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衛隊第9師
納粹黨武裝親衛隊下轄的師級單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納粹黨武裝親衛隊下轄的師級單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親衛隊第9師「霍亨斯陶芬」(德語:9. SS-Panzerdivision "Hohenstaufen")[a]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隸屬武裝黨衛軍的裝甲師,曾參與東線與西線多場重大戰役。該師於1942年12月組建,兵源多為青年,由親衛隊第1師等單位抽調士官與參謀人員組成核心骨幹組成。該師先後參與解圍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包圍戰 、諾曼第戰役、市場花園行動、突出部戰役及春季覺醒行動等戰事,最終在1945年5月8日於奧地利施泰爾向美軍投降。[1]
該師與姊妹部隊親衛隊第10師於1943年2月在法國組建,兵員主要來自國家勞役團。最初編制為裝甲擲彈兵師,1943年10月擴編為裝甲師,總兵力約1.9萬人。首任師長為親衛隊上級集團領袖威廉·比特里希。師名「霍亨斯陶芬」源自12至13世紀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霍亨斯陶芬王朝。[2]
1944年3月,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元帥調派該師與親衛隊第10師組成的親衛隊第2軍前往烏克蘭捷爾諾波爾地區,解救遭蘇軍包圍的第1裝甲軍團。在三日激戰中,該師摧毀蘇軍74輛戰車、84輛自走砲、21門反戰車砲與12門迫擊砲。[3]儘管遭遇泥濘道路季的惡劣地形,該師仍成功在布恰奇與胡貝將軍部隊會師,阻止德軍主力遭圍殲。[3]此階段作戰造成該師1011人傷亡。[4]1944年6月6日盟軍登陸諾曼第後,親衛隊第2師於6月12日西調協防卡昂。[1]
該師在開赴諾曼第途中遭盟軍戰鬥轟炸機襲擊,延至6月26日抵達戰場。約半數戰車因機械故障損毀,後獲第102黨衛軍重戰車營增援,增加79輛豹式戰車在內的127輛戰鬥車輛。[5]因英軍進攻卡昂,原定反擊計劃被迫中止。該師轉為防禦作戰,在卡昂戰役中傷亡1891人。[6]7月10日撤至預備隊時,兩個裝甲擲彈兵團已合併為「霍亨斯陶芬」聯合團。該師在古德伍德行動中成功抵禦英軍裝甲攻勢,於木星行動擊毀58輛邱吉爾戰車。[7]
8月加軍發動總計行動後,該師成功保持法萊斯包圍圈撤離通道暢通。至8月21日諾曼第戰役結束時,華瑟·哈澤爾親衛隊旗隊長接任師長,指揮部隊在法比邊境實施後衛戰。9月初撤至荷蘭阿納姆休整時,兵力已從6月的1.6萬人銳減至7000人。[1]
1944年9月17日盟軍發動市場花園行動,該師駐阿納姆的偵察營(配備40輛輪式與半履帶車輛)首當其衝。比特里希下令奪取約翰·弗羅斯特橋北端,遭遇英軍第1空降師「紅魔鬼」頑強抵抗。[5]由維克托·埃伯哈德·格雷布納(Viktor Eberhard Gräbner)指揮的偵察營試圖穿越橋梁南下奈梅亨遭伏擊,損失12輛車輛與70人。[8]此戰役造成英軍約7000人傷亡,過程被改編為電影《奪橋遺恨》航拍照片顯示橋周邊被毀車輛數量實為普遍認知的兩倍。[9][10]
休整後,該師於12月12日南下蒙紹擔任約瑟夫·迪特里希指揮的第6裝甲軍團預備隊。12月21日全師投入聖維特-菲安登戰線,但未能突破美軍第82空降師防線。[11]北翼攻勢受挫後轉戰巴斯托涅,在美軍防禦與盟軍空襲下損失慘重。1945年1月7日希特勒下令停止攻勢,部隊撤至隆尚重整。[1]
1945年2月該師整編後加入重建的第6裝甲軍團,參與巴拉頓湖地區的春季覺醒行動以解布達佩斯之圍。[12]3月6日攻勢因道路泥濘延誤,蘇軍反攻切斷德軍退路。該師在突圍戰中摧毀80輛T-34戰車與IS戰車,[13]5月1日殘部撤至施泰爾到阿姆施泰騰一帶,5月8日向美軍投降。[1]
親衛隊總部坐落於柏林-利希特菲爾德,以下為其作戰序列:[14]
醫務士官海因茨·哈根多夫(Heinz Hagendorf)因1945年1月15日在比利時使用標有紅十字的救護車向美軍開火,於達豪審判中被判六個月監禁。[15]
1946年,馬庫斯·林哈特(Markus Lienhart)中尉因1945年3月在奧地利施特拉斯岡殺害三名美軍飛行員受審。飛行員投降後,威廉·施韋策(Wilhelm Schweitzer)黨衛軍官命令警察處決未果,林哈特親自射殺兩人,其父弗朗茨·林哈特(Franz Lienhart)襲擊第三名飛行員時因空襲中斷,該飛行員後被移交黨衛軍處決。最終馬庫斯被判絞刑,1946年10月26日於薩爾茨堡伏法;弗朗茨判刑十年,後減刑為三年,於1957年去世。[16][17][1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