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神社
台灣台南市的神社,今僅存殘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台南市的神社,今僅存殘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化神社,位於台灣臺南市新化區虎頭埤西側,為台灣日治時期所建立的一座神社。落成於1929年的新化社,在1938年升格為無格社,並於1943年併入新化神社,為台灣在二戰結束前建立的最後三所神社之一[1]。於2014年登錄為臺南市歷史建築[2]。
新化神社遺構 | |
---|---|
位置 | 臺南市新化區虎頭埤風景區內 |
座標 | 23.028130°N 120.336868°E |
建成時間 | 日治臺灣
新化社:昭和四年(1929年) 新化神社:昭和十八年(1943年) |
官方名稱 | 新化神社遺構 |
類型 | 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寺廟 |
評定時間 | 2014年6月26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新化社過去為當時慶祝昭和天皇登基而興建,建設於1927年被選為台灣八景十二勝之一的虎頭埤,神社於昭和四年(1929年)6月16日鎮座,大祭日為10月21日,祭神為天照大神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起初的神社本殿造型採「神明造」,其餘的拜殿與手洗舍都較為簡陋,整體規模未達神社標準,故名為新化社[2],其神職人員由臺南神社的禰宜(神社職員僅次於宮司的職位)擔任[1]。其中新市車站的紀念戳章的圖案即是以此社和虎頭埤為意象。[2]
1943年,由於新化社使用空間狹小等因素,新化郡下各街庄共同奉仕出資,擴建規模較大的第二代神社,升格為新化神社,同年1月31日舉行上棟式,9月23日舉行鎮座儀式,並新奉豐受大神與明治天皇。戰後時期因土地使用更迭,神社多數建築物遭到拆除
2012年11月,地方文史工作者在神社原址發現了地下遺構,應為避免二戰時空襲因素,讓祭神的神體避難用的防空壕[1][3]
,近年登錄歷史建築後,觀光旅遊局起即展開新化神社活化再利用之研究,目前申請到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經費,以進行修復工程之規劃設計,未來將以兼顧文化歷史及自然生態方向修復神社之路線進行。[4]
新化神社依虎頭埤山頭而建,外苑建築設有鳥居、御神橋、神職人員宿舍,內苑建築則設休憩所、手洗社、拜殿、本殿、祭器庫、社務社及地下神明避難所等設施。
當前神社建築主體已不存,其現存的遺構規格保存完整,其中第一代神社僅保存社號標、第二代神社保存第一鳥居、御神橋、神苑駁坎、地下遺構、齋館、玉垣、拜殿階梯等設施,其中第一鳥居為台灣現存最大且最完整的「神明造」鳥居,整體結構以圓形混凝土石柱組成,與御神橋為昔日通往虎頭埤的主入口,該入口現已被牆壁封閉,御神橋由臺南州土木課川原田技師設計,四支橋柱上方為銅皮包覆,最上端的擬寶珠已遺失。
內苑休憩所為當前神社唯一保存的建築物,現稱為「紅厝」作為遊客服務中心使用,建築結構及屋瓦已經過局部改建北方宮殿式的琉璃瓦。地下遺構主要為鋼筋水泥構成,出入口處具有軒式結構裝飾,在天花板與牆壁相接處的飾條等細節工法,亦即空襲時安置神體之處,此外神社周圍仍存部分石燈籠基礎及基壇,但多數已被雜草掩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