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口部+7畫,共10畫,倉頡碼:戈中口(ILR),四角號碼:00267,部件組合:⿸广⿱肀口)
更多信息 上古漢語 ...
|
上古漢語
|
唐
|
*ɡl'aːŋ
|
煻
|
*l'aːŋ
|
糖
|
*l'aːŋ
|
搪
|
*l'aːŋ
|
蓎
|
*l'aːŋ
|
瑭
|
*l'aːŋ
|
餹
|
*l'aːŋ
|
篖
|
*l'aːŋ
|
螗
|
*l'aːŋ
|
塘
|
*l'aːŋ
|
鶶
|
*l'aːŋ
|
赯
|
*l'aːŋ
|
磄
|
*l'aːŋ
|
溏
|
*l'aːŋ
|
傏
|
*l'aːŋ
|
鎕
|
*l'aːŋ
|
榶
|
*l'aːŋ
|
嵣
|
*l'aːŋʔ, *l'aːŋs
|
庚
|
*kraːŋ
|
賡
|
*kraːŋ
|
鹒
|
*kraːŋ
|
康
|
*kʰlaːŋ
|
穅
|
*kʰlaːŋ
|
糠
|
*kʰlaːŋ
|
槺
|
*kʰlaːŋ
|
漮
|
*kʰlaːŋ
|
躿
|
*kʰlaːŋ
|
慷
|
*kʰlaːŋʔ
|
关闭
形聲漢字(OC *ɡl'aːŋ):聲符 庚 (OC *kraːŋ) + 意符 口 – 夸大,吹嘘。古汉语中,唐与庚发音相近。
与途 (OC *l'aː)(Wang, 1982)有关,或源自南亞語系,对比原始孟-高棉語 *glɔɔŋ,其派生出孟語 ဂၠံၚ်、肯休語 gəlɔŋ、歸語 khlù:aŋ(Schuessler, 2007)。
更多信息 字, 讀音 # ...
白一平–沙加爾系統1.1 (2014)
|
字
|
唐
|
唐
|
唐
|
讀音 #
|
1/3
|
2/3
|
3/3
|
現代北京音 (拼音)
|
tāng
|
táng
|
táng
|
構擬中古音
|
‹ thang ›
|
‹ dang ›
|
‹ dang ›
|
構擬上古音
|
/*r̥ˁaŋ/
|
/*[N-]rˁaŋ/
|
/*[N].rˁaŋ/
|
英語翻譯
|
name of first Shang ruler
|
exaggerate; great
|
棠棣 cherry tree
|
來自白一平–沙加爾系統的上古漢語標註筆記:
* 圓括號 "()" 表示存在不確定;
* 方括號 "[]" 表示身分不確定,例如 *[t] 的尾音有可能是 *-t 或 *-p;
* 尖角括號 "<>" 表示接中辭;
* 連字號 "-" 表示語素範圍;
* 句號 "." 表示音節範圍。
|
关闭
更多信息 鄭張系統 (2003), 字 ...
鄭張系統 (2003)
|
字
|
唐
|
讀音 #
|
1/1
|
序號
|
3959
|
聲符
|
庚
|
韻部
|
陽
|
小分部
|
0
|
對應中古韻
|
唐
|
構擬上古音
|
/*ɡl'aːŋ/
|
关闭
註解:厦门、泉州、晋江、漳州、台湾:tn̂g - 白读(包括姓氏);tông - 文读.
註解:deng5 - 白读(包括姓氏);tang5 - 文读.
- 吳語
- (太湖片:上海)
- 吳語學堂拼音:6daon
- 吳音小字典:daon去
- 維基詞典羅馬化 (上海話):3daan
- 國際音標 (上海):/dɑ̃²³/
- 上古
- (白–沙):/*r̥ˤaŋ/, /*[N-]rˤaŋ/, /*[N].rˤaŋ/
- (鄭張):/*ɡl'aːŋ/
唐
- † 夸张,夸大,吹嘘
- † 广阔,宽阔,辽阔
- † 寺庙内的路
- † 徒劳,无益,白费
- 太玄經中第50個爻象,表示白费,虚空,无意义(𝌷)
- (~朝) 中国古时的一个朝代(618年6月18日-907年5月12日)
- 唐詩/唐诗 ― tángshī
- (比喻義) 中国人
- 唐人 ― tángrén
- † 蓎的另一種寫法。(Cuscuta chinensis)
- 姓氏
- 唐君毅 ― Táng Jūnyì ― 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
- → 英語: Tang、T'ang、Tong、Tng
- → 原始西南台語: *daːŋᴬ²(路)
- 北部泰語: ᨴᩤ᩠ᨦ
- 傣艮語: ᨴᩤ᩠ᨦ
- 老撾語: ທາງ (thāng)
- 傣仂語: ᦑᦱᧂ (taang)
- 傣黯語: ꪕꪱꪉ
- 撣語: တၢင်း (táang)
- 傣納語: ᥖᥣᥒᥰ (täang)
- 阿洪姆語: 𑜄𑜂𑜫 (taṅ)
- 泰語: ทาง (taang)(路)
- → 泰語: ถัง (tǎng)(唐朝)
繼承自原始漢藏語 *mraŋ。對照緬甸語 မြင် (mrang, “看”)。
- Hill, Nathan W. (2017年), “Songs of the Bailang: A New Transcription with Etymological Commentary”,Bulletin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1],第 103 卷,第 386—429 頁
/tau/ → /tɔː/ → /toː/
源自中古漢語 唐 (中古 dang)。
唐 • (tō) ←たう (tau)?
- 外国
- 唐へ投げ銀 (tō e nage-gane)
唐 • (Tō) ←たう (Tau)?
- (歷史) 多个中国朝代的名称:
- 唐朝(公元618年6月18日-907年5月12日)
- 後唐 (Kōtō, “后唐”)(公元923-937年)
- 南唐 (Nantō, “南唐”)(公元937-976年)
- (過時) 中国
源自伽羅,来自朝鲜半岛古代时的一个专有名词。
在唐朝时期原指代“中国”和“从中国入口的物品”,后引申到“外国”、“从外国入口的物品”。
唐 • (kara-)
- 用于复合词,指代从中国或其他国家输入的物品。
- 漢詩、唐歌、唐揚げ、漢音
- karauta, karauta, karāge, karagoe
- 汉诗(与日式的和歌相对)、唐诗、炸肉块(17世纪从欧洲引入的一种做法)、汉音或从汉语派生来的汉字读法
派生詞
- 唐揚げ (karāge, “炸肉块”)
- 唐歌 (karauta)
- 唐木 (karaki, “外国的木材”)
- 唐紅 (kara-kurenai)
- 唐獅子、唐獅子 (kara-jishi)
- 唐手 (karate, “空手道”)
- 唐梨 (karanashi)
- 唐様 (karayō, “中式设计”)
唐 • (kara)
- 外国
- 唐織り (karaori)之簡寫:中国进口的纺织品
唐 • (Kara)
- (正式,過時) 唐朝时期的中国
⟨mo2ro2 ko1si⟩ → ⟨moro2ko1si⟩ → */morəkosi/ → /morokoɕi/
源自上古日語,首次可考于《万叶集》(约753年)。
原为諸 (moro-, “很多,大量”) + 越 (koshi, 越す (kosu, “越过”)的連用形 (ren'yōkei))构成的复合词,[2]将越 (Etsu, “越国”)的音読み (on'yomi)改为訓読み (kun'yomi)的越 (koshi)而得来。[3]
唐 • (morokoshi)
- (古舊) 从中国入口的物品
- 唐黍 (morokoshi kibi)、唐黍 (morokoshi)
唐 • (Morokoshi)
- (古舊) 中国 (古代日本人对中国的称呼)
- 近義詞:唐土 (Tōdo)
唐 (dang) (韓字 당, 馬科恩-賴肖爾式:tang)
- 唐朝
- 中国人
- 唐船 (Tōshin)
- 唐口 (Tōguchi)
- 唐ぬ口 (Tōnukuchi)
- 唐ぬ人 (Tōnuchu)
- 唐ぬっ人墓 (Tōnutchūbaka)
- “とー【唐】” in JLect - Japonic Languages and Dialects Database Dictionary(日本語言和方言資料庫辭典),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