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地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丁廣場(英語:Martin Place),或譯馬丁坊、馬天皮利士[1]、馬天皮厘士[2]、孖頓披禮時[3][4],是位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州雪梨市中心的徒步區。馬丁廣場是雪梨的「城市心臟」。[5]同時,作為澳洲儲備銀行、澳洲聯邦銀行、麥覺理銀行和其他公司的總部所在地,馬丁廣場也是商務和金融中心區。雪梨郵政總局大樓也在此路上。馬丁廣場西起喬治街,東至麥覺理街,地下有雪梨城市鐵路馬丁廣場站。
最初的「馬丁廣場」是喬治街和匹特街(Pitt Street)之間的路段,1892年開通,以新南威爾斯殖民地時代領導人物詹姆士·馬丁爵士(英語:James Martin)命名。詹姆士·馬丁曾三次出任殖民地總理,並曾任殖民地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馬丁廣場1971年開始逐步停止車行。街道兩旁保留了眾多歷史建築,街上則有1927年建造的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紐澳軍團的戰爭紀念碑、噴泉、娛樂場地、火車站出入口和供行人休息的長椅。在午餐時間尤其吸引人流,經常遍布附近辦公室職員和騎自行車的快遞員。
今天的馬丁廣場是分段建成的。直到19世紀末,唯一接近現在街道樣子的一段是匹特街至卡士禮街(Castlereagh Street)之間的一條短街,叫作「莫爾街」(英語:Moore Street)。[6]比特街和喬治街之間則只有一條小巷(類似附近保存至今的天使巷(Angel Place)和霍斯金巷(Hosking Place)。1863年,現在的郵政總局大樓(General Post Office Building)在這條小巷南面開工。大樓工程分段建造,在大樓設計的正立面從向西朝向喬治街改成向北時,同時也有建議提出將小巷拓寬,成為連接莫爾街的街道。當小巷北面的部分房屋被火災燒毀後,拓寬計劃得到了需要的推力,1892年(威尼斯-義大利式的郵政總局大樓完工後一年)拓寬的街道正式開通,以新南威爾斯殖民地總理、首席大法官詹姆士·馬丁之名命名為「馬丁廣場」。[7]郵政總局大樓占據了當時的馬丁廣場的整個南面。
莫爾街和馬丁廣場都成為了雪梨的商務和金融中心。1913年,澳洲聯邦銀行(當時的中央銀行)在莫爾街和比特街轉角建造了總部大樓。此後,其他銀行紛紛跟進,建造了一系列壯麗的大樓,至今仍是此處街景的重要部分。1921年,莫爾街改名,成為馬丁廣場一部分。
不久後,當時的雪梨自治市議會提出將馬丁廣場延伸至麥覺理街,但延伸計劃沿線必須拆遷的業主群起反抗,造成延伸計劃屢次延遲,直到1935年才完成,馬丁廣場達到今天看到的規模,自喬治街開始,至麥覺理街結束。[7]
隨著馬丁廣場逐步成為了雪梨的「心臟」或「城鎮廣場」(見下文「事件」),開始有將此街改為徒步區的呼籲。 改造工程從1971年到1979年逐步完成,此後整條街變為徒步區。道路停止車行的時間安排一部分配合了在街道東段地下建造馬丁廣場火車站的工程需要。車站也在1979年完工啟用。[7]
20世紀後半葉,馬丁廣場上的一部分老建築被拆除,代以現代主義風格建築,其中最出眾的是哈里·塞德勒設計的MLC中心。
馬丁廣場兩旁聳立著一大批從古典主義到當代風格等各種設計風格的大樓,其中重要建築包括:
雪梨郵政總局 (General Post Office) (馬丁廣場一號)位於馬丁廣場西端,喬治街與比特街之間。該建築由殖民地建築師詹姆士·巴奈特(James Barnet)設計,1866年至1891年之間分期建成。巴奈特設計的正立面為新古典主義風格,砂岩質地,臨街為柱廊。100米長、面對馬丁廣場的正立面中央是塔樓。此樓落成後作為新南威爾斯郵政系統的總部使用,直到1996年被聯邦政府售出,改造為商店、咖啡館、餐廳和酒吧等。主樓後邊的原中庭後部改建了威斯丁酒店(Westin Hotel)和麥覺理銀行總部。[8]澳洲郵政在大樓內仍有身影:馬丁廣場和喬治街角有一家「郵政店」。
澳大拉西亞銀行大樓(Bank of Australasia Building)(馬丁廣場2號)是羅馬式風格建築,位於喬治街與馬丁廣場轉角。澳大拉西亞銀行於1951年併入紐澳銀行。大樓近年整修後現作為店鋪使用。
查雷斯大樓(Challis House)(馬丁廣場4號)所在地皮1906年由雪梨大學用捐贈基金購下,當時購價是每平方呎500英鎊。 大樓由政府設計師佛農(W. L. Vernon)和羅伯遜·馬克斯建築師事務所設計,1907年建成。大樓以富商約翰·亨利·查雷斯(John Henry Challis)之姓命名,查雷斯在1880年曾將價值276,000英鎊 (2011年價值約3000萬澳元)遺產遺贈雪梨大學。這座裝飾藝術風格建築門額上飾有雪梨大學校徽,是大學的房地產投資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2002年大學將大樓出租,租期99年。[9][10]
聯邦銀行大樓(Commonwealth Bank building)(馬丁廣場5號)位於馬丁廣場和比特街街角,1916建成。這幢12層高的建築由雪梨的科克帕垂克建築師事務所(J & H.G Kirkpatrick)設計並建造。此建築是澳洲第一座大型、鋼結構「摩天大樓」,是當時為中央銀行的澳洲聯邦銀行的總部,在銀行內部被稱為「雪梨銀行」。
MLC中心(The MLC Centre)(馬丁廣場9號)所在地主要是澳洲飯店(Australia Hotel)舊址,拆除後建造了此樓。這幢228米高的鋼筋水泥摩天大樓由哈里·塞德勒(Harry Seidler)設計,現代主義風格,稱八邊形柱體。1977年建成時它是世界最高的鋼筋水泥辦公樓,並且是北美洲以外最高的建築。此建築的建造引起爭議,因為施工中拆毀了多座地標性歷史建築。現在租客包括美國駐雪梨領事館。
亨利·戴維斯·約克大樓 (The Henry Davis York building)(馬丁廣場38-46號)是11層樓裝飾藝術風格建築,位於卡士禮街與馬丁廣場轉角。此建築原為金融公司MLC的總部,MLC2000年被澳洲國民銀行收購。大樓現在的主要租戶是亨利·戴維斯·約克律師事務所。鐘樓上仍舊刻有紅色的「MLC」大字,但現在沒有鐘面。
州立儲蓄銀行大樓(The State Savings Bank building)(馬丁廣場48號)擁有獨特的布雜藝術風格的陶瓷與粉色大理石質地立面,後來亦為澳洲聯邦銀行所有。 此建築建造時是新州州立儲蓄銀行總部,1928年揭幕。內部使用大型仿雲石柱、大量使用大理石,天花板則使用石膏和壓制金屬質地。大樓的方形營業廳曾是世界最大的銀行營業廳之一。地下室則有一座壯觀的金庫。
澳洲鄉土保險大樓(The Australian Provincial Assurance building)(馬丁廣場53-63號)是14層樓裝飾藝術風格建築,位於伊莉莎白街與馬丁廣場轉角。曾為華聯銀行雪梨辦事處,底樓後來開出第一家瑞士蓮咖啡館。
殖民地銀行大樓(The Colonial Building)原為新州州立銀行總部,1996年州立銀行被殖民地銀行併購,成為殖民地州立銀行,又在2000年被澳洲聯邦銀行併購。這幢1986年建造的後現代主義風格建築包括36層塔樓和兩層正廳樓。原來的營業廳現在是七號電視台的雪梨新聞演播室,每天早晨電視台播報上午節目時在玻璃牆外都會聚集一群臨時的「現場觀眾」。[11]
澳洲儲備銀行大樓(The 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building)[12]位於菲利普街與麥覺理街之間,是澳洲的中央銀行——澳洲儲備銀行的總部,大樓內還設置一座錢幣博物館。
其他毗鄰馬丁廣場的建築包括:
除了這些建築外,馬丁廣場上的其它設施包括:
穿過馬丁廣場的喬治街、伊莉莎白街、卡蘇里街都是雪梨市中心的重要巴士走廊。此外,馬丁廣場地下是馬丁廣場火車站。附近還有聖詹姆士火車站(St James)(東端)和溫雅火車站(Wynyard)(西端)兩座地下車站。
馬丁廣場從原來的狹窄小巷開始,逐漸發展成了雪梨的「城市心臟」。[5]除了其中心位置,另一個因素是郵政總局及其附屬電報局在這裡:早年,這裡是重要消息首先到達雪梨的地方。所以,這裡成為了人們聚集等候或慶祝重要消息的地方。戰爭紀念碑之所以坐落這裡,也是因為這裡是雪梨市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聚集慶祝的地方。[7]這裡現在是雪梨的正式戰爭紀念活動的中心。馬丁廣場的擴建使它在雪梨城市布局中變得更加重要:現在的馬丁廣場是雪梨最早的「大街」、商業軸線——喬治街,與儀式大道、政府軸線——麥覺理街之間的寬闊連接線。雪梨市民仍經常在重要事件發生時在此聚集:例如2000年夏季奧運會時在此觀看大屏幕上轉播的比賽、2008年在此觀看陸克文政府對失竊的一代道歉的轉播。此外,比特街附近的露天小劇場經常用於音樂及文化節目,以及政治示威。
現在馬丁廣場上定期舉辦的市民活動包括:
廣場上近年發生的事件和節目包括: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