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雀荷蘭語VinkensportVinkenzetting)是一項比賽一小時內哪只雄性蒼頭燕雀發出更多鳥鳴的遊戲。這種比賽常見於比利時北部的荷蘭語區弗拉芒,由弗拉芒商人最早在1596年舉行,成為弗拉芒的文化組成之一。據估計,至2007年,已有13,000多名愛好者,每年共育出約10,000隻鳥。動物權利保護人士在鬥雀遊戲的歷史上長期反對這項運動。

Quick Facts 暱稱, 起源 ...
鬥雀
Thumb
代因澤的鬥雀人,手中拿著計數用的棍。
暱稱Vinkensport(荷蘭語)
Finching(英語)
起源1596年,​427年前​(1596
 法蘭德斯
特徵
是否身體接觸
是否男女混合
器材鳥籠、計數用的棍
Close

說明

比賽前,在街邊以6英尺(1.8公尺)間距排列一行鳥籠,每個鳥籠里放一隻雄雀。鳥籠間距離越近,需要鳴叫的次數就越多,因為雄雀以鳴叫為吸引異性和宣稱領地的手段。[1]比賽在計時器響或計時人員發出信號後開始或結束。比賽時,每隻鳥正確地鳴叫一次,人員便在木製長棍上用粉筆劃一道計數符號。在一小時內,鳴叫次數最多的鳥獲勝,獲勝的鳥往往在規定時間內鳴叫數百次。[1]

歷史

已知最早的鬥雀發生在1596年,但有些文獻的記錄早於1593年。[1]到了19世紀末期,鬥雀的流行度大降,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又重新流行起來。然而進入21世紀,鬥雀再次面臨著危機。[1]在比利時城市哈勒爾貝克的Hulste村,有一座專門介紹鬥雀的博物館。[2]

養鳥人使用大量不同的方法提高雄雀的鳴叫次數,例如人工選擇育種,給鳥吃高蛋白食品英語High-protein diet,用音樂或其他鳥叫來刺激等。由於鳥類普遍在溫暖的春季鳴叫,養鳥人可能同時會用鳥舍里的人工燈光引發雀鳴。[1]

一些養鳥人宣稱,在比利時的不同地區鳥的叫聲不同(即是所謂方言),法語區的鳥鳴「法語」,荷蘭語區的鳥則用「荷蘭語」來叫。[1]這類說法常用來描述實際與兩種人類語言並不直接相關的細微區別。[3]不過這種區別只有在聲頻圖上才能觀察到。[4][5]另一方面,從分類學的角度看,比利時並不存在官方認定的蒼頭燕雀亞種。

反對

作弊

如同其他體育運動,鬥雀也存在作弊現象。一次比賽中,某隻雄雀在一小時內鳴叫了多達1,278次。[1]賽後,這隻鳥的主人被控使用睪酮這種禁藥使鳥興奮。另一個例子更為誇張:某隻鳥在兩輪比賽中鳴叫的次數相同,之後人們竟發現籠子裡放了一台光碟機。[1]

抵制

鬥雀比賽是要求動物按人類的意志動作的項目,因此受到了廣泛的批評。早期參賽人會為了不讓鳥類的視線受到干擾會把鳥扎瞎。反活體解剖者、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據說寫下了《盲羽英語The Blinded Bird》(The Blinded Bird)一詩表達抗議。[6]1920年,一些一戰盲人老兵禁止了這運動,而同樣為了不讓鳥類分神,今日的鬥雀比賽已變成把鳥裝在不透光的木製鳥籠里的方式[1]

另一方面,動物權利人士曾控告鬥雀者通過播放鳥鳴錄音的方式給鳥「洗腦」,使其鳴叫;此外,把鳥類束縛在黑暗狹小的籠中也被控惡毒。在歐洲,捕捉野鳥是違法的,鬥雀人聲稱野生蒼頭燕鳴叫更響亮,支持捕捉野生蒼頭燕。儘管蒼頭燕雀種群數量無危,但比利時法院在2002年援引了歐盟在1979年通過的法案,禁止抓捕野生蒼頭燕雀[1]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