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音樂(英語:Chiptune),也被稱為8bit音樂,是一種電子音樂形式,形成於1980年代。它利用老式電腦,電動遊戲機和街機等的音樂晶片,或者使用仿真器製作[1]。 晶片音樂一般包括基本波形,如方波,鋸齒波或三角波和基本的打擊樂器。
誕生
早期的遊戲音樂不像現在可以使用商業授權的CD音質的錄音,因為當時的遊戲機沒有條件回放高解析度的PCM錄音。所以遊戲音樂就需要即時合成,必須將基本的聲音合成引擎植入硬體當中[2]。晶片音樂由此產生。
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時,遊戲機的音效、音樂都依靠合成器晶片來製作,不一樣的晶片會產生不一樣的聲音。當時科技的局限性影響了音樂,比如鼓聲比較難獲得,只能通過短時間訊號、脈衝或是爆炸噪聲來類比。此外還有複音數的限制使音樂人只能用有限的幾個複音作曲[2]。
使用的音樂晶片有:
- 在FC遊戲機上的Ricoh 2A03
- 在Amstrad CPC、Sinclair ZX Spectrum和MSX上的AY-3-8910或AY-3-8912
- 在雅達利ST電腦上的山葉 YM2149
- 在雅達利Falcon上的山葉 Y3439-F
- 在世嘉Master System和世嘉Game_Gear上的SN76489
- 在NEC的PC-88、PC-98上的山葉 YM2608、山葉 YM2203
- 在世嘉五代上的山葉 YM2612
- 在IBM PC相容機上的山葉 YM3812
等等。
SID指聲音介面裝置。SID晶片擁有3個獨立的振盪器,每個都可以產生鋸齒波、三角波、脈波和噪音四種波形,還擁有3個複音數。獨立的鈴音調製,1個多模式的濾波器和3個獨立的幅度包絡,後來還能讓晶片來載入回放數字採樣,使晶片音樂變得豐富起來[2]。
20世紀80年代初,破解遊戲者通常會在程式碼中加入自己的過渡動畫與音樂,以顯擺自己的破解能力。後來遊戲編程者們也開始製作一些在遊戲機上播放的小樣,來顯示自己的音樂創作能力[2]。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遊戲機的發展,一些簡單的音樂軟體得以在遊戲機上執行。比如Tracker,可以讓製作者通過輸入數值資訊,在步進時間段內輸入音符。但它的控制介面並不友好,所以它的市場份額一直有限。後來又出現了DAW、軟合成器和音訊編輯器[2]。
現在由於大部分可用於製作晶片音樂的老式遊戲機已停產,所以出現了一種快捷簡便地製作晶片音樂的新方法,即使用軟體類比。輸出格式通常為SID,SAP,YM,VGM,SNDH,MOD,XM。
現狀
由於科技的進步,現在遊戲音樂已經很少使用音樂晶片製作。但是由於一些玩家對懷舊風格的需求,一些懷舊風格的遊戲會使用晶片音樂作BGM,如Commodore 64風格的獨立遊戲VVVVVV。
著名音樂作品
著名音樂人
- 孫大威(sulumi)[5]
- 理化兄弟
- Ben Daglish
- Tim Follin
- Matt Furniss
- Matt Simmonds
- Martin Galway
- Richard Joseph
- Gary Gilbertson
- Rob Hubbard
- David Whittaker
- Mattew Applegate
- Jean Sebastien Gerard
- Jochen Hippel
- Chris Hülsbeck
- 發電站樂隊(Kraftwerk)[4]
- Jeroen Tel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