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妮莎·貝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瓦妮莎·贝尔

瓦妮莎·貝爾(Vanessa Bell;本姓史蒂芬,Stephen;1879年5月30日—1961年4月7日)是一位英國畫家和室內設計師,布盧姆茨伯里派成員,維吉尼亞·伍爾夫的姐姐。

快速預覽 瓦妮莎·貝爾, 出生 ...
瓦妮莎·貝爾
Thumb
出生瓦妮莎·史蒂芬
(1879-05-30)1879年5月30日
英格蘭倫敦
逝世1961年4月7日(1961歲—04—07)(81歲)
英格蘭薩塞克斯郡查爾斯頓農舍
母校倫敦國王學院
職業畫家、室內設計師
配偶克萊夫·貝爾1907年結婚)
伴侶羅傑·弗萊
鄧肯·格蘭特
兒女
  • 朱利安·貝爾
  • 昆汀·貝爾
  • 安吉麗卡·加內特
父母
親屬
關閉

早年

Thumb
瓦妮莎·史蒂芬,1902年

瓦妮莎·史蒂芬是萊斯利·史蒂芬爵士和茱莉亞·史蒂芬的長女。[1] 家中除了大弟弟索比·史蒂芬 (1880–1906)、妹妹維吉尼亞 (1882–1941)和小弟弟阿德里安·史蒂芬 (弟弟,1883–1948)以外,還有同父異母的姐姐蘿拉(1870-1945),她的生母是哈麗特·薩克雷(1840–1875);以及同母異父的大哥喬治·達克沃斯(1868-1934)、大姐斯特拉(1869-1897)和二哥傑拉爾德·達克沃斯(1870-1937)。一大家都住在倫敦西敏市海德公園門22號。

她在家接受語言、數學和歷史方面的教育,在1896年進入亞瑟·科普爵士(Arthur Cope)的藝術學校之前,曾向埃比尼澤·庫克(Ebenezer Cook)學習繪畫。1901年,她進入皇家藝術研究院 學習繪畫。

她後來說,在童年時期,她曾遭到同父異母的哥哥喬治·達克沃斯傑拉爾德·達克沃斯的性虐待。[2]

個人生活

Thumb
奧特林·莫瑞爾小姐、瑪麗婭·妮斯(後嫁給奧爾德斯·赫胥黎)、李頓·斯特雷奇、鄧肯·格蘭特、瓦妮莎·貝爾(1915).

1895年母親去世,1904年父親去世後,瓦妮莎賣掉了海德公園門22號,和大弟弟索比·史蒂芬、妹妹維吉尼亞和小弟弟阿德里安·史蒂芬搬到布魯姆斯伯里戈登廣場46號,[3] 在那裡接待索比在劍橋大學讀書時結交的一批青年藝術家、作家和知識分子,組成了布盧姆茨伯里派。布盧姆茨伯里派的第一次周四晚間聚會就在戈登廣場她的家中開始[1]。參加者包括:李頓·斯特雷奇、戴斯蒙德·麥卡錫(Desmond MacCarthy),後來又加上梅納德·凱恩斯倫納德·伍爾夫羅傑·弗萊鄧肯·格蘭特克萊夫·貝爾

1907年,瓦妮莎與克萊夫·貝爾結婚[3]。他們育有兩個兒子:長子朱利安·貝爾(Julian Bell),1937年死於西班牙內戰,年僅29歲[1];次子昆汀·貝爾(Quentin Bell)。這對夫婦實行開放式婚姻,[3] 兩人一生各自都有情人相伴。瓦妮莎的情夫包括藝術評論家羅傑·弗萊、畫家鄧肯·格蘭特,[1] 1918年,她與鄧肯·格蘭特育有一個女兒安吉麗卡(Angelica),克萊夫·貝爾將其當作自己的孩子撫養成人[4]

Thumb
菲勒堂區教堂墓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不久,瓦妮莎、克萊夫、鄧肯·格蘭特和鄧肯的同性愛人大衛·加內特搬到薩塞克斯郡的鄉村,定居在東薩塞克斯郡菲爾勒(Firle)附近的查爾斯頓農舍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也是一位親密的朋友和家庭成員,直到他與貝爾不喜歡的莉迪亞·樂甫歌娃交往[5]

在查爾斯頓,貝爾和格蘭特為羅傑·弗萊建立的歐米茄工作坊作畫工作。1916年,她的第一次個展是在歐米茄工作坊[6]

1961年4月7日,瓦妮莎·貝爾在菲勒的查爾斯頓因短暫的疾病而去世,安葬在菲勒堂區教堂墓地。1978年鄧肯·格蘭特去世後,安葬在她旁邊。

藝術

Thumb
讓·德·梅納斯、瓦妮莎·貝爾、鄧肯·格蘭特、埃里克·西普曼 (1922).

1906年,貝爾開始認為自己是一名藝術家,於是成立「星期五俱樂部」,要在倫敦創建一個更適合繪畫的地方。[7]瓦妮莎受到了羅傑·弗萊組織的後印象派展覽的鼓舞,在自己的作品中複製了他們鮮艷的色彩和大膽的形式。1914年,她轉向抽象藝術[8]

貝爾拒絕了維多利亞時代敘事繪畫的榜樣,拒絕對女性特質的理想品質和反常品質的論述。她還為她妹妹維吉尼亞的所有書籍設計了書籍護封,這些書由維吉尼亞·伍爾夫和倫納德·伍爾夫夫婦的出版公司賀加斯出版社出版[9]

貝爾是布盧姆茨伯里派最著名的畫家之一。她生前曾在倫敦和巴黎展出,並因其創新作品和對設計的貢獻而受到讚譽[10]

Thumb
《浴缸》 (1917). 倫敦泰特博物館

貝爾的畫作包括《斯塔德蘭海灘》(Studland Beach,1912)[11]、《浴缸》(The Tub,1918)、《兩個女人的室內》(Interior with Two Women,1932),以及以下肖像畫:她的妹妹維吉尼亞·伍爾夫(1912年三幅)、奧爾德斯·赫胥黎(1929-1930年)和大衛·加內特(1916年)。貝爾還與鄧肯·格蘭特合作,完成薩塞克斯郡伯威克教堂壁畫(1940–42年)[12]

1932年,貝爾和格蘭特受委託為肯尼斯·克拉克製作一套晚餐餐具[13]。在肯尼斯的妻子簡·克拉克的監督下,他們製作了著名女性晚餐餐具,包括50個盤子,上面繪有歷史上著名女性的肖像。這套餐具最終到了一位私人收藏家手中,直到2017年才從公眾視野中消失。2018年初,全套藏品在倫敦展出。[14]

展覽

1909年夏天,「冰島罌粟」(Iceland Poppies,1908年)在新英格蘭藝術俱樂部展出。它受到沃爾特·西克特(Walter Sickert)的讚揚,標誌著貝爾的藝術成熟[7]

水粉畫「屏風設計:湖畔人物」(Designs for a Screen: Figures by a Lake,1912年),受到了愛德華·維亞爾莫里斯·丹尼那比派畫作的影響,可能是貝爾展覽《屏風設計》的一部分,該展覽於1912年2月在周五俱樂部展覽上展出。[15]

1916年,貝爾的第一次個展在倫敦的歐米茄工作坊舉行,這是一個支持年輕藝術家並向公眾介紹設計作品的重要展覽場所。貝爾在1912年左右成為歐米茄工作坊的主管。

油畫「壁爐牆設計」(Design for Overmantel Mural,1913年),描繪了她本人和莫莉·麥卡錫(Molly MacCarthy)在戈登廣場46號貝爾的工作室里裸體。

《街角對話》(Street Corner Conversation,也創作於1913年)講述四個人在巨大的幾何形體中的對話。

油畫「夏令營」(Summer Camp,1913年),描繪在諾福克-薩福克兩郡邊界塞特福德附近的布蘭登(Brandon)組織的夏令營。

油畫「河口邊」(By the Estuary,1915年),是一幅大小適度的風景畫,顯示出她對設計清晰的喜愛,其中對比鮮明的色彩片段相互協調。

「裸體與罌粟花」(Nude with Poppies,1916年),布面油畫,是貝爾為瑪麗·哈欽森畫的床頭板設計。

2021年,貝爾是紐卡斯爾萊恩畫廊展覽上四位著名女藝術家之一[16][17]

媒體形象

在多拉·卡林頓(Dora Carrington)的傳記電影《卡林頓》(Carrington ,1995年)中,貝爾由珍妮特·麥克蒂爾飾演。在電影《時時刻刻》(The Hours ,2002年)中,貝爾由米蘭達·理查森 飾演。在BBC迷你劇《衝破囚籠》(Life in Squares ,2015年)中,貝爾由菲比·福克斯(Phoebe Fox)和伊芙·貝斯特飾演。[18]

在蘇珊·塞勒斯(Susan Sellers)的2010年小說《瓦妮莎和維吉尼亞》(Vanessa and Virginia)和普里亞·帕爾瑪(Priya Parmar)的2014年小說《瓦妮莎和她的妹妹》(Vanessa and Her Sister,2014年),貝爾都是主角。

在電影《薇塔與維吉尼亞》(2018年)中,貝爾由埃默拉爾德·芬內爾飾演。[19]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