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博士中國古代的學官名。

先秦即有博士官,掌理文學秦朝有博士七十人(諸子、詩賦等博士),掌管全國古今史事以及書籍典章。

西漢建元五年(前136年),漢武帝為《易經》和《儀禮》增置博士,與漢文帝漢景帝時所立的《書經》、《詩經》、《春秋》博士合為五經博士。自此之後,博士專門負責經學的傳授。博士和他的弟子們可以通過考試來當官,官位大小和考試成績相掛鉤[1][2][3]。五經博士的設置,使得通曉儒家經典成為做官食祿的主要條件,從而確立了儒學和儒學經典的權威地位。

五經博士開始設置時,人數不詳。漢宣帝末年,五經博士有十二人。東漢時期,有十四人。博士弟子員,在漢武帝時為五十人。後世不斷增減。至漢末,博士弟子員竟達三萬餘人。

漢代以後,五經博士專司教授經學。三國曹魏設十九員,五品,在其上設太常博士,主管導引、制禮。五經博士不再議禮。十六國後趙在郡國設置五經博士。南梁天監四年(505年)設立國學,開設五館,每館設一名五經博士主持。位居六班,在國子博士之下,太學博士之上。五經生出身寒門俊才,不限人數,由官府供應糧食(餼廩),學業合格可以出任吏員。南陳沿置,六品,秩六百石。同期在百濟也設有「五經博士」。而中國北朝、隋朝唐朝前期不設。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在國子監設立五經博士,每經一員,後來增加為各兩員。與國子博士同秩,正五品上,以五經教授國子生。宋代以後不設。明朝在國子監博士廳,設五經博士五人,從八品,分管教授五經,按時考課。在翰林院設立五經博士九人,正八品,專掌各經,以備講讀。景泰年間開始,另設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居鄉給俸,以奉先世聖哲賢儒祭祀,不治院事。清代只設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至嘉慶年間共置二十八員,清朝滅亡後改為奉祀官。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