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脂肪酸(長鏈羧酸)的鹽,用於洗滌和清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肥皂,又名香皂、雪文、茶箍[1][2]、餅藥(潮汕話)、番梘(廣東話)、胰子(中國古代的舊稱)[3][4],是用作個人清潔用品的表面活性劑,通常以固體塊狀的形式存在。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5月27日) |
古代不管是東西方,最早的洗滌成份不外乎都是碳酸鈉和碳酸鉀。前者為天然湖礦產品,後者就是草木灰的主要洗滌成分。
至目前為此的考古發現,類似肥皂的物品可以追溯至西元前29世紀的古巴比倫[5]。而西元前23世紀時,在巴比倫的泥板上已有記載由水,鹼和肉桂油組成的肥皂配方。艾德溫·史密斯紙草文稿表明古埃及人在西元前15世紀,結合動物、植物油和鹼性鹽打造皂類物質定期洗澡。
雖然肥皂很早就發明,但塊狀肥皂卻是奢侈品,直到十九世紀才廣泛由一般大眾所使用[6]。
西元前3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人(兩河文化)發現,植物燃燒後的灰燼和油混合後,可以清除污垢。
在二世紀,一個名叫蓋蘭那的西方人,他在義大利和法國開設了肥皂工廠,因為當時的技術並沒有很發達,所以當時的肥皂清洗物品的效果並不是很好。查理曼來到羅馬了解到肥皂的好處,回到法蘭克做推廣;在此之前,西方僅限於西西里地區在使用肥皂。[7]
在還沒有發明肥皂以前,中國北方用豬的胰臟、板油以及鹼,搗一搗,曬乾幾天後用於清洗,稱作「胰子」。[8]也有人們用清水來浸草木灰,過濾後,用這類物質清洗衣物。亦使用含有皂苷的植物提取物,如皂角等。此外古代也用水和木屑來擦洗皮膚,然後再抹油滋潤受摩擦的皮膚,用於洗澡。
在12世紀的伊斯蘭教文件描述了製造肥皂的過程。文件中提及了關鍵的原料,鹼。在13世紀,伊斯蘭教世界的肥皂生產幾乎進入了工業化時期。其原料是由納布盧斯,菲斯,大馬士革,阿勒頗等地提供的。[9][10]
1791年,法國化學家呂布蘭是發明由食鹽製作碳酸鈉肥皂的第一人。
1808年,法國化學家歇夫爾為用牛油鹼化原理製作肥皂的第一人。
主要成分都是硬脂酸鈉,其分子式是C17H35COONa。如果在裡面加進精油、香料和染料,就做成既有顏色,又有香味的香皂了;如果往裡面加點藥物(如硼酸或石炭酸),即成藥皂。肥皂加入香料雖然可增添香氣,但部分人士或會因為香料或其他成分引起皮膚敏感,所以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使用。
肥皂泡沫愈多,去汙效果愈好,這是因為肥皂分子(硬脂酸根)就在泡沫裡。肥皂分子結構可以分成二個部分。一端是帶電荷呈極性的COO-(親水部位,即親水端),另一端為非極性的碳鏈(親油部位,即疏水端)。肥皂能破壞水的表面張力,當肥皂分子進入水中時,具有極性的親水部位,會破壞水分子間的吸引力而使水的表面張力降低,使水分子平均地分配在待清洗的衣物或皮膚表面。肥皂的親油部位,深入油汙,而親水部位溶於水中,此結合物經攪動後形成較小的油滴,其表面布滿肥皂的親油部位,而不會重新聚在一起成大油污。此過程(又稱乳化)重複多次,則所有油污均會變成非常微小的油滴溶於水中,可被輕易地沖洗乾淨。
起霧:使用乾肥皂或濃稠肥皂水塗抹在鏡面上,等肥皂乾掉,即能防霧。其除霧原理在於表面活性劑效應。[11]水分子遇到較冷鏡面後會在鏡面上液化和聚集形成小水滴,即「霧」,而肥皂中疏水頭被鏡面吸引,其親水頭與水分子結合,從而避免了水分子聚合成水滴,取而代之的是形成一層水膜。[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