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直到黎明》(英語:Until Dawn)是由Supermassive Games開發並由索尼電腦娛樂發行在PlayStation 4平台的驚悚冒險遊戲[3],在2015年8月尾開始於世界各地發售[4]。《直到黎明》最初把平台定在PlayStation 3並支援PlayStation Move,但後來改為以PlayStation 4為獨佔平台[5]。其精神續作是《獵逃驚魂》(2022)。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此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4年11月10日) |
《直到黎明》在發售初期便因其視覺效果、選項、音樂和富含恐怖元素的遊戲設計獲得廣泛好評。而批評則主要集中在後半部分的劇情、鏡頭角度和人物動作。
2024年10月4日,《直到黎明》PlayStation 5和PC重製版上架。[1]
《直到黎明》的設計使得玩家在進行多次遊玩之後,可以打開多個結局,開啟更多的新要素[6]。每個結局持續大約遊戲時間9個小時[7],且遊戲採用了新的名叫「蝴蝶效應」的遊戲系統,玩家可以任意選擇由系統給出的選項,但同時可能會令後來產生一個不可預見的後果[8]。打個比方,玩家如果在前一章節拾起了一個武器的話,可能會導致在追逐場面中回到拾起武器的那個房間。在整個遊戲中,玩家會面對多次倫理和道德的困境,例如必須犧牲一個角色才可拯救他人的艱難決擇[9]。蝴蝶效應系統模糊了對與錯的決定之間的分界線,玩家可以使所有8個角色活著或他們8個人全部死亡,且允許出現許多不同的遊戲路線或應用場景,以及提供多種不同的結局[10],另外也會因此影響存活角色結尾與警方的對話內容[11][12]。《直到黎明》有著嚴格的自動保存系統,以防止玩家因後悔自己所做的決定而重新加載之前的存檔。唯一一個改變玩家選擇的方法是重新開始遊戲或玩到結尾後開始一個新的遊戲[13]。遊戲開發人員在採訪中表示《直到黎明》有「數百個結局」[14],得出哪一個結局取決於遊戲結束時有哪些角色活著[15]。
《直到黎明》著重於玩家所做的探查、QTE、發現的線索以及作出的決定[16]。此遊戲有一個會記錄所有玩家發現的線索與祕密的系統,而這些線索或祕密可使玩家解開黑木森林的謎團[17]。以遊戲機制或主題而言,《直到黎明》與《暴雨殺機》和《超能殺機:兩個靈魂》相似[18][19]。
2014年2月2日,約書亞(雷米·馬利克飾)、他的姐妹——貝絲和漢娜(艾拉·倫蒂尼飾)、薩曼莎(希丹·彭尼蒂亞飾)、麥克(布雷特·達爾頓飾)、克里斯(諾亞·弗雷斯飾)、艾希莉(凱蘭崔爾·斯坦曼飾)、艾蜜莉(妮可·布盧姆飾)、馬修(喬丹·費雪飾)以及潔西卡(米格納·傑特·馬汀飾)在黑木山的小舍進行了一場冬季派對。麥克、艾蜜莉、潔西卡、馬修和艾希莉捉弄了漢娜,尷尬的漢娜獨自從小舍跑進了樹林裡,貝絲隨後追著她。她們之後卻被神秘人物追趕,將她們逼到了懸崖邊,最終她們掉了下去,兩人生死未卜,從此失蹤了,警方一連串的搜尋行動也未有找到兩人。
時間轉到了一年後,約書亞邀請所有人再次回到小舍。在那裡,他們以分散行動,麥克和潔西卡走到了客房、馬修和艾蜜莉回到纜車站取回安遺忘的行李,而薩曼莎則上樓洗澡。麥克和潔西卡抵達了一間小屋時,潔西卡卻突然被不明生物抓走,麥克於是追趕到了個礦場。他跟隨了個陌生人來到了廢棄的療養院,並得知了關於在1952年30位礦工被困在山洞中的事件。克里斯之後突然被擊暈,醒來後發現艾希和約書亞被戴面具的男人綁在木板上,即將被巨型鋸片活生生割斷,男人要克里斯選出犧牲的人,不過不論結果為何,約書亞最終仍然死亡。馬修和艾蜜莉得知此事後,嘗試利用纜車離開這座山,可惜纜車已經被鎖住了。他們之後爬上林火瞭望台並聯絡上了巡山員,但巡山員卻表示援兵直到黎明才會抵達,瞭望台之後突然崩塌,他們掉入了礦場中並且已分散。鏡頭一轉來到了正在洗澡的薩曼莎,薩曼莎發現自己被瘋子偷窺後,可能被他擊暈或者逃跑到一個工作室,這裡取決於玩家的做法。薩曼莎在樹林中被戴面具的男人攻擊並被迫逃入他的地下工作室。
克里斯、艾希莉、薩曼莎和麥克在地下室集合,戴面具的瘋子揭露了自己的身份——約書亞。他表示這些都是為了報復他的兩位姐妹失蹤而進行的惡作劇。他坦白樹林中的手腳都是為了讓這個樹林顯得鬧鬼似的,但並沒有承認潔西卡是他殺的;麥克和克里斯把他綁在小屋裡並離開了他身邊。在礦場中,艾蜜莉發現了貝絲的頭和漢娜遭遇的事件:漢娜一開始掉下懸崖時並沒有死亡。她遇到了陌生人(拉里·費森登飾),受幫助從未知生物逃脫並回到了小舍。陌生人正視眾人並告知了真相:這座山中住滿了名為溫迪戈的生物,這些生物原本都是人類,但開始啃食同類後才會被邪惡的靈魂附身成為怪物。克里斯和陌生人出門找回約書亞,發現他失蹤了之後,陌生人就被殺死了。
麥克和薩曼莎前往療養院尋找約書亞和纜車鑰匙,但那裡已經被曾經是礦工的溫迪戈占領,他們被迫摧毀建築物。他們在礦場發現了嚴重產生幻覺的約書亞。馬修和潔西卡在礦場中相遇並逃離溫迪戈的攻擊,回到地面。麥克和薩曼莎回到小舍與其他生還者見面,但發現溫迪戈已經侵占了那裡。溫迪戈的破壞導致煤氣洩漏,眾人於是利用電器的火花摧毀了小舍並殺死了所有溫迪戈。生還者們在著火的建築物外坐著直到救援直升機在黎明成功抵達,帶走了眾人。
展示製作人員名單的同時,如果最終有人沒有成功生存下來,遊戲會重播他們的死亡場景,而生還者則會接受警察的訪問,告知整件事的過程並警告他們礦場中的生物。如果約書亞生存下來的話,他會在最後變成了溫迪戈並吃著陌生人的頭部。此時如果至少另一個朋友生存下來的話,警察會發現到約書亞並遭受攻擊;但如果沒人生存下來的話,變成了溫迪戈並吃著陌生人的頭部的約書亞就會回頭看著玩家。
在2012年的Gamescom中,索尼電腦娛樂首次公佈《直到黎明》的消息,預告片由Machinima發放[20][註 1]。當時宣佈的平台為PlayStation 3且由PlayStation Move作控制器[21],是第一人稱視角遊戲,玩家必須使用PlayStation Move來控制手電筒或火炬並使用火炬在8位角色之間切換[21]。遊戲由曾經於2010年製作《開始派對!》的Supermassive Games開發[22]。《直到黎明》原計劃於2013年發行,然而官方並沒有公佈遊戲更多的細節,而遊戲在2013年底亦未發行。有報導稱遊戲的發行計劃被取消,但Supermassive之後澄清表示《直到黎明》還在開發中[23]。
《直到黎明》在2014年的Gamescom中被重新介紹,同時也發佈了一個預告片[24]。遊戲宣布改以PlayStation 4為獨佔平台,視角也改為第三人稱視角[25],控制器則由PlayStation Move改為DualShock 4。此外,Supermassive取消了火炬這物品,取而代之的是角色會在不同的部分供玩家控制[26]。Supermassive稱平台從PlayStation 3轉為PlayStation 4時已重製遊戲和故事,從而創造出更好的具有電影特徵的體驗,讓遊戲感覺「更陰沉,更恐怖」。同時亦稱《直到黎明》改用了更新過後的《殺戮地帶:暗影墜落》的引擎[27]。
2015年5月26日,索尼公佈遊戲將發布在2015年8月25日[28]。玩家如果預購遊戲的話可獲得關於馬特和艾蜜莉的額外劇情。除了普通版的遊戲外,也有擴充版和鐵盒版供玩家購買[29]。2015年7月31日,索尼證實Supermassive已發出《直到黎明》的RTM版本[30]。2015年8月正式開始於世界各地發售[4],且在發行首週便位列零售軟體銷售榜第2位,成為英國第2暢銷的遊戲,僅次於《戰爭機器:終極版》[31]。但在日文版中,角色的死亡畫面因過於血腥而遭屏蔽[32][33]。
評價 | ||||||||||||||||||||||||||||||||||||
---|---|---|---|---|---|---|---|---|---|---|---|---|---|---|---|---|---|---|---|---|---|---|---|---|---|---|---|---|---|---|---|---|---|---|---|---|
|
《直到黎明》得到業界的廣泛好評。GameRankings根據52條評論作統計,得出《直到黎明》得到了80/100分[34]。Metacritic則根據68條點評給《直到黎明》79/100的分數[35]。
IGN的露西·奧布萊恩(Lucy O'Brien)讚揚《直到黎明》製造的「毛骨悚然」環境、角色們開玩笑似的語氣和玩家必須做出的決擇[44]。但她亦表示討厭遊戲中的某些角色,特別是「希爾醫師」,同時她也表示遊戲的劇情拖累了遊戲的品質,並稱把故事的重點放在遊戲後半部分是「愚蠢和脫軌的」[44]。露西·奧布萊恩雖然認為《直到黎明》存在一些瑕疵,但她覺得這遊戲還是很令人享受。她給了《直到黎明》一個正面的評價,為7.5/10分[44]。
Game Informer的傑夫·馬爾切亞法瓦(Jeff Marchiafava)給《直到黎明》9/10的高分[39]。他稱讚《直到黎明》中可改變遊戲故事的選擇系統,同時也表示自己給出高分的原因是因為它「一流的配音」和「引人入勝和令人興奮的故事與視覺效果」,還稱遊戲玩法「簡單而又給人深刻的印象」和「令人愉快」。但傑夫·馬爾切亞法瓦同時亦形容遊戲的動畫「笨拙」,但總體來說他還是給出「遊戲是個令人為之一振的體驗,恐怖迷絕對不應該錯過」的評價[39]。
GameSpot的阿歷莎·雷·科雷亞(Alexa Ray Corriea)給出8/10分[41]。阿歷莎表示對《直到黎明》感到驚喜,並特別稱讚故事的部分,原因是其支線已足夠改變遊戲的故事,她說:「無論你選哪個,都會徹底的改寫遊戲的其餘部分」。她同時也用「好得不行了」來形容演員的演技和整體的可玩度。負面評論方面,阿歷莎批評故事的中心大多在遊戲尾段,視角也「不太討好」,並說「視覺效果有時是靠不住的」[41]。
VideoGamer.com的湯姆·奧利(Tom Orry)給《直到黎明》8/10分,理由是它的恐怖元素、演員的演技和「優雅」的視覺效果,他對選擇系統的評價也較為正面,但仍有一些輕微的批評[46]。奧利認為《直到黎明》已經超出他預期,並補充說遊戲雖簡單,但沿著故事發展時已成功的帶給玩家一個驚心動魄和延展性的體驗[46]。
Destructoid的克里斯·卡特(Chris Carter)給出7/10分[36]。他讚揚遊戲的環境,收藏品和前情提要。然而,他批評遊戲的故事太過墨守成規,演技也過分誇張,此外,他還批評遊戲缺乏對遊戲後續有實質意義的選擇[36]。而GamesRadar的露易絲·布萊恩(Louise Blain)則給《直到黎明》3.5/5分,稱遊戲「很美麗」,並稱「你有在恐怖片中看過血跡斑斑的情書嗎?」[43]。她說自己很享受遊戲的突發恐嚇、步伐、視覺效果和整體的基調,但同時亦批評遊戲「短得令人心痛」。露易絲也表示不喜歡《直到黎明》的選擇系統,因為它令某些劇情點的長度「縮水」[43]。
Polygon的菲利普·科拉爾(Philip Kollar)對《直到黎明》褒貶不一,給出分數為6.5/10[45]。儘管他稱《直到黎明》給了他一個獨特的體驗,但他仍認為遊戲很「普通」,不是一個很棒的遊戲。他認為《直到黎明》能夠讓他埋首去玩已經很好了。他補充說,遊戲的敘事結構可以作為今後以敘事為主的遊戲的例子[45]。
《直到黎明》在日本成為了第六每星期銷售最高的軟體,銷量超過17萬。這遊戲和《龍族教義Online》一起讓PlayStation 4銷量稍微提高了一些[48]。2015年8月29日,此遊戲在英國成為了該星期的第二銷售最高軟體,在英國零售銷售表中獲得了第二,僅落後於《戰爭機器:終極版》[49]。根據NPD集團,《直到黎明》在2015年8月是英國第七銷售最高的遊戲[50]。開發團隊——Supermassive Games表示這些銷量已經大大超過了他們的預期[51]。
年份 | 獎項 | 分類 | 得獎者/被提名者 | 結果 | 參考資料 |
---|---|---|---|---|---|
2015 | 金搖桿獎 | 年度最佳PlayStation遊戲 | 《直到黎明》 | 提名 | [52] |
全球遊戲大獎 | 最佳恐怖遊戲 | 獲獎 | [53] | ||
最佳原創遊戲 | 季軍 | ||||
遊戲大獎 | 最佳遊戲敘事 | 提名 | [54] | ||
2016 | New Statesmen2015十大電子遊戲 | 最佳遊戲 | 第七名 | [55] | |
Hardcore Gamer2015年最佳遊戲 | 最佳冒險遊戲 | 亞軍 | [56] | ||
PlayStation部落格2015年最佳電子遊戲 | 最佳PS4遊戲 | 提名 | [57][58] | ||
最佳劇情 | 亞軍 | ||||
西南偏南電玩大獎 | 優秀技術成就 | 提名 | [59] | ||
NAVGTR獎 | 配角劇情表演 | 布雷特·達爾頓(飾演麥克) | 提名 | [60] | |
新IP音效使用 | 《直到黎明》 | 提名 | |||
英國學院遊戲獎 | 英國遊戲 | 提名 | [61] | ||
遊戲新觀念 | 提名 | ||||
原創特性 | 獲獎 | ||||
劇情 | 提名 |
在接受PlayStation LifeStyle的採訪時,執行製片人彼得·薩繆爾斯(Pete Samuels)表示Supermassive Games仍在探索延續《直到黎明》故事的可能性。[62]索尼在2015年巴黎遊戲周上宣布了一個非典型的分拆作品,《直到黎明:血腥突襲》,一款第一人稱射擊恐怖遊戲,這款遊戲的開發在《直到黎明》本作的開發中期開始。2016年10月13日,該作發布,為一款PS VR遊戲[63]。
2017年6月,遊戲《絕命患者》被宣稱為《直到黎明》故事的前作,其設定為在該作故事發生的60年前,背景為正傳中出現過的黑木療養院(Blackwood Sanatorium)。[64]該款作品在2018年1月發售。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