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獲得新的理解、知識、行為、技能、價值觀、態度和偏好的過程。[1] 人類與其他動物和一些機器都具備學習能力;也有證據表明某些植物具有某種學習能力。[2] 有些學習是直接的,由單一事件(例如被熱爐燒)引起,但許多技能和知識是從重複經驗中積累起來的。學習引起的變化往往持續一生,很難區分似乎「丟失」的學習材料和無法恢復的材料。[3]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4月3日)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8年4月3日) |
人類從出生即開始學習(它甚至可能更早開始[4]),並一直持續到死亡,這是人與環境之間持續互動的結果。涉及學習的性質和過程在許多領域都有研究,包括教育心理學、神經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和教育學。在這些領域的研究導致了對各種學習的識別。例如,學習可能是由於習慣、經典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或更複雜的活動(如游戲)而發生的,這些活動僅見於相對聰明的動物。[5][6] 學習可能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發生。了解到無法避免或逃避的厭惡事件可能會導致稱為習得性無助的情況。[7] 有證據表明人類在出生前進行行為學習,其中早在妊娠 32 週就已觀察到習慣,這表明中樞神經系統已充分發育並準備好在發育的早期發生學習和記憶。[8]
一些理論家將遊戲視為一種學習形式。孩子們在世界中進行實驗,學習規則,並透過遊戲學習互動。 Lev Vygotsky 同意遊戲對於兒童的發展至關重要,因為他們通過玩教育遊戲來理解他們的環境。然而,對於 Vygotsky 來說,遊戲是學習語言和溝通的第一種形式,也是孩子開始理解規則和符號的階段。[9] 這導致了一種觀點,即生物體的學習總是與符號過程(英語:Semiosis 或 sign process,意指涉及符號的任何形式的活動、行為或過程,包括意義的產生)有關。[10]
詞源
學習最早可追溯至孔子在《論語》中所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學了之後及時、經常地進行溫習和實習,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嗎?很明顯,學習這一複合名詞,就是出自孔子的這一名言。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國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學」就是聞、見與模仿,是獲得信息、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官信息(圖像信息、聲音信息及觸覺味覺等等信息)與書本知識,有時還包括思想的含義。「學」是自學或有人教你學。「習」是鞏固知識、技能的行為,一般有三種含義:溫習、實習、練習。「學」偏重於思想意識的理論領域,「習」偏重於行動實習的實踐方面。學習就是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獲得適應環境改變環境的能力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思、習、行的總稱。學是指知識和經驗的累積,習是指知識和經驗的實踐。學屬知,習屬行。中國大儒王陽明曾提倡知行合一。
荀子在《勸學》中說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意思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一定要持之以恆。
學習是外在環境刺激引起的行為的變化,要有可觀察、可測量的外在變化。古典制約和操作制約的研究[11]。並且以個體獲得經驗為結果。[來源請求]
學習是內在傾向或能力的變化,內在變化與外顯行為並不完全一致。(當然內在的變化還必須由外在的變化來推測)
這種變化應是後天經驗習得的,不是先天的反應或者生理成熟的作用。
這種變化要能保持一段時期。[來源請求]
學習的類型
是指一個先前不相關的刺激被與一個特定的反射性反應相聯繫,從而在以後出現該刺激時觸發相同的反應。這種學習形式涉及到通過重複刺激和反應的關聯來建立條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狗是一個經典的例子,當狗在被餵食的同時聽到鈴聲,之後只要聽到鈴聲就會分泌唾液。
是一種條件反射的形式。這種作用始於生物體的自願行為(非反射性),然後這種行為導致環境以某種方式做出反應(即提供一種結果,可能是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這種結果又反過來成為一種反饋,影響生物再次執行任務的可能性。
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觀察來學習。當一個人看到另一個人做出這種行為時,觀察者可能會嘗試模仿這種行為,從而學習新的行為或技能。詳細來說,觀察學習通常涉及觀察者通過看到他人的經驗和行為來獲取信息,然後根據這些信息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例如,一個孩子通過觀察父母如何騎自行車而學會騎自行車,而不是通過試錯法或其他學習方式。
經典條件反射 | 操作性條件反射 | 觀察學習 | |
---|---|---|---|
側重於個體的直接經驗 | 通過觀察他人行為來學習 | ||
強調刺激和反應之間的關聯 | 強調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聯 | ||
基於刺激和反應的關聯建立 | 涉及到模仿他人 |
學習過程模型
加涅把學習過程看作是由操作、執行控制和預期三個系統協同作用的過程。作業系統由受納器、感覺登記器、工作記憶(包括短時記憶)系統、長時記憶系統、反應生成器和反應器組成。執行控制系統對信息、表徵形式和加工策略的選擇都具有指導和監控作用。預期指人的信息加工活動受目的指引。認知目的引導著加工方式的選擇。認知加工活動的實現和預期目的的達到會帶來情感的滿足,由此進一步激勵新的認知活動。
從加涅的學習與記憶的信息加工模型來看,知識的學習過程經歷著一個信息輸入—編碼—加工—貯存—提取—輸出的過程,根據這樣的信息流程和執行控制與預期系統的作用,加涅進一步把學習過程劃分成八個相互聯繫的階段:(1)動機階段;(2)領會階段;(3)獲得階段;(4)保持階段;(5)回憶階段;(6)概括階段;(7)動作階段,(8)反饋階段。加涅指出,與各個階段相應的心理狀態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在教學影響下出現的。
梅耶是美國當代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他提出了一個簡化的知識學習過程模型,該模型比較簡捷地描述了知識學習的基本過程。從外部看,學習過程的兩端是外部刺激(新知識)和可觀察或可測量的行為反應。從內部看,學習過程始於學習者的注意(A),注意使學習者的經驗指向於與當前學習任務有關的外界信息並激活相關的原有知識(B);新知識進入工作記憶(短時記憶),當新知識進入工作記憶以後,學習者找出新知識各部分的內部聯繫(C);然後學習者把新知識與原有的相關知識聯繫起來,找出新舊知識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D);最後,新學習的知識進入長時記憶(E)。
有效學習的條件
根據拉什利(K.S.Lashley)的腦功能整體說,學習活動的效率與大腦受損傷的面積及部位之間的關係為:與面積大小成反比,與部位無關。
- 適當的知識準備
- 主動加工的心理傾向
- 明確的學習目標
- 獎勵與回饋
- 反覆練習
參考 學習技巧。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