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鱗肉齒菌(學名:Sarcodon imbricatus),又名鱗形肉齒菌虎掌菌,是一種革菌目下的可食用齒菌。許多報道稱其味苦,但另有報道稱其味道鮮美,並懷疑苦味標本可能是相似種。翹鱗肉齒菌[1] 於秋天在雲杉下發生。菌蓋大,呈褐色,帶有棕色大塊鱗片,直徑可達30厘米。菌蓋下生灰色脆菌齒而非菌褶,菌肉白色,孢子印棕色。

Quick Facts 翹鱗肉齒菌, 科學分類 ...
翹鱗肉齒菌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真菌界 Fungi
門: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綱: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目: 革菌目 Thelephorales
科: 煙白齒菌科 Bankeraceae
屬: 肉齒革菌屬 Sarcodon
種:
翹鱗肉齒菌 S. imbricatus
二名法
Sarcodon imbricatus
(L.) P.Karst. (1881)
異名
  • Hydnum imbricatum L. (1753)
  • Sarcodon aspratus (Berk.) S. Ito)
Close
Quick Facts Sarcodon imbricatus ...
Close

分類

1732年,瑞典植物學家Olof Celsius報道該物種發生在烏普薩拉附近。卡爾•林奈將之寫入1737年的作品「Flora lapponica」中。 [2] 其為林奈最初在1753年發表的《植物種志》第二卷中描述為Hydnum inbricatum的物種之一。 [3] 種小名imbricatus意為「平鋪」或「重疊的瓷磚」。 [4] 1881年芬蘭真菌學家Petter Adolf Karsten將其歸入Sarcodon屬。

多年來,人們認為翹鱗肉齒菌與雲杉和松樹形成菌根,儘管後一種形式較為少見,並且更受挪威采菇者們歡迎。 此外,該菌被用作染料來源;人們發現,松樹下收集的新鮮標本可以產生染料 ,但云杉下收集的標本只有老熟的能產生。 對DNA的分子系統發生分析顯示,兩種標本在遺傳上是截然不同的。如今,許多原本被描述為該種的真菌被分至Sarcodon squamosus,包括在不列顛群島與荷蘭收集的標本。[5]

描述

子實體的大小可能很大,菌蓋漏斗形,棕色或灰色,直徑可達30厘米,覆有深棕色粗鱗片。 菌蓋下有柔軟易碎的淺灰色菌齒,長0.5~1厘米。 菌柄淺灰色或棕色,高可達8厘米,直徑可達3厘米下部可能變窄,有時偏離菌蓋中心。 [2] [5] [6]

從上方看,它可能與松塔牛肝菌(Strobilomyces strobilaceus)混淆,因為兩者都有相似的帶鱗菌蓋。 [6] 味苦而不可食的Sarcodon amarascens的特徵是其藍黑色菌柄。 [7]

生長分布

翹鱗肉齒菌與冷杉Abies )形成菌根,特別是在丘陵或山區[7],且能以仙環的形式發生於沙土或白堊土上。 [6] 通常其生長季節是八月至十月。 [2] 其分布範圍遍及北美和歐洲, [8] 而不列顛群島收集的標本現在被分為相似種Sarcodon squamosus[9]

用途

本種和相關種的老熟子實體含有藍綠色染料,在挪威用於染羊毛。 [10]

可食性

該菌可能味苦,儘管幼小子實體苦味較輕。 將其以沸水焯過可除去苦味。 [6] 醃製或乾燥後可用作調味料。 [7] 在保加利亞,人們將其收集,乾燥並磨碎以製作芳香的蘑菇粉 。 [11] 據報道,在美國,某些來源的真菌可食用,但質量較差[8];但其它來源的則味美。 [1]

韓國 , 人們用它製作蘑菇茶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