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美国政治科学家(1913—2003)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衛·比克內爾·杜魯門(英文:David Bicknell Truman,1913年6月1日—2003年8月28日)[1]是一位20世紀美國知名政治科學家,因對政治多元化理論的貢獻而聞名於世,曼荷蓮學院第15任院長,任期為1969年至1978年。他還因在1968年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抗議運動期間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副校長而聞名。[2]在示威抗議學生與校方對峙談判的過程中,時任副哥大校長的杜魯門被外界看作對學生群體同情並一定程度上支持的管理層。[3]
大衛·杜魯門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的埃文斯頓並成長於斯,在阿默斯特學院取得了文學學士學位,隨後獲得了芝加哥大學的政治學博士學位。在此後的生涯中,杜魯門先後在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威廉士學院以及哥倫比亞大學等校任教。
杜魯門與羅伯特·達爾、西摩·馬丁·李普賽特一起被看做20世紀美國研究多元主義政治理論和利益集團政治過程最重要的學者。杜魯門在20世紀50年代出版的《政治過程:政治利益與公共輿論》不僅為他贏得了巨大的學術聲望,還開創了政治科學利益集團研究方向的先河,為日後「集團理論」在美國學術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另外,杜魯門在該著作中不僅提出了利益集團研究理論,還啟動了政治科學「過程」研究方法,成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行為主義政治學的代表著作。相對於以往的政治研究方法,行為主義政治學較少考慮「政治應當是什麼」之類的問題,而將焦點集中在「政治實際上是什麼」這樣的疑問。因而與之對應的是,政治學研究方法也發生了一次重大轉變,從主要對「法律範式」的關注轉移到對「過程」的探究。相對於傳統的「法律制度研究範式」,「過程研究」著重於依靠可觀察到的現象和行為,通過科學的、經驗的和定量的分析和建模,來研究政治現象。這樣一種不同於過去的研究方法使得政治學由「政治哲學」逐漸地轉變成「政治科學」。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