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非洲葡萄牙語諸國,又稱非洲葡語國家,是指6個把葡萄牙語作為官方語言的非洲國家:安哥拉、維德角、幾內亞比索、莫三比克、聖多美普林西比以及2011年加入的的赤道幾內亞[1]。這6個國家均為葡萄牙帝國的前殖民地。從1778年直到獨立,赤道幾內亞亦為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
1979年,5個原為葡萄牙殖民地的非洲國家組成「以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的非洲國家」組織(葡萄牙語:Países Africanos de Língua Oficial Portuguesa,縮寫為PALOP),取代葡萄牙殖民地民族主義組織會議[2]。該組織的成員國已經與葡萄牙[3]、歐洲聯盟[2]、及聯合國[4]簽署正式協議,其將共同努力促進文化、教育的發展和葡萄牙語的保存。 [1]
1996年,非洲葡語諸國與葡萄牙以及巴西共同組成了葡萄牙語國家共同體[5],東帝汶後於2002年加入,而赤度幾內亞則於2014 年加入。
赤道幾內亞於 2011 年 10 月將葡萄牙語納為其第三種官方語言使用。 [6]赤道幾內亞最初為葡萄牙殖民地,後於 1778 年被作為和平協議之一部分出售予西班牙(還涉及美洲南錐體的薩克拉門托殖民地),赤道幾內亞已採用葡萄牙語作為該國的第三種官方語言,以便被允許加入CPLP(葡語國家共同體) ,儘管chi與其他國家的歷史與文化共性有限。 [7]
赤道幾內亞一直以來都不被視作 PALOP 的一部分,亦非2014 年 6 月 FORPALOP的創始成員,葡萄牙語在全國範圍內亦很少使用。然而,它在 2014 年被接納加入 CPLP,隨後成為 FORPALOP 的第六個成員。(只因其官方語言包含葡語) [8]
此五非洲國家均為葡萄牙帝國前殖民地,葡萄牙帝國於 1974 年里斯本康乃馨革命軍事政變後不久便崩潰。葡萄牙殖民戰爭緊張局勢過度擴張並削弱了葡萄牙的獨裁政權,並導致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查的政權被推翻。 [9]年輕的軍官對一場遙遠並且繁重的戰爭感到失望,於是開始支持反對葡萄牙的獨立抵抗運動,並於最終促成了 在1974 年 4 月 25 日發生的的軍事政變。 [9]
在 1970 年代獲得獨立之後,葡萄牙殖民帝國的長期統治仍對非洲國家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葡萄牙帝國建設的遺產遍及後殖民話語,試圖解釋現代民族國家在葡語非洲的發展並闡明 其失敗。
葡萄牙語契約乃為非洲開發銀行之一項倡議,旨於加速葡語非洲國家的包容性、可持續和多元化私營部門增長。此契約活動的主要目標是部署技術援助工具和計劃,利用各方可用的風險緩解工具,並利用各方可用的融資工具。 [10] [11] [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