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洵(1917年—1988年)女,滿族,今吉林省吉林市烏拉街人。筆名杜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俄語專家、作家。[1][2]

生平

趙洵生於吉林一個富裕的滿族家庭。祖上是清朝世襲二品貢官。父親曾在日本留學,後在吉林一家錢號(銀行)工作。趙洵14歲參與抗日活動。1931年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在校期間,結識了高年級參加抗日的同學任震英,趙洵還參加了學生會工作,幫忙抄寫抗日油印刊物《玫瑰》。1933年,趙洵參加抗日大同盟。同時期,趙洵參加了學生會劇團,出演話劇《蘇州夜話》、《湖上的悲劇》、《南歸》等。蕭軍看過趙洵飾演的賣花女之後,感動到流淚。趙洵曾經訪問蕭紅,多次和蕭軍見面。[1]

因為演劇,趙洵結識了導演即未來的丈夫黃一然。黃一然原來在北平劇聯任職,赴蘇聯學習途經哈爾濱時,應邀任劇團導演。黃一然在說戲時向演員宣傳抗日,並介紹《共產黨宣言》等圖書的內容。趙洵回憶說:「聽了他的講解,好像一扇窗戶打開了。」1934年,趙洵參加中國共青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

此後,趙洵不再從事公開的群眾工作,轉任地下交通員,經常在馮仲雲等人住所以及抗聯各聯絡點之間傳遞消息。趙洵回憶說:「我參加革命第一件事是經濟上幫助黨。」因為家庭富裕,所以宿費全部由家裡供應,家裡每年還給趙洵200多元壓歲錢,趙洵每年還有860元獎學金。趙洵生活節省,把省下的錢全部交給中共黨組織作為活動經費。韓光受重傷住院時的費用中,便有趙洵的資助。當時趙洵住在鐵路職員彼廖茲金夫婦家,活動方便,順利為抗聯籌集到藥品及生活用品。[1]

1935年5月,因轉移文件洩密,中共黨組織包括哈爾濱工業大學地下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趙洵也要轉移。父親讓趙洵留學法國,被她拒絕,她決不離開抗日戰場。[1]

1936年,趙洵經北平上海,在上海塔斯社的《中國導報》任翻譯。日軍占領上海後,趙洵赴晉察冀邊區,任晉察冀華北聯合大學教師。1944年春,趙洵來到延安,任延安魯藝研究員。1945年3月11日,趙洵在延安再次見到了蕭軍,蕭軍1940年就來到了延安。[1][2]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趙洵和丈夫黃一然一起回到中國東北。趙洵最早到的是北安省,在北安省委、省政府擔任機要秘書。後來被調到哈爾濱的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參加籌備外國語學校復校工作。1946年11月,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附設外國語學校成立。1949年1月,更名為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1950年趙洵升任副校長。1953年1月,更名為哈爾濱外國語專科學校。1956年6月,更名為哈爾濱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兼代院長是王季愚,副院長是趙洵。這兩位女性校領導經歷了1956年發生的該校罷課事件。1958年8月,在哈爾濱外國語學院基礎上成立了黑龍江大學。此前,趙洵已離開該校。[1][2][3]

1962年,趙洵研究生畢業於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回國後,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所長。[2]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所長趙洵和丈夫黃一然被捲入「李立三特務集團案」。文革結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文革中受迫害很深的趙洵、林利等該案受害者都支持李立三的遺孀李莎爭取徹底為該案平反,並建議再次遞信給胡耀邦。1979年12月,此案最終徹底平反。[4]

趙洵後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蘇聯東歐研究所副所長。1988年,趙洵逝世。[2]

著作

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主要著作有:[2]

  • 詩集:《夏夜集》
  • 譯著:《蘇聯百科辭典》(主譯審)
  • 譯著:《致友人的二十封信》
  • 譯著:《同史達林的談話》
  • 譯著: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第二、三部,合譯)
  • 譯著:《故園》
  • 譯著:《貴族之家》
  • 譯著: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獲魯迅文學獎[2]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