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糖廠(今稱花蓮觀光糖廠,亦常被稱作光復糖廠),前身為花蓮港製糖所大和工場,是一座位於臺灣花蓮縣光復鄉的製糖工廠,今已改作觀光及其他用途。
花蓮糖廠招待所 | |
---|---|
花蓮港製糖所大和工場俱樂部 花蓮港製糖所大和工場五番 | |
位置 | 花蓮縣光復鄉大進村大進街19號 |
建成時間 | 日治臺灣1936年 |
網站 | http://www.hualiensugar.com.tw/ |
官方名稱 | 花蓮糖廠招待所 |
類型 | 登錄等級:縣(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宅第 |
沿革
1899年,賀田金三郎向臺灣總督府申請取得花蓮港至卑南一帶的土地支配權,開始其拓墾事業;建立移民村,並大規模種植甘蔗,於壽村建設改良糖廍;後因水土不服、資金政策無法有效支持等原因,併入由荒井泰治(其於1907年購得鹽水港製糖會社)新成立之臺東拓殖株式會社。
1912年,臺東拓殖株式會社更名為臺東拓殖製糖株式會社,並精簡其業務內容;因官營鐵路已由花蓮港通至鳳林。
1913年壽工場轉型為新式製糖工場(位於花蓮港廳花蓮郡壽莊),每日壓榨甘蔗量為1,000公噸,是東部地區第一座新式製糖工場。
1919年,增設酒精工場。
1914年,臺東拓殖製糖株式會社正式與鹽水港製糖合併,改稱為鹽水港製糖拓殖株式會社。
1920年,鹽水港製糖拓殖製糖再次更名為鹽水港製糖,並增資至2500萬日圓,使鹽水港製糖成為當時臺灣東部地區最大的企業機構。隨著經營規模逐漸擴大,鹽水港拓墾事業逐漸向南擴張。
1921年,於花蓮港廳鳳林區馬太鞍設立花蓮港製糖所大和工場,每日壓榨甘蔗量為1,000公噸,並以鳳林的北清水溪為原料採集區界線;因大和工場設置初期原料供應不穩定,其與花蓮港製糖所壽工場經常相互支援。隨著製糖重心逐漸南移。
1929年,大和工場的產量開始超過壽工場,成為鹽水港製糖在花東地區的生產主力。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臺各地糖廠多成美軍轟炸目標,壽工場與大和工場皆有受損。戰後,大和工場更名為花蓮港糖廠,隸屬於臺灣糖業公司第四分公司;因壽工場受損較嚴重且產量小於大和工場,故臺糖決定將其廢棄。
1952年,花蓮港糖廠更名為花蓮糖廠。
1955年,原壽工場的酒精工場被遷至花蓮糖廠。
1958年,將壽工場移交與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成立大同合作農場。
1975年,花蓮糖廠擴建完成,每日壓榨甘蔗量增為2,600公噸。
1978年,因公路運輸興起,廢除所有糖業鐵道。
1987年9月29日,煉糖工場動土興建,並於1989年2月開工煉糖;隔年,再興建冰糖工場。
2002年7月1日,因糖價長期低迷且製糖成本過高,製糖工場停產關閉,後轉型並更名為花蓮觀光糖廠。現由臺灣糖業公司花蓮區處經營管理。 [1]
相關單位
- 花蓮港製糖所壽工場(廠區原址位於花蓮港廳花蓮郡壽莊,於1958年成為退輔會大同合作農場,今為東華大學校區)
運輸
林田幹線、光復車站線(臺糖公司花蓮廠線[2][3])、台安幹線、一支線、二支線、四支線、三支線、林榮線等。[4][5][6][7]
文化資產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