雄性,佢哋彼此間會爭鬥以爭取交配權。曾經有幾次目擊交配過程記錄,首先係「跟隨期」,一班雄儒艮會游去雌性身邊,而雌性會諗辦法避開佢哋;跟住係一段激烈活動,雄性會用尾鰭拍水、潑水並不斷旋轉;然後至開始交配,呢個時候雄性會由下方抱住雌性,而其他雄性會彼此推擠並同時抱住雌性。懷孕期至少12至14個月以上,幼儒艮大概3個月左右即開始攝食固體食物,但多半要去到18個月大時至斷奶,之後重會留喺阿媽身邊幾年。儒艮成年都生得,但似乎有季節性嘅高峰期。生殖間隔由2年半至7年不等。
食性
儒艮僅攝食海床底部生長嘅植物,深度約莫1到5公尺左右,食多種海生植物嘅根、莖、葉,同埋部分藻類,成日會食晒整棵植物。佢哋唔會用門牙來咬斷海草,而是以佢大而可抓握嘅吻來攝食。有時佢哋會留低一條啃食過嘅痕跡,當退潮時海草林露出水面就睇得到。儒艮一般日頭或夜晚都會食嘢,但喺人類活動頻繁嘅地區就多半喺夜晚搵食。
現狀
同海牛一樣,儒艮族群量減少嘅主因係人為干擾。由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嘅考古遺址發現嘅儒艮骨頭推測,儒艮至少俾人捕獵 4,000 年以上。儒艮成個身都有商業價值,除咗啲肉食得之外,一隻成年儒艮可提煉 24 至 56 公升嘅油,皮膚可製成皮革,而佢哋緻密嘅骨頭被當做象牙嘅替代品用嚟雕刻,不斷嘅捕獵造成部分地區族群急劇減少,例如喺17至19世紀期間,馬達加斯加族群被大量捕殺以取得其肉。至今喺佢哋大部分嘅棲息地內仍不斷遭到獵殺,有時重會喺市場上公開販賣。喺澳洲,儒艮已被列為保育類動物,只有部分地區有原住民獵人捕獵。除此之外,儒艮亦不時死於漁業拖網、海邊保護游泳者嘅防鯊網、捉海龜網同埋炸魚等。佢哋亦係原油污染嘅犧牲者,喺1983年 Nowrus 號油輪喺波斯灣翻沉事件,以及波斯灣戰爭期間嘅原油污染等令佢哋死亡率有明顯提升。已知嘅天然威脅包括暴風雨、寄生蟲同鯊魚、虎鯨嘅捕食。澳洲可能係目前族群量最多嘅地區,估計約有 85,000 隻,其中喺巴布亞新畿內亞同澳洲之間嘅托列斯海峽(Torres Strait)有超過 24,000 隻;其他數量最多嘅地區喺波斯灣,估計有 7,000 隻。香港以前亦可能係儒艮嘅分布地之一,只係而家絕種。
註
睇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