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反華(英文:anti-Chinese)、排華(英文:Chinese Exclusion)、反中 (英文:anti-China)或恐華(英文:Sinophobia),喺不同情境同時空脈絡下指反對、排斥或歧視華裔、華人、中國人或中國政府嘅簡要代稱。由於呢兩個字嘅實質內容取決於係「邊個」(非華主流社會、反對中國政府政體或政策人士)反對「乜嘢」(華裔、華人、中國人或中國政府),因此喺政治論述中成日被用來對華人、中國人、中國政府進行政治權益或正當性辯護,喺唔同嘅時空情境下會有唔同嘅反應同詮釋[2]。
國別 | 正面 | 反面 | 中立 | 正反面差 |
---|---|---|---|---|
美國 | 42% | 46% | 12% | -4% |
加拿大 | 53% | 36% | 11% | 17% |
法國 | 38% | 49% | 13% | -11% |
英國 | 57% | 32% | 11% | 25% |
德國 | 42% | 47% | 11% | -5% |
西班牙 | 39% | 48% | 13% | -9% |
俄羅斯 | 46% | 21% | 33% | 25% |
中國 | 86% | 5% | 9% | 81% |
韓國 | 33% | 64% | 3% | -31% |
日本 | 10% | 50% | 40% | -40% |
印度 | 30% | 31% | 39% | -1% |
印尼 | 51% | 26% | 23% | 25% |
巴基斯坦 | 76% | 7% | 17% | 69% |
巴西 | 48% | 31% | 21% | 17% |
墨西哥 | 37% | 37% | 26% | 0% |
智利 | 53% | 18% | 29% | 35% |
澳洲 | 61% | 29% | 10% | 32% |
秘魯 | 50% | 21% | 29% | 29% |
埃及 | 50% | 25% | 25% | 25% |
尼日利亞 | 89% | 7% | 4% | 82% |
肯雅 | 75% | 16% | 9% | 59% |
加納 | 64% | 10% | 26% | 54% |
喺非華人主導嘅社會情境下,反華一詞指嘅係華裔同華人係少數族裔嘅情境下受到主流社會嘅反對或排斥表現及政策。
喺國際關係同中國外交政策方面,反華一詞常與反中一詞混為一談,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常以「境外反華勢力」一詞,將反對中國政府政體或政策嘅論述劃為對中國、中國文化或中華文化嘅反華行為。中國近代政治史上,中國國民黨及中國共產黨都有類似嘅政治論述手法,將其政治對手描繪成和外來勢力合作來推翻其掌握嘅中國或中央政權。 [3]喺相關嘅政治宣傳宣傳及新聞報導,反華或反華勢力一詞廣泛地和反中有時混為一談,有時明顯地區分。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國共產黨嘅組織及相關政策嘅政治論述常將反中(反對中國政府或中國共產黨)和反華(反對中國及中國人)混為一談[4]。
因此非漢人/華人主流社會對華人及華裔做為少數族裔產生嘅反對、排斥、歧視、仇視或恐懼嘅情緒或具體反華(英文:anti-Chinese)或排華(英文:Chinese Exclusion)現象,乃為族裔政治緊張關係嘅表現, 有時和種族主義或仇視外來移民相關。這未必和喺國際關係及中國外交政策上嘅反中(英文:anti-China)或恐華 (英文:Sinophobia )相關嘅所謂「境外反華勢力」嘅政治宣傳及論述相等。
以下列出以反華或反中論述來確保政治論述正當性及政治支持嘅團體或機構,通常這些團體或機構會宣稱或號稱代表並悍衛華人或中國權利或利益。
數個泛亞及太平洋嘅人權團體要求少數族裔(包括華人)嘅基本人權及政治權利嘅保障,其反對對象為不公平嘅仇外或排華政策以及種族偏見[5][6]。
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政府喺不同嘅時空下將外國政府、國際組織或異議人士視為反華或反中。其對象曾包括中國共產黨、日本帝國主義、共產國際、蘇聯、汪精衛政權等等。
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喺許多政治事件上將法輪功、反共、西藏獨立、新疆獨立、香港獨立、台灣獨立統稱為海外反華勢力或境外反華勢力,並常暗示或明示這些勢力係串通並聯合來推翻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嘅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儘管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如反共嘅大中華民族主義者支持如西藏獨立或台灣獨立等所謂嘅分裂活動。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及政策相關嘅「反華」(反中)事件,其中包括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嘅人權保障政策不足或其外交國防政策嘅批評。喺此情境下使用「反華」一詞描述這些事件嘅組織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嘅代表及支持者。
與中華民國政權及政策相關嘅「反華」事件,其中包括對中華民國嘅內政或外交國防政策嘅批評及反對。喺此情境下使用「反華」一詞描述這些事件嘅組織常為中華民國嘅代表及支持者。
國家/地區 | 事件 |
---|---|
日本 | 1943年廠窖慘案 1932年平頂山慘案 |
新加坡 | 1941年新加坡排華事件[25] |
泰國 | 二戰期間鑾披汶•頌堪排華政策 1965年-1989年泰國排華政策 |
馬來西亞 | 1969年馬來西亞五一三事件 1942年肅清大屠殺 |
緬甸 | 緬甸排華事件 |
越南 | 1975年越南排華事件[26] |
柬埔寨 | 1975年柬埔寨排華事件 |
老撾 | 1978年越南脅迫老撾反華[27] |
印度 | 1963年因中印邊界之爭產生嘅印度排華事件[28] |
印尼 | 1965年印尼排華事件 1998年印尼反華暴亂 |
澳大利亞 | 1901年白澳政策 |
湯加王國 | 2001年湯加排華事件[29] |
巴布亞新畿內亞 | 2009年巴布亞新畿內亞排華暴亂 |
所羅門群島 | 2006年所羅門群島排華事件[30] |
美國 | 1880年美國丹佛排華慘案 1882年美國排華法案 |
加拿大 | 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 |
巴西 | 1964年九人案[31] |
墨西哥 | 1931年墨西哥排華事件[32] |
秘魯 | 1941年秘魯排華事件[33] |
意大利 | 2007年意大利米蘭排華事件[34] |
土耳其 | 2009年土耳其反華遊行[35] |
西班牙 | 2004年西班牙排華事件[36] |
捷克 | 2007年捷克反華事件[37] |
羅馬尼亞 | 2009年羅馬尼亞排華事件[38] |
阿爾巴尼亞 | 1978年阿爾巴尼亞排華狂潮[39] |
俄羅斯 | 2010年俄羅斯排華事件[40] |
荷治印度支那 | 1740年紅溪慘案 |
埃塞俄比亞 | 2007年埃塞俄比亞反華事件[41] |
尼日利亞 | 2007年尼日利亞反華事件[41] |
蘇丹 | 2008年西方煽動蘇丹反華情緒[42] |
阿爾及利亞 | 2009年阿爾及利亞排華事件[43] |
贊比亞 | 2010年贊比亞排華事件[44] |
津巴布韋 | 2010血鑽暴動[45]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