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美國政治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迪威特·柯林頓(英語:De Witt Clinton或DeWitt Clinton[註 1],1769年3月2日—1828年2月11日),美國政治家、博物學家,曾任聯邦參議員、紐約市市長和第7任紐約州州長。他在擔任紐約州州長期間,為伊利運河的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1][2]柯林頓也曾參加1812年美國總統選舉,挑戰時任總統詹姆士·麥迪遜,但以失敗告終。
迪威特·柯林頓 DeWitt Clinton | |
---|---|
第7任紐約州州長 | |
任期 1825年1月1日—1828年2月11日 | |
副州長 | 小詹姆士·托爾馬奇 納撒尼爾·皮徹 |
前任 | 約瑟夫·C·耶茨 |
繼任 | 納撒尼爾·皮徹 |
任期 1817年7月1日—1822年12月31日 | |
副州長 | 約翰·泰勒 |
前任 | 約翰·泰勒 (代理) |
繼任 | 約瑟夫·C·耶茨 |
第47、49和51任紐約市市長 | |
任期 1811年—1815年 | |
前任 | 雅各·拉德克利夫 |
繼任 | 約翰·弗格森 |
任期 1808年—1810年 | |
前任 | 馬里納斯·威利特 |
繼任 | 雅各·拉德克利夫 |
任期 1803年—1807年 | |
前任 | 愛德華·利文斯頓 |
繼任 | 馬里納斯·威利特 |
紐約州副州長 | |
任期 1811年—1813年 | |
州長 | 丹尼爾·D·湯普金斯 |
前任 | 約翰·泰勒 (代理) |
繼任 | 約翰·泰勒 |
紐約州聯邦參議員 | |
任期 1802年2月9日—1803年11月4日 | |
前任 | 小約翰·阿姆斯壯 |
繼任 | 小約翰·阿姆斯壯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英屬美洲紐約省小不列顛 | 1769年3月2日
逝世 | 1828年2月11日 美國紐約州阿伯尼 | (58歲)
政黨 | 民主共和黨 |
配偶 | 瑪麗亞·富蘭克林 (1796年結婚—1818年去世) 凱薩琳·瓊斯(1819年結婚) |
兒女 | 10人 |
學歷 | 普林斯頓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 (BA) |
簽名 |
迪威特·柯林頓是美國第4任副總統喬治·柯林頓的侄子,早年曾擔任其秘書。1798年,柯林頓以民主共和黨人身份贏得紐約州議會選舉,開啟其政治生涯。此後,柯林頓歷任聯邦參議員、紐約市市長、紐約州副州長等重要職務。在1812年總統選舉中,柯林頓贏得了聯邦黨和一部分對麥迪遜不滿的民主共和黨人的支持。儘管麥迪遜贏得了連任,但柯林頓贏得了美國東北部大部分地區的支持,選舉表現也優於此前的兩位聯邦黨支持的候選人。此次選舉後,柯林頓繼續留在民主共和黨內。
柯林頓在1817年到1822年,以及1825年到1828年間擔任紐約州州長,在任期間主持了伊利運河的建設。柯林頓堅信基礎設施的改善可以推動經濟增長,鼓勵政治參與,從而改變美國人的生活。他的觀點對紐約州和整個美國的基礎設施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3]
1769年3月2日,迪威特·柯林頓出生於英屬美洲紐約省小不列顛。他的父親詹姆士·柯林頓是獨立戰爭時期的將領,具少將軍階,母親瑪麗·德·威特出身於荷蘭望族德·威特家族。[4]二人共育有13名子女,迪威特·柯林頓排行第二。柯林頓曾就讀於京斯敦學院,後進入紐澤西學院(今普林斯頓大學)開始大學學習[4],隨後轉入國王學院(在其就讀時更名為哥倫比亞學院,今哥倫比亞大學)。[5]畢業後,柯林頓起初擔任他的叔叔、時任紐約州州長喬治·柯林頓的秘書,不久後加入民主共和黨。[4]
1798年,柯林頓在紐約州眾議院選舉中獲勝,成為眾議員。1798年至1802年以及1806年至1811年間,柯林頓擔任紐約州南區參議員。[4]其間,1801年,他作為代表參加了紐約州制憲會議。此外,1801年至1802年及1806年至1807年間,他還擔任紐約州任命委員會委員。[4]1802年2月5日,聯邦參議員小約翰·阿姆斯壯辭職,使得聯邦參議院的紐約州席位出現空缺。紐約州議會選舉柯林頓填補空缺席位。他於同年2月9日出任聯邦參議員。[4]1803年11月4日,由於對在新建的華盛頓特區的生活條件感到不滿意,柯林頓決定辭職。[4]
柯林頓在1803年到1815年間三度擔任紐約市長。1804年,他組織了紐約歷史學會,並擔任其主席。1808年,他還協助重組了美國美術學院,並在1813年至1817年間擔任其院長。同年,他開始擔任紐約州立大學董事,直至1825年。1814年,柯林頓當選為美國文物收藏家協會會員[6],並於1821年至1828年擔任其副主席。[7]1816年,他被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8]
1811年,時任紐約州副州長約翰·布魯姆去世。在補選中,柯林頓擊敗了聯邦黨人尼可拉斯·菲什和坦慕尼協會成員馬里納斯·威利特,擔任副州長,直到1813年6月任期結束。[4]
1808年,柯林頓的叔叔喬治·柯林頓有意參選總統,並獲得了一定支持,但未能成為候選人。1812年,喬治去世後,其支持者轉而支持迪威特·柯林頓。柯林頓作為聯邦黨的候選人參加了1812年總統選舉,同時,一些反對戰爭的民主共和黨人也轉而支持他。在最終的選舉中,柯林頓獲得89張選舉人票,低於時任總統麥迪遜獲得的128張,因而無緣總統職位。儘管如此,競選雙方總體保持了勢均力敵的態勢,而這也是自1800年以來聯邦黨候選人表現最強勁的一次選舉,如果有一兩個州的選舉人票結果發生變化,柯林頓就會獲勝。[9]
1817年3月4日,丹尼爾·D·湯普金斯當選副總統,使紐約州州長職位出現空缺。在補選中,柯林頓作為唯一的候選人,以43,310票的票數順利就任州長一職。1820年,柯林頓以1,547票的微弱優勢,擊敗湯普金斯,成功連任州長,直到1822年12月31日卸任。[4]
在他的第二個任期內,1821年的紐約州制憲會議將州長任期縮短為2年,並將任期的開始時間從7月1日改為1月1日,從而使得他的任期減少了6個月。同時,州長選舉也從4月移至11月,但1822年11月,柯林頓未能再次獲得提名,因此無法連任。儘管如此,他還是保住了伊利運河委員會主席的職位。1824年4月,他的大多數政治對手們在紐約州立法機構投票,要求將他從運河委員會中除名,引起選民極大不滿。他被人民黨提名參選州長,並在選舉中擊敗了民主共和黨候選人山繆·楊,再次當選州長。此後,他又連任兩屆。1828年,柯林頓在任上突然逝世,享年58歲。[4]
1810年,柯林頓加入伊利運河委員會。作為該組織最早的成員之一,他曾負責運河路線的設計和勘測工作。
在州長任期內,柯林頓對伊利運河的建設做出了較大貢獻。在運河計劃支持者傑西·霍利的遊說下,他贊成修建一條從伊利湖東岸到哈德遜河上游的運河。當時的許多人認為此項目不切實際,反對者嘲笑它是「柯林頓的蠢事(Clinton's Folly)」和「迪威特臭水溝(DeWitt's Ditch)」。[10]儘管如此,1817年,柯林頓成功說服立法機關撥款700萬美元用於修建運河。
歷經8年多的修建後,1825年,運河正式完工。柯林頓負責開通運河,並乘坐「塞內卡酋長」號客貨船,沿著運河前往水牛城。他從伊利湖口經運河到達紐約市後,將兩桶伊利湖的水倒入紐約港,以慶祝兩端的水首次連通。這條運河很快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運輸業務日益繁榮,水牛城和阿伯尼之間的運輸成本從每噸100美元下降到10美元,而且州政府能夠通過收取通行費,以迅速彌補成本。運河的竣工使柯林頓贏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
柯林頓和金融家湯瑪斯·埃迪曾共同擔任紐約最早的儲蓄銀行——紐約儲蓄銀行的董事,當時該銀行的客戶絕大多數為勞動者和窮人。[11]
柯林頓有過兩段婚姻經歷。1796年2月13日,他與出身紐約貴格會商人家庭的瑪麗亞·富蘭克林(Maria Franklin)結婚,兩人育有十名子女,其中最著名的是後來曾擔任水牛城市長的喬治·威廉·柯林頓。1819年5月8日,柯林頓與紐約內科醫生湯瑪斯·瓊斯的女兒凱薩琳·瓊斯結婚。[12]
1813年,柯林頓繼承他的哥哥亞歷山大·柯林頓中尉的席位,成為紐約辛辛那提學會的世襲會員。[13]同年,他被選為美國哲學會會員。[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