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聽覺系統(英文:Auditory system)是聽覺的感覺系統,包括作為聽覺感官的耳朵(外耳、中耳、內耳)、相關神經通路(如聽神經)以及位於腦部的聽覺中樞,其中聽覺中樞的核心是位於大腦顳葉的聽覺皮層[1][2][3]。聽覺系統的解剖學結構被稱為聽覺通路(英文:auditory pathway),簡稱聽路[2]。
聽覺外周(Peripheral Auditory System)是指包括耳(聽覺感官)、聽神經(感覺神經)等一些周圍神經系統中的有關聽覺構造。[2]
圍繞耳道的軟骨摺疊位稱為耳廓。當聲波碰擊倒耳廓,便會被反射和減弱,這些改變提供了額外的訊息去幫助腦部確定聲音來臨的方向。聲波進入耳道,一個看似很簡單的管,耳道會放大在3至12千赫之間的聲音。在耳道末端的是鼓膜,它標記著中耳的起點。
中耳結構包括鼓膜、鼓室和聽小骨。外耳道傳送的聲波會碰擊到耳膜或鼓膜。這些波訊息通過一系列幼細的聽小骨,即錘骨(錘)、砧骨(砧)和鐙骨(鐙),在充滿空氣的鼓室中傳送[4]。這些小骨扮演著槓桿和電報交換器的角色,把低壓的鼓膜聲音振動轉換成高壓聲音振動在另一個,更小的薄膜叫卵圓窗。更高的壓力是必要的,因為在卵圓窗之外的內耳包含的是分泌液而不是空氣。經過聽骨鏈的聲音並非平均地被放大。中耳肌肉的聽覺反射幫助保護內耳免受損傷。中耳仍然以波形式包含聲音資訊,然後聲音資訊會在耳蝸被轉換成神經衝動。
內耳的核心結構是骨迷路,其中包含耳蝸和前庭系統,其中後者負責平衡覺、不參與聽覺[5][6][7]。耳蝸由三個充滿淋巴液的空腔組成,基底膜隔開了其中兩個空腔。其中一個空腔叫耳蝸管,包含內淋巴以及柯蒂氏器,後者形成一緞知覺上皮(sensory epithelium),它縱長向下整個耳蝸。耳蝸內部的液體由於壓力振動可產生波動,柯蒂氏器內的毛細胞可把液體波動變換成神經信號,而聽神經行程的第一步就在這裡開始。
毛細胞是柱狀的細胞,每個上面都有100-200束特有的纖毛。這些纖毛是聽力的機械感應器。輕微靜止在最長的纖毛上面的是覆膜,它以每個聲音週期來前後移動,傾斜纖毛,並允許電流進入毛細胞。毛細胞,就像眼睛的光感受器,它顯示的不是其它神經元的動作電位的表現特徵,而是其等級反應。這些被等級反應不被動作電位的「所有或沒有任何」特點限制。這時,你也許問多少擺動的頭髮會觸發在膜潛力上的差別。當前的模型是,纖毛以「頂尖連接」(連接一纖毛頂尖到另一個一纖毛頂尖的結構)來互相依附著另一個。伸展和壓縮頂尖連接會打開一個離子通道和導致在毛細胞上產生感受器電位。
耳蝸連接的神經是前庭耳蝸神經,其中前庭神經是平衡覺神經、耳蝸神經是聽覺神經[8]。耳蝸裡,毛細胞遠比傳入神經纖維少,時常多個聽神經纖維支配一個毛細胞。在神經元的突觸前有一個"密集體",這密集體被突觸神經泡圍繞,可幫助快速釋放神經遞質。
聲音信號自內耳沿著聽覺神經進入中樞神經系統(聽覺中樞):首先經過腦幹的部分結構(例如,耳蝸核和下丘)並在其中的各個小站被處理,此後到達視丘,並且從那裡被最終傳遞到聽覺皮層。[1][2]
聽覺中樞(Central Auditory System)縱跨腦幹、中腦、視丘的大腦皮層,是感覺系統中最長的中樞神經通路之一。自下向上,主要環節包括: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