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多妮-加布里埃爾·科萊特(法語:Sidonie-Gabrielle Colette,1873年1月28日—1954年8月3日),法國20世紀上半葉的作家,於194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關於愛情的小說。最著名的作品是《Gigi》,被改編成電影《金粉世界》和舞台劇。 她也是一個默劇演員和記者。
西多妮-加布里埃爾·科萊特出生於法國勃艮第大區約訥省皮伊賽地區聖索沃的一個鄉村,於花園和圖書館之間,大自然使她陶醉,她善於表達芬芳,滋味和各種感覺。她對大千世界和人的心理都極為關注,懷著讚歎不已的心情觀察愛情的種種表現:心動、激情、忌妒和折磨。這個家庭起初很富裕,但到了科萊特上學年齡的時候,糟糕的財務管理大大降低了她父親的收入,她從6歲到17歲只能在一所公立學校就讀,但這對這個時代的女孩來說已經是很好的教育了。[1][2]
1893年,科萊特嫁給了著名的作家和出版商,筆名「Willy」(威利)的亨利·加爾-維拉爾(1859年–1931年)[3],科萊特的前四部小說Claudine故事系列:《Claudine à l'école》(1900年),《Claudine à Paris》(1901年), 《Claudine en ménage》 (1902年)和《Claudine s'en va》(1903年),就是以丈夫的名義發表的。這系列小說講述了女主人公Claudine的生活經歷。這個故事是半自傳性質的,但也有不同,Claudine與科萊特相比,是從小就失去母親的。[4][5]
威利比他的妻子大十四歲,也是巴黎最臭名昭著的浪子之一,他將科萊特引入前衛的知識界和藝術界,進行性事的同時鼓勵她建立自己的女同性戀聯盟。正是他選擇了Claudine小說的主題,「第二個莎芙神話……由一個誘人的女教師統治的女子學校或修道院」(Ladimer, p. 53)。科萊特後來說,如果不是威利,她將永遠不會成為一名作家。[6][7]
科萊特和威利在1906年分居,直到1910年才最終離婚。她無法獲得Claudine書籍的大量收入,因為版權歸威利所有,直到1912年她在法國各地的音樂廳里演舞台劇,有時扮演她自己的小說中的主角Claudine,才能勉強生存下來,但經常挨餓和不適。《La Vagabonde》(1910年)回顧了她生命中的這段時期,這本書講述了女性在男性社會中的獨立性,這是她未來作品中經常提及的主題。在這些年裡,她與一些女性開始了一系列的戀情,特別是與Mathilde de Morny, Marquise de Belbeuf(「Missy」)的關係,她有時與她一起演舞台劇。1907年1月3日,Missy和科萊特在名為Rêved'Égypte的默劇中的親吻引起了近乎一場騷亂,結果她們不能夠再公開生活,儘管她們的關係持續了五年。[8][9][10]
1912年,她與《晨報》的編輯亨利·代·喬弗內爾結婚。他們有一個女兒科萊特·代·喬弗內爾,綽號「Bel-Gazou」,出生於1913年。在戰爭期間,她致力於記者事業,但婚姻只允許她把時間花在寫作上。[8][11][12]
1920年,科萊特出版了小說《Chéri》,講述了一位年長女人和一個年輕男人之間的愛情。Chéri是Léa的情人,Léa是一個富有的交際花;當Chéri娶了一個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女孩時,Léa感到非常沮喪,當他回到她身邊時很高興,但經過最後一晚,她又把他送走了。[13]
與喬弗內爾的婚姻在1924年以離婚告終,部分原因是由於喬弗內爾的不忠,部分歸因於科萊特與她16歲的繼子伯特蘭·代·喬弗內爾之間的婚外情。1925年,她遇到了Maurice Goudeket,後者成為了她最後的丈夫(這對夫婦一直待在一起直到她去世)。[8][11]
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幾十年來,科萊特已經是一個知名作家,這期間是她最富有創造力和創新的時期。[14]她的作品背景大都設定在美好年代時期的勃艮第或巴黎,主題圍繞婚姻生活和性。小說經常為半自傳性質:《Chéri》(1920年)和《Le Blé en herbe》(1923年)都描寫了一個年邁的女人和一個非常年輕的男人之間的愛情,這種情況反映了她與繼子伯特蘭·代·喬弗內爾還有最後一任丈夫Goudeket的關係。 他們都比她小很多。[11][8]《La Naissance du Jour》(1928年)是她對女性傳統生活的明確批判,通過對她母親Sido的性格的思考和對愛的放棄而表達出來。[15]
在此期間,科萊特經常被譽為法國最偉大的女作家。[16]
1940年法國淪陷時科萊特67歲,她留在了巴黎,搬到了巴黎皇家宮殿的一個公寓裡。她的丈夫Maurice Goudeket是一名猶太人,於1941年12月被蓋世太保逮捕,雖然他在德國大使的法國妻子介入幾個月後被釋放,但科萊特在擔心丈夫再次被捕的焦慮的情況下度過了剩餘的戰爭年代。[17][18]在占領期間,她寫了兩本回憶錄:《Journal à rebours》(1941年)和《De ma fenêtre》(1942年)。[8]
1944年,她出版了她最著名的作品《Gigi》,講述了16歲的 Gilberte ("Gigi") Alvar 的故事。Gigi出生於花街柳巷,被訓練成妓女來吸引有錢人,但與富有的商人結婚卻打破了傳統[19]。1949年,它被製作成一部法國電影,由Danièle Delorme和Gaby Morlay主演。然後於1951年改編為舞台劇,科萊特親自挑選了當時還不知名的奧黛麗·赫本擔任主演;1958年改編為好萊塢音樂電影《金粉世界》,由萊斯利·卡儂和Louis Jourdan主演,Alan Jay Lerner編劇,獲得195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在戰後的歲月里,科萊特成為了一位著名的公眾人物,因關節炎而癱瘓,由丈夫Goudeket照顧,她丈夫還負責整理她的作品出版《Œuvres completes》(1948年–1950年)。在這些年裡,她繼續寫作,發表了《L'Etoile vesper》(1944年)和《Le Fanal bleu》(1949年),其中她反思了作家靈感主要來源於自傳的問題。她於1954年8月3日去世,因為她離過婚,天主教會拒絕為她舉行宗教葬禮,但法國為她舉辦了國家葬禮,這是法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作家,她被埋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17][18][8][20]
科萊特入選比利時皇家學院(1935年),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勳章。[12]
起初,她被認為是一個才華有限的小說家(儘管她一生中對安德烈·紀德和亨利·德·蒙泰朗等人物的直言不諱的欽佩),現在卻越來越被公認為女性寫作的重要聲音。[8]
楚門·卡波提寫了一篇關於她的短篇小說,名為「白玫瑰」(1970年)。
科萊特的代表作有《克羅蒂娜》、《感情收斂》及《親愛的》等。
來源:Norell, Donna M. Colette: An Annotated Primary and Secondary Bibliography. Garland Reference Library of the Humanities. Routledge. 1993 [2018-07-12]. ISBN 9780824066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