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布里斯托156型英俊戰士式戰鬥機(Bristol Type 156 Beaufighter,通常稱為Beau)是英國布里斯托飛機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的一款多用途飛機。它最初被設計為波弗特式魚雷轟炸機的重型戰鬥機變種型號。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是一種戰鬥效率高的夜間戰鬥機,在不列顛戰役期間於英國皇家空軍中服役,其巨大的機身使其在能夠配備重型武器和早期機載攔截雷達的同時不會對空戰性能產生較大影響。
英俊戰士式戰鬥機被用於許多用途,裝備火箭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獲得了綽號「Rockbeau」;作為魚雷轟炸機攻擊軸心國船隻時獲得了綽號「Torbeau」,並且還在這方面取代了波弗特式轟炸機。在不列顛戰役之後的軍事行動中,它主要作為反艦攻擊機/對地攻擊機被使用,英國皇家空軍海岸司令部一度使用過大量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澳大利亞皇家空軍(RAAF)也廣泛裝備英俊戰士式戰鬥機作為反艦飛機使用,俾斯麥海海戰期間就有大量英俊戰士式戰鬥機。
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在二戰期間在英國皇家空軍(59個中隊)、艦隊航空兵(15個中隊)、澳大利亞皇家空軍(7個中隊)和加拿大皇家空軍(4個中隊)、美國陸軍航空軍(4個飛行中隊)、紐西蘭皇家空軍(2個中隊)中服役。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變種型號由澳大利亞飛機生產部(DAP)製造,因此它有時被稱為DAP英俊戰士。
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概念起源於1938年。在慕尼黑危機期間,布里斯托飛機公司意識到英國皇家空軍(RAF)需要一款能夠攜帶重型武器的遠程戰鬥機。[1]布里斯托飛機公司對波弗特式轟炸機進行了評估,發現它的機翼、發動機艙、起落架和機尾具有很大的結構強度和剛度,因此該飛機可以進一步改進,以獲得類似於戰鬥機的更高速度和機動性。[1]由萊斯利·弗里斯(Leslie Frise)領導的布里斯托設計團隊作為一家私人企業開始設計一種裝有機炮的波弗特式轟炸機的戰鬥機衍生型號。未來的成品飛機必須與波弗特式轟炸機共享相同的夾具,以便生產線可以很容易地從一款飛機切換到另一款。[1]
作為一款魚雷轟炸機和偵察機,波弗特式轟炸機表現平平。為了實現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所需的戰鬥機般的性能,布里斯托建議他們為飛機配備一對新的力士發動機(功率約為1500馬力),以代替波弗特式轟炸機上的1000馬力金牛座發動機。力士發動機是一個體積更大、馬力更強的發動機,需要更大的螺旋槳。為了獲得足夠寬的離地間隙,發動機被安裝在機翼的中央。[1]1938年10月,該項目被命名為156型。1939年3月,156型被命名為「英俊戰士」。[2]
在早期開發過程中,布里斯托為未來的成品飛機制定了多種配置,其中包括各種衍生型號,如擬議的三座轟炸機(其配備了帶機炮的自衛炮塔)、157型和布里斯托所說的機身更薄的「運動型」158型。[2]布里斯托隨後向空軍部提出了研發波弗特式戰鬥機的設想。提出這一建議的時機恰好與旋風式戰鬥機生產延期相吻合。[3]雖然有人認為這款飛機作為戰鬥機而言太大了,但該提議得到了空軍參謀部的支持。[1]
空軍部根據布里斯托關於「臨時」飛機的建議,在旋風式戰鬥機正式進入部隊服役之前,制定了規範草案F.11/37。1938年11月16日,布里斯托獲得正式授權,開始進行該項目的設計,並生產了四架原型機。[1]在空軍部提出的設計要求中,飛機必須能夠使用格里芬發動機作為力士發動機的替代品,並且兩種發動機可以互換。[4]
布里斯托開始從生產線中選出部分波弗特式轟炸機來設計原型機,這有助於加快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研發進展。布里斯托在1939年2月由英國軍方下的訂單的基礎上,承諾在1940年初進行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量產。設計師預計最大限度地重複使用波弗特式轟炸機組件會加快這一過程,但生產機身需要的工作量比預期的要多,必須重新設計。[5]也許是預料到了這一點,空軍部要求布里斯托重新研究「超薄機身」配置的前景。[4]由於「波弗特機炮戰鬥機」是對現有設計的轉換,因此開發和生產會比全新設計進行得更快。在六個月內,第一架基於規範草案F.11/37設計的原型機R2052完成。[2]在從波弗特式轟炸機過渡到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原型機的過程中,布里斯托總共繪製了2100張設計圖。在原型機首飛前兩周,空軍部根據規範草案F.11/37簽發了300架飛機的初始生產合同。[2]
1939年7月17日,第一架沒有配備武器的原型機R2052進行了首次飛行。[2]研發進展快的部分原因是使用了波弗特式轟炸機上的許多設計以及相同的組件。R2052最初由布里斯託管理,主要用於測試,當時它位於菲爾頓機場。[2]R2052的早期改進包括加強升降舵控制電路、增加尾翼面積和加長起落架的油壓支柱,以更好地適應重量增加和進行硬著陸。[6]
在正式交付前的飛行測試中,第一架原型機R2052由一對雙速增壓力士I-IS發動機提供動力,在16800英尺(5120米)的飛行高度時時速達到了335英里/小時(539公里/小時)。[7]第二架原型機R2053配備了力士I-M發動機(類似於力士II),並裝備了前射武器,在15000英尺的高空時速達到了309英里/小時。據航空作家菲利普·莫耶斯(Philip Moyes)所說,第二架樣機的性能令人失望。人們認識到,其他飛機(如史特靈轟炸機)使用力士發動機會使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量產出現潛在風險。[6]
布里斯托發動機部門的首席設計師羅伊·費登是為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改進力士VI發動機的積極倡導者,但力士發動機很快就被競爭對手獅鷲發動機所取代,因為前者需要進一步改進。[7]由於獅鷲發動機主要供應螢火蟲式攻擊機的生產線,空軍部轉而選擇了勞斯萊斯梅林引擎為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提供動力,直到阿克靈頓的一家新的影子工廠提高了力士發動機的產量。使用梅林發動機的型號後來被稱為英俊戰士Mk.IIF;設想中的細長機身飛機分別配備力士IV和獅鷲發動機(即英俊戰士Mk.III和英俊戰士Mk.IV),但都沒有進行生產。[7]
1940年2月,英國軍方訂購了三架使用梅林發動機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梅林發動機裝置和發動機艙由勞斯萊斯設計為一個完整的飛機吊艙;英俊戰士式戰鬥機配備梅林發動機的設計後來被吸收進了更大的蘭開斯特轟炸機的設計中。[8]使用梅林發動機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如果成功試飛預計將促成1941年開始生產該型飛機。[8]1940年6月,第一架使用梅林發動機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進行了首次飛行。1940年末,布里斯託交付了兩架配備梅林發動機的原型機(第三架在一次轟炸中被摧毀)。[9]飛行測試中發現,梅林發動機使飛機存在動力不足的問題,而且有明顯的向左舷擺動的趨勢,這使得起飛和降落變得困難,並導致事故高發——在337架使用梅林發動機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中,有102架因事故而損毀。[8][10]
1940年4月2日,R2052交付給英國皇家空軍;兩周後R2053也交付給了英國皇家空軍。[7]1940年7月27日,首批五架量產型英俊戰士式戰鬥機交付給了英國皇家空軍,1940年8月3日又交付了另外五架。量產型進行了空氣動力學改進,減少了發動機艙和尾輪的空氣動力學阻力,機油冷卻器也被重新安置在機翼的前緣。[7]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武器配置也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最初的60發容量的彈鼓在換彈時很不方便,因此布里斯托研究了替代彈鼓的換彈系統。[11]
布里斯托提出的反衝操作彈藥供給系統被官員否絕,因此布里斯托在第四架原型機R2055上設計和測試了一種新系統。最初的否絕後來被推翻,因為引入了一種新的電動泵,這種泵由自由法國軍官帶到沙泰勒羅兵器工廠進行設計,其與布里斯托最初的提議非常相似。[12]最初的50架量產型飛機被批准僅配備機炮。大多數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機炮設計和武器配置都進行了修改。新增的6挺.303白朗寧機槍使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成為世界上裝備最重的戰鬥機,理論上每分鐘傾瀉的火力可達780磅(350公斤);由於存在槍枝過熱問題和彈藥容量有限,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實際射速要低得多。[12]
在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服役期間,英國皇家空軍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武器測試和修改。到1941年年中,20架英俊戰士式戰鬥機被保留用於測試目的,包括發動機開發和機動性改進以及其他目的。[13]1941年5月,英俊戰士Mk.IIsR2274和R2306被改裝為英俊戰士Mk.III標準,其卸下了六挺機翼上的機槍和兩門機身內側的機炮,在飛行員身後安裝了一個由博爾頓-保羅生產的炮塔,以克服射擊時的後坐力和機頭下降的影響,但這個炮塔會阻擋飛行員的緊急出口。[14]第四架原型機R2055的前射武器被兩門40毫米機炮所取代,用於攻擊地面目標,其中兩門機炮是安裝在右舷機身上的維克斯40mmS級機炮和安裝在左舷機身上的勞斯萊斯40mm機炮;這些試驗使得維克斯機炮被安裝在颶風戰鬥機Mk IID上。[13]
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許多訂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下達的,其中包括在首批量產機型進入英國皇家空軍中服役後不久就訂購的918架飛機。[7]20世紀40年代中期,飛機生產部長比弗布魯克男爵對布里斯托和菲爾頓的工廠進行正式訪問時談到了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對戰爭的重要性,並敦促其儘快服役。[7]雖然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尺寸曾引起對其是否能勝任戰鬥機職能的懷疑,但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成為了作戰效率最高的飛機之一,其能夠攜帶用於夜間作戰的早期機載攔截雷達而不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作為夜間戰鬥機而言非常優秀。[7]
為了實現最大的生產效率,布里斯托儘可能使用主要部件的分包,並通過英國航空工業部建立了兩個大型影子工廠,對英俊戰士式戰鬥機進行最終組裝工作。第一個影子工廠由菲爾利航空公司管理,位於大曼徹斯特地區的斯托克波特,第二個影子工廠由布里斯託管理,位於薩默塞特郡的濱海韋斯頓。[7]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產量在開始量產後迅速上升。[7]
1940年至1941年間,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產量穩步上升。[10]1940年12月7日,第100架菲爾頓製造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進入軍隊服役;1941年5月10日,第200架菲爾頓製造的飛機進入軍隊服役。1941年3月7日,菲爾頓製造的第一架英俊戰士Mk.I進行了首次試飛;1941年2月20日,韋斯頓製造的第一架英俊戰士式戰鬥機也進行了首次試飛。[10]一些因素導致了力士發動機的短缺,危及了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生產線。[7]英俊戰士Mk.II使用了梅林發動機。[10]1941年3月22日,英俊戰士Mk.II的第一架原型機R2270進行了首次飛行,並於1941年4月下旬開始交付軍隊。[10]
到1941年年中,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以滿足英國皇家空軍戰鬥機司令部和英國皇家空軍海岸司令部的需求。[14]早期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能夠執行任意一種任務,但後來,職能和機載設備出現了分化,導致不同型號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開始生產。後綴F表示戰鬥機司令部,後綴C表示海岸司令部。[14]一般來說,執行某一項任務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會選擇執行另一項任務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所沒有選擇的改裝,這種情況發生在空氣制動器上,該制動器因其在投放魚雷時很實用而成為海岸司令部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標配。[15]
澳大利亞生產過早期型波弗特式轟炸機,並且澳大利亞皇家空軍(RAAF)使用的在英國製造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在實戰中取得了很大的戰果,這促使澳大利亞政府於1943年1月決定從1944年起在位於維多利亞州墨爾本漁人灣的政府飛機工廠組織下生產英俊戰士式戰鬥機。[16]DAP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是一種被稱為「Mk.21」的攻擊機/魚雷轟炸機。設計變更包括使用力士VII/XVIII發動機以及機載武器的變化。到1945年9月,當英國停產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時,布里斯托和菲爾頓生產了5564架英俊戰士式戰鬥機。1946年澳大利亞停產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時,共計已經生產了364架英俊戰士Mk.21。[17][18]
英俊戰士式戰鬥機衍生自波弗特式轟炸機,是一款雙引擎雙座遠程戰鬥機。[19]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採用了全金屬硬殼結構,由三部分組成,大量使用了「Z截面」框架和「L截面」縱梁。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機翼採用了中翼懸臂全金屬單翼布局,同樣由三部分組成。[19]機翼由兩片翼梁組成,並配有應力蒙皮,還有覆蓋有織物的金屬框架副翼和位於機身和副翼之間的液壓驅動襟翼。[19]液壓系統還用於起落架收回單元,而制動器則由氣動驅動。[19]
波弗特式轟炸機的金牛座發動機被認為對戰鬥機來說馬力不夠,因此被馬力更強的配備雙速增壓器的力士星型發動機所取代。這些發動機驅動三葉恆速螺旋槳,後者使用了木質螺旋槳葉。[19]在最終的設計中,發動機安裝在從機翼前部延伸出來的更長、更靈活的支柱上。這一變化使重心向前移動,這對飛機來說是一個不太好的特徵,因此布里斯托通過縮短機頭將重心移至理想位置,這是有可能實現的,因為機頭內的空間以前被炸彈瞄準具占據,而這在戰鬥機中不是必要的。機身的大部分位於機翼後面,發動機罩和螺旋槳相比之下更靠前,這使得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擁有短粗外形。[1]
總的來說,除了發動機外,波弗特式轟炸機和早期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之間的差異很小。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機翼、控制面、可伸縮起落架和機身後部與波弗特式轟炸機相同,而機翼中心部分二者也是相似的。炸彈瞄準具被移除,只留下飛行員在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駕駛艙內。雷達操作員坐在後面的一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艙室里,波弗特式轟炸機的自衛炮塔就在那裡。兩名機組人員在飛機上都有自己的艙門。前艙門在飛行員座位後面。座椅靠背周圍沒有可供攀爬的空間,但靠背內陷使得飛行員可以爬到座位上。在緊急情況下,飛行員可以操作一個遠程打開艙門的操縱杆,抓住兩根位於其頭頂的鋼管,從座位上站起來,然後從前艙門撤離飛機。領航員可以更容易地撤離飛機,因為後艙門在他的前方,而且沒有障礙物。[20][21]
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武器位於機身下部和機翼的不同位置。波弗特式轟炸機的炸彈艙被移除了,但可以在機身外部掛載少量炸彈。機身下部共安裝了四門20毫米西斯帕諾Mk.I機炮。這些機炮的彈藥由60個彈鼓供給,需要雷達操作員手動更換彈鼓——這是一項困難的任務,尤其是在夜間攻擊敵方轟炸機時。[11]它們很快被使用彈鏈供彈系統的西斯帕諾Mk.II機炮所取代。[12]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機翼上還裝有六挺.303英寸(7.7毫米)白朗寧機槍(四挺機槍在右側機翼,兩挺機槍在左側機翼,因為安裝著陸燈會導致重量不平衡)。[22]這是當時最重的戰鬥機武器之一。[23]<[註 1]當英俊戰士式戰鬥機作為魚雷轟炸機使用時,它們會利用前射火力(機槍通常會被拆除)壓制高射炮火併擊中敵方船隻,特別是護衛艦和小型船隻。[24]
英俊戰士式戰鬥機通常作為夜間戰鬥機使用,例如在不列顛戰役期間。巧合的是,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大規模生產開始的時間點幾乎與英國第一批機載攔截雷達裝置問世的時間完全一致,後者使得英俊戰士式戰鬥機作為夜間戰鬥機而言非常優秀,英俊戰士式戰鬥機也是世界上首款搭載機載雷達的戰鬥機。[25]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四門20毫米機炮安裝在機身下部,空的機頭空間可以容納雷達天線。早期的機載攔截設備太笨重,無法安裝在單引擎戰鬥機上,但它可以安裝在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寬敞的機身中。在晚上,機載雷達可以讓飛機探測到敵機。重型戰鬥機的速度足夠快,可以追上德國轟炸機,並且能使用其重型前射武器擊落德國轟炸機。[1]早期的雷達在有效範圍上受到限制,這影響了飛機的實用性,改進後的雷達於1941年1月問世,使英俊戰士式戰鬥機迅速成為二戰期間戰鬥效率最高的夜間戰鬥機之一。[10]
按照戰鬥機的標準,英俊戰士Mk.I相當重且速度較慢,其總重量為16000磅(7000公斤),在16800英尺(5000米)處的最高速度為335英里/小時(540公里/小時)。由於旋風式戰鬥機因為佩里格林發動機的問題而停產,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是當時英國唯一可用的重型戰鬥機。[26]1940年8月12日,第一架量產型英俊戰士式戰鬥機交付給英國皇家空軍坦格梅爾戰鬥機攔截部隊進行測試。1940年9月2日,第25中隊、第29中隊、第219中隊和第604中隊都接收了首批量產型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每個中隊當天都接收了一架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用於替代布倫亨式轟炸機Mk IF。[12][26]換裝新飛機和重新訓練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完成。1940年9月17/18日晚,第29中隊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進行了第一次夜間作戰巡邏,並進行了一次平安無事的出擊,第二天則進行了首次日間作戰出擊。[27]1940年10月25日,一架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擊落了一架Do 17轟炸機,這是第一例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擊落敵機的作戰記錄。[10]
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第一批量產型交付時沒有安裝夜間作戰所需的雷達;1940年末,英國皇家空軍的第32維修部隊為其安裝了雷達。[10]1940年11月19/20日晚,配備雷達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首次擊落了Ju 88轟炸機。[10]1941年初,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換裝了更先進的雷達,這很快使英俊戰士式戰鬥機能有效反制納粹德國空軍對倫敦的夜襲。到1941年3月,英軍聲稱22架被擊落的德國飛機中有一半是由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擊落的。1941年5月19日至20日晚,在德國對倫敦的一次突襲中,24架德國飛機被英國戰鬥機擊落,另有兩架德國飛機被地面防空火力擊落。[10]
1941年4月下旬,第一批兩架英俊戰士Mk.IIR2277和R2278交付給第600和604中隊,前者將在下個月率先接收該型號戰鬥機。[28]英俊戰士Mk.II也被供應給英國皇家海軍的艦隊航空兵。[14]1942年3月,一架英俊戰士Mk.VIF夜間戰鬥機被提供給第600中隊,其配備了AI Mark VIII雷達。英俊戰士式戰鬥機作為夜間戰鬥機非常優秀,同時也用於其它用途。[1]1942年中後期,隨著速度更快的蚊式轟炸機成為主要的夜間戰鬥機,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在其它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如反艦和對地攻擊。
1942年6月12日,一架英俊戰士式戰鬥機進行了一次突襲,莫耶斯說這可能是「戰爭中最無禮的一次」。[16]T4800號飛機是第236中隊的英俊戰士Mk.1C,在白天以極低的高度從索尼島飛往被德國占領的巴黎,在凱旋門投下三色旗,並掃射了位於協和廣場的蓋世太保總部。[16]
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很快開始在英國以外的國家服役,機身堅固和可靠性高迅速使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受到了機組人員的歡迎。然而,它很重,操縱英俊戰士式戰鬥機著陸對缺乏經驗的飛行員來說是個挑戰。[28]由於戰時物資短缺,一些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在沒有為螺旋槳配備羽化設備的情況下投入使用。[29]
在地中海,美國陸軍航空隊(USAAF)第414、415、416和417夜間戰鬥機中隊於1943年夏天接收了100架英俊戰士式戰鬥機,並於1943年7月取得了首次出擊勝利。在1943年的整個夏天,這些中隊都在白天執行護航和對地攻擊任務,同時也作為夜間戰鬥機出擊。儘管P-61戰鬥機於1944年12月開始供應給這些部隊,但美國空軍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仍繼續在義大利和法國進行夜間作戰。到1943年秋天,蚊式轟炸機已經有了足夠的數量來取代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成為英國皇家空軍的主力夜間戰鬥機。到二戰結束時,大約有70名在英國皇家空軍服役的飛行員在駕駛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時成為王牌飛行員。至少有一架被繳獲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是由納粹德國空軍駕駛的——有一張英俊戰士式戰鬥機飛行的照片,上面有納粹德國空軍的標記。[30]
英國軍方意識到,英國皇家空軍海岸司令部需要一款航程遠的重型戰鬥機(如英俊戰士式戰鬥機)。1941年初,布里斯托繼續開發英俊戰士Mk.IC遠程戰鬥機。以標準的Mk.I型號為基礎,海岸司令部準備接收的首批97架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生產很匆忙,這使得這批飛機無法在生產線上安裝額外的機翼油箱,因此威靈頓轟炸機的50加侖油箱被臨時安裝在兩個機炮艙之間的地板上。[14]1941年4月/5月,這種新型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戰鬥機在馬爾他252中隊的一個支隊中服役。事實證明,該中隊的首次部署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行動非常成功,使得該型號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在戰爭期間一直留在該戰區。[14]1941年6月,駐紮在馬爾他的裝備了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272中隊聲稱擊落了49架敵機,另有42架敵機受損。[16]據稱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在地中海攻擊軸心國的船隻、飛機和地面目標時非常有效;海岸司令部一度是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主要用戶,其取代了過時的波弗特式轟炸機和布倫亨式轟炸機。為了滿足海岸司令部的需求,菲爾頓和韋斯頓的生產線有時只生產海岸司令部所需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14]
1941年,為了加強對德國的進攻性空中行動,並阻止納粹德國空軍部署到東線,海岸司令部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開始在法國和比利時開展進攻行動,主要目標是歐洲海域的敵方船隻。[31]1941年12月,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參加了箭術行動,在英國突擊隊登陸被占領的挪威沃格島時提供了對地壓制火力。1942年,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定期對比斯開灣進行遠程巡邏,攔截Ju 88轟炸機和Fw 200偵察機等對抗盟軍反潛巡邏隊的德國飛機。[31]英俊戰士式戰鬥機還在西部沙漠戰役中協助了英國第8集團軍,主要協助方式是使用前射武器對地面目標進行掃射。[16]
1942年年中,海岸司令部開始接收改進後的英俊戰士Mk.VIC。到1942年底,英俊戰士Mk.VIC在機身外為英國18英寸(450毫米)魚雷或美國22.5英寸(572毫米)魚雷配備了魚雷掛架;機組成員們對攜帶魚雷感到不滿,因為在魚雷被投下之前他們無法使用逃生艙門。1943年4月,第254中隊首次使用英俊戰士式戰鬥機進行了一次成功的魚雷攻擊,在挪威附近擊沉了兩艘商船。
力士Mk.XVII發動機在500英尺(150米)處的馬力達到了1735馬力(1294千瓦),其安裝在Mk.VIC機身上,用於生產英俊戰士TF Mk.X魚雷戰鬥機,該型號英俊戰士式戰鬥機通常被稱為「Torbeau」。英俊戰士Mk.X後來成為了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主要量產型號。Torbeau的攻擊機型號被稱為英俊戰士Mk.XIC。英俊戰士TF X可以使用魚雷或RP-3(60磅)火箭彈對船隻進行精確攻擊。英俊戰士Mk.X的早期型號攜帶厘米波長的ASV(空對地艦艇)雷達,並在機頭和外翼上安裝有「人字形」天線(其在1943年底被安裝在「頂針鼻」天線罩中的AI Mk.VII厘米波雷達所取代),從而能夠進行全天候作戰和夜間出擊。
位於林肯郡海岸的北科茨海岸司令部打擊聯隊開發了一種戰術,該戰術使用了大規模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編隊,運用機炮和火箭壓制高射炮,而英俊戰士TF Mk.X則用魚雷進行低空攻擊。這些戰術於1943年年中付諸實踐,在十個月內,29762噸(84226立方米)的船隻被擊沉。當船隻在夜間離開港口時,該戰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北科茨打擊聯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反航運部隊,擁有超過15萬噸(424500立方米)的船隻(共117艘),其中大部分是小型漁船。共計有120架英俊戰士式戰鬥機被擊落,另有241名機組人員死亡或失蹤。
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於1942年年中交付給位於亞洲和太平洋的中隊。一位英國記者表示,日本士兵稱其為「耳語式死亡(whispering death)」,因為其發動機噪音很小,儘管這並沒有得到日本消息來源的支持。[1][32]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力士發動機使用了套筒調節閥,這種調節閥缺少提升閥發動機常見的氣門裝置。這在發動機前部噪音水平降低時最為明顯。
在東南亞戰區,英俊戰士Mk.VIF在印度作為夜間戰鬥機作戰,並在緬甸和泰國襲擊日本交通線。英俊戰士Mk.X在緬甸執行遠程日間進攻任務。儘管天氣條件惡劣,且維修和維護設施簡陋,但高速的進攻非常有效。[3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澳大利亞皇家空軍(RAAF)是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忠實用戶。1942年4月20日,澳大利亞皇家空軍接收了從英國進口的第一架英俊戰士IC(澳大利亞對各型號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統稱,包括英俊戰士Mk.VIC、英俊戰士Mk.X和英俊戰士Mk.XIC),最後一架飛機於1945年8月20日交付。[16]澳大利亞皇家空軍接收的第一批英俊戰士式戰鬥機被交付給新幾內亞的第30中隊和澳大利亞西北部的第31中隊。[16]
在DAP英俊戰士式戰鬥機交付給西南太平洋戰區的澳大利亞皇家空軍部隊之前,英俊戰士Mk.IC通常用於反艦任務。其中最著名的是俾斯麥海戰役,在此戰役期間,英俊戰士式戰鬥機與美國空軍的A-20浩劫攻擊機和B-25米切爾型轟炸機一同執行作戰任務。[19]在戰役的早些時候,位於米爾恩灣的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第100中隊的八架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用魚雷襲擊了日本船隊,但沒有成功,也沒有擊中任何目標。第30中隊的13架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在桅杆高度飛行,為一波又一波的轟炸機提供猛烈的壓制火力。日本護航艦隊以為他們受到了波弗特式轟炸機的魚雷襲擊,因此犯了戰術錯誤,將他們的船隻轉向英俊戰士式戰鬥機,這使得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在用四門20毫米機炮和六挺安裝在機翼上的.303英寸(7.7毫米)機槍掃射日本船隻時對其高射炮和艦橋造成了嚴重破壞並大量殺傷了其船員。[34]日本艦隻暴露在美國中型轟炸機的彈跳轟炸之下。八艘日本運輸船和四艘驅逐艦被擊沉,盟軍則損失了五架飛機,其中包括一架英俊戰士式戰鬥機。[19][24]
戰地記者兼電影製作人達米安·帕爾記錄了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在俾斯麥海戰役中發揮的作用。這場交戰使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成為二戰期間澳大利亞服役中較為知名的飛機之一。[19][24]1943年11月2日,另一件涉及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事發生了,當時一架編號為A19-54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贏得了與A-20浩劫攻擊機進行的兩場非官方比賽中的第二場。[19]
從1944年底開始,英國皇家空軍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部隊參與了希臘內戰,最終於1946年撤回英國。
從1948年8月開始,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在馬來亞緊急狀態期間被部署到馬來亞,對共產黨軍隊進行空襲。最初,這項任務是由第84中隊的一個分隊完成的,但後來被第45中隊的所有分隊所取代。1949年12月,第45中隊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被強盜式戰鬥機所取代。[35]
英俊戰士式戰鬥機也在葡萄牙、土耳其和多米尼加共和國的空軍中服役。1948年,一些前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被秘密出售後,以色列空軍曾短暫使用過英俊戰士式戰鬥機。
戰後,許多英俊戰士Mk.10被改裝為TT.10,並在英國皇家空軍的幾個支援部隊中服役到1960年。在英國皇家空軍中服役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的最後一次出擊任務是由一架編號為TT.10 RD761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於1960年5月12日從英國皇家空軍實里達機場起飛後完成的。[36]
英俊戰士Mk.IcA19-43[45]從2006年10月開始在俄亥俄州代頓的美國空軍國家博物館公開展出。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第31中隊在太平洋西南部作戰,其原編號A19-43被改成T5049 Night Mare,它是一架屬於美國空軍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由第415夜間戰鬥機中隊指揮官哈羅德·奧格斯布勒(Harold Augspurger)上尉駕駛,他於1944年9月擊落了一架載有德國參謀的He 111轟炸機。1971年,這架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在澳大利亞尼爾的一個垃圾場中被發現,於1947年被遺棄在此,並在1988年被美國空軍博物館收購。[46]
有許多沉入海底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2005年,馬爾他領海發現了一架英俊戰士式戰鬥機(可能是英國皇家空軍第272中隊唐納德·弗雷澤(Donald Frazie)中士和導航員桑德里(Sandery)中士駕駛的Mk.IC)的殘骸。這架飛機在起飛後不久發動機出現故障,於1943年3月墜毀,沉沒在38米(125英尺)深的海底。[48]
另一架沉沒於地中海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位於希臘帕羅斯島附近34米(112英尺)深的海底。[49]這架飛機可能是603中隊的英俊戰士TF.XLX998,它在1943年11月的一次反艦任務中擊落了一架德國Ar 196水上偵察機後被德軍擊落。澳大利亞機組人員活了下來,被一艘英國潛艇救起。
一架編號為A19-130的英俊戰士Mk.VIC位於西太平洋弗格森島附近204英尺(62米)深的海底。它在起飛後不久由於發動機故障於1943年8月墜毀。飛機在幾秒鐘內沉沒,但機組人員都逃脫了,游到了岸邊。該飛機於2000年被發現。[50]
一架英俊戰士式戰鬥機位於挪威哈達斯捷單(Høydalsfjorden)地區約30米深的海底。這架飛機於1945年2月7日被擊落,當時德國船隻遭到盟軍襲擊,這導致盟軍飛機與德軍發生了大規模戰鬥。這架沉沒於海底的英俊戰士式戰鬥機現已成為休閒潛水員的潛水地點。[51]
2020年5月,在格里姆斯比附近的克利索普斯海灘上,據信屬於254中隊的英俊戰士TF.XJM333的飛機殘骸被發現。1944年4月21日,這架飛機在從北科茨起飛後不久兩個引擎都出現了故障,並因此被遺棄。機組人員倖免於難。[52]
參考資料:簡的二戰戰鬥機(Jane's Fighting Aircraft of World War II),[53]布里斯托英俊戰士I & II(The Bristol Beaufighter I & II)。[54]
基本信息
性能
武器
相關開發
類似型號
相關列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