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的眼淚意為假同情,假裝悲傷並流下眼淚

Thumb
圖為Bernhard Gillam英語Bernhard Gillam漫畫作品,諷刺尤利西斯·S·格蘭特為拉攏猶太選民而為在俄國受難的猶太人流淚的行為,此前,他曾反對猶太人大量湧入邦聯美國英語General Order No. 11 (1862)

俚語來源:從前人們認為,鱷魚在吞食獵物時會留下假惺惺的眼淚。事實上,特別是當離開水時間過長,眼睛發乾時,鱷魚的淚腺會分泌眼淚,潤滑眼球,這使他們看起來像在哭泣。有證據顯示,鱷魚進食時也會發生相同的現象。

博格拉氏症候群是一種進食中伴隨流淚現象的疾病,因為類似傳說中鱷魚的行為,又被稱為「鱷淚症候群」。

歷史與用法

該俚語來自古代故事。傳說,鱷魚會一邊吞食獵物一邊留下虛偽的眼淚。希臘史學家普魯塔克所著的一本俚語集中提到,「鱷魚的眼淚」一詞早已廣為人知。用以比喻意欲致某人於死地或蓄意謀殺,卻在表面上為對方悲慟的行為。[1] 中世紀初理學家Photios解讀Bibliotheca時,[2] 將鱷魚流淚的行為神聖化,並賦予其懺悔的意義。[1] 類似的故事在多部中世紀動物寓言集(比如De bestiis et aliis rebus)中都有記載。

最早使這個故事在英國廣泛傳播開來的,是14世紀的《約翰曼德維爾爵士英語Sir John Mandeville奇遇記》。[3]

上面記載,因德河沿岸多鱷魚。它們身形猶如巨蟒,夜晚蟄伏水裡,白天登上陸地,棲身在亂石或洞穴之中。冬天休眠,不飲不食,與蟒蛇類如出一轍。鱷魚食人,進食時流淚不止,且下巴無法動彈,只能依靠上顎咀嚼食物,這種生物還沒有舌頭。

——動物學中稀奇古怪的生物

後世作家Edward Topsell英語Edward Topsell就鱷魚的眼淚給出了不同的見解,他認為「獰惡野獸鮮少有流淚之舉,然而鱷魚卻有這樣與生俱來的特性,它啜泣,嘆息,淚流不止,使人誤以為其身處絕境,主動靠近,它便伺機猛然發動攻擊。在他看來,鱷魚故作悲痛,正是為了偽裝純良,引誘獵物。[4] 在提到古代故事中記載鱷魚食人前後流淚這一舉動時,Topsell依然堅持基督教倫理,認為此舉正如猶大在背叛耶穌時流下眼淚一樣,象徵著虛偽的懺悔。[4]

文學中的使用

Thumb
反美政治漫畫家卡洛斯·拉特福作品,「美國為敘利亞留下了鱷魚的眼淚」。

莎士比亞在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一俚語。其中就包括Topsell所提到的兩種動機(引誘和假懺悔)。著名的一個例子發生在奧賽羅第四幕,第一場,奧賽羅自欺欺人地說服自己相信妻子對他不忠:

If that the earth could teem with woman's tears,

要是婦人的眼淚有孳生化育的力量,

Each drop she falls would prove a crocodile.

她的每一滴淚,掉在地上,都會變成一條鱷魚。

作為引誘獵物的手段,體現在亨利六世II英語Henry VI, Part 2,第三幕,第一場中,一位角色在提到格洛斯特公爵,未來的理查三世時說:「見到格洛斯特公爵裝出的假仁假義,就被他迷惑住了,那位大人猶如淌著眼淚的鱷魚,裝出一副可憐相,把過路的善心人騙到嘴裡。而在《安東尼與克麗奧佩托拉》,第二幕,第七場中,Lepidus向安東尼詢問鱷魚的模樣,後者卻對他一通斥責,胡亂描述,末了還加上一句「眼裡總是淌著淚水」。

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作家埃德蒙·斯賓塞在自己的小說《仙后》中也引用了這個典故,在描寫「野蠻狡猾生物」時,他寫道「用假惺惺的悲慟,藏起他那害人的伎倆,啜泣的多麼苦痛,還流著軟弱的淚水」。[5]

行為真相

Thumb
「流淚的」鱷魚。

事實上鱷魚流淚並不是因為動情,而是為了清潔和潤滑眼球,這一點非常重要,尤見於陸地乾燥環境。Adam Britton表示:雖然傳說的來源難以查證,但顯然這一俚語的廣為流傳是有原因的,作為冷血動物,鱷魚竟然會為獵物流淚,這本身就極富諷刺意味,人們據此創作大量文學作品,使得該俚語流行至今。[6]

2006年,神經科學家Malcolm Shaner在佛羅里達大學研究員Kent Vliet的協助下,就鱷魚進食流淚的傳說進行調查。Vliet研究並記錄佛羅里達州聖奧古斯丁鱷魚農場動物公園英語St. Augustine Alligator Farm Zoological Park的七隻鱷魚(研究對象是鱷魚的近親凱門鱷,因為它們常在乾燥陸地上進食。)其中五隻都出現流淚的現象,進而證實傳說的真實性。研究人員指出,鱷魚流淚的原因,可能是進食中嘶嘶有聲,熱氣流通過鼻竇,刺激淚腺,導致淚水入眼。[7][8]

博格拉氏症候群

博格拉氏症候群,又名「鱷淚症候群」,博格拉氏症候群是一種進食中伴隨流淚的罕見疾病,起因是在貝爾氏麻痹症恢復過程中顏面神經神經再生異常。[9][10] 該疾病最早於1926年,由俄國神經學家F. A. Bogorad發現,他在名為「鱷魚淚症候群」的文章中詳細的對症狀進行了描述,[11] 並斷定流涎症是主要病因。[12]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