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調(韋蘇提婆一世)(貴霜巴克特里亞文: Βαζοδηο Bazodeo;中婆羅米文: Vā-su-de-va;中文: 波調 Bodiao;活躍於200年前後)是貴霜帝國的一位帝王,最後一位被稱為「貴霜大帝」的人物[3]。以迦膩色迦紀年64年至98年的銘文表明,他的統治時間至少從公元191年到公元232年。他統治北印度和中亞,在巴爾赫(巴克特里亞)鑄造錢幣。他可能必須應對崛起中的薩珊王朝,及貴霜-薩珊王朝對其領土西北部的首次入侵。[3]
他的前任胡毗色伽的最後一份銘文是在迦膩色迦紀年60年(公元187年)書寫的,而中國的記載表明他直到公元229年仍在統治。
他的名字"Vāsudeva"取自印度教的著名神祇Vāsudeva,即黑天, 他是第一位以印度神祇的名字命名的貴霜國王。他在位期間皈依了印度教。[1][4]他的名字強化了其權力中心在馬圖拉這樣一種觀念.[3]
與中國的聯繫
中國史書《三國志》中記載,他在公元229年(太和三年)向中國曹魏皇帝曹叡進貢:「(十二月)癸卯,大月氏王波調遣使奉獻,以調為親魏大月氏王。」
他是最後一位出現在中國史料中的貴霜統治者。[3]他的統治與中國勢力從中亞的撤退相吻合,有學者認為波調可能填補了中亞地區的權力真空。[3] 這一時期法藏部佛教團體在中亞的大擴張也與此有關。
鑄幣
波調的鑄幣包括金第納爾和四分之一第納爾,以及銅幣。波調幾乎完全移除了迦膩色迦和胡毗色伽鑄幣中展示的神系。除了幾枚印有Mao和Nana肖像的硬幣外,波調的所有鑄幣背面都有Oesho,他通常被認為是濕婆。[1][2]在鑄幣正面,波調恢復了迦膩色迦的皇家形象,帝王站立著,在祭壇上獻祭,他拿著三叉戟,而不是迦膩色迦的長矛,而且他看起來像圓光。有時還會在小祭壇上添加另一個三叉戟。波調統治的末期,在自己的鑄幣上引入了南迪的腳符號()。[5][6]
薩珊王朝入侵西北
波調是最後一位貴霜帝國皇帝,他的統治結束與薩珊王朝入侵印度西北部的事件相吻合,印度-薩珊王朝或貴霜-薩珊王朝於公元240年左右建立。[3]波調可能已經失去了巴克特里亞的領土,將首都巴爾赫割讓給了貴霜-薩珊王朝的阿爾達希爾(Ardashir)一世。此後,貴霜王朝的統治範圍將僅限於其東部領土,即旁遮普的西部和中部。
-
貴霜-薩珊王朝統治者阿爾達希爾一世(Ardashir I Kushanshah,約公元230年 - 約245年)鑄造的仿韋蘇提婆一世(Vasudeva I) 錢幣[7]
雕像
波調相對和平的統治,以的重要藝術作品作為標誌,特別是在雕像領域。[3]幾尊佛像可追溯到波調統治時期,是佛教藝術年代學的重要標記。[9]
馬圖拉博物館還發現了韋蘇提婆一世佛像底座上的銘文:「在Maharaja Devaputra Vasudeva的第93年...」,可能對應於公元171年或公元220年,較新的研究認為迦膩色迦時代始於公元127年。[10]同樣來自馬圖拉的一尊部分完整的釋迦牟尼雕像,日期標為「94年」,但沒有具體提到韋蘇提婆。[11]
在馬圖拉發現的耆那教雕像上,也有以韋蘇提婆的名義獻祭並註明日期的標記。[12][13]
可追溯至韋蘇提婆一世統治時期的雕像 | |
|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