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茲南
波兰第五大城市,大波兰省省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兰第五大城市,大波兰省省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茲南(波蘭語:Poznań),位於波蘭中西部大波蘭地區瓦爾塔河沿岸,是波蘭第五大城市[註 1]。它是波蘭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該國重要的歷史、經濟和文化中心。截至2019年,波茲南人口為534,813人,而整個波茲南都會區的居住人口超過了100萬。它是大波蘭地區的歷史首府,現在則是大波蘭省的省會。
波茲南 Poznań | |
---|---|
省會城市 | |
Miasto Stołeczne Poznań | |
波茲南在波蘭的位置 | |
坐標:52°24′30″N 16°56′03″E | |
國家 | 波蘭 |
省 | 大波蘭省 |
建立 | 10世紀 |
獲得城市地位 | 1253年4月23日 |
政府 | |
• 市長 | Jacek Jaśkowiak (PO) |
面積 | |
• 省會城市 | 261.85 平方公里(101.10 平方英里) |
最高海拔 | 154 公尺(505 英尺) |
最低海拔 | 50 公尺(160 英尺) |
人口(2019年12月31日) | |
• 省會城市 | 534,813[1]人 |
• 密度 | 2,040人/平方公里(5,300人/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1,029,021[2] |
時區 | CET(UTC+1) |
• 夏時制 | CEST(UTC+2) |
郵政號碼 | 60-001 至 61-890 |
電話區號 | +48 61 |
車輛號牌 | PO、PY |
政府地址 | plac Kolegiacki 17 61-841 Poznań |
網站 | www |
波茲南是波蘭的學術重鎮,擁有約13萬名學生,波蘭第三大的大學波茲南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也位於這座城市。這裡也是波蘭全國最大、歐洲第三大的貿易展覽會—波茲南國際博覽會的主辦地。它也是波蘭的科技和旅遊中心之一。
在2020年GaWC所公布的世界級城市名單中,波茲南被列為「全球都市」等級的城市。[3]它也是波蘭營商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4],治安和醫療水平也名列前茅[5]。
波茲南的名稱可能來自人名Poznan(來自波蘭語分詞poznan(y)——「一個被認識的人」),可能意為「波茲南的城市」。這個名稱也有可能直接來自動詞poznać,意思是「了解」或「認識」,所以它也可能意為「已知的城鎮」。
現存最早的關於波茲南的記載是在1012年至1018年著成的梅澤堡的蒂特瑪的編年史中發現的,分別為:episcopus Posnaniensis(「波茲南的主教」,在970年條目中)和ab urbe Posnani(「來自波茲南」,在1005年)[6]。這座城市的拉丁語主格形式名稱在1236年和1247年的文獻中分別被記載為Posnania和Poznania。短語in Poznan在1146年和1244年出現。
波茲南的正式名稱為Stołeczne Miasto Poznań(「波茲南首府城市」)[7],表明其在早期波蘭國家中的政治中心的地位。波茲南在德語中被稱為Posen(中譯為波森),在1910年8月20日至1918年11月28日之間的正式名稱為Haupt- und Residenzstadt Posen(波茲南首府和居民城市)。這座城市的拉丁語名稱是Posnania和Civitas Posnaniensis。它的意第緒語名稱是פּױזן(Poyzn)。
在波蘭基督教化之前的幾個世紀,波茲南就已經是古波蘭部落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當時,在今天的教堂島上已經出現了早期的堡壘。[8]梅什科一世時期,波茲南開始成為早期波蘭國家的幾個政治中心之一,而其本人的受洗也可能發生在這裡。[9]
梅什科一世接受洗禮之後,波蘭的第一座主教座堂—波茲南主教座堂開始建設。[10]波茲南可能是第一個被派往波蘭傳教的主教,主教喬丹的主要所在地。1000年召開的格涅茲諾大會使得波蘭全國第一個永久性大主教轄區設立在格涅茲諾,但是波茲南繼續擁有自己獨立的主教。[11]波茲南主教座堂是早期皮雅斯特王朝君主(梅什科一世,波列斯瓦夫一世,梅什科二世,卡齊米日一世)以及後來的普熱梅斯瓦夫一世和普熱梅斯瓦夫二世的埋葬地。
1034年,梅什科二世死後,異教徒的叛亂使該地區變得衰弱,1038年,波希米亞公爵布熱季斯拉夫一世洗劫並摧毀了波茲南和格涅茲諾。1039年,在卡齊米日一世的領導下,波蘭重新統一,但首都遷到了受到動亂影響相對較小的克拉科夫[12]。
1138年,根據波列斯瓦夫三世的遺囑,波蘭被劃分為多個由已故國王的兒子們統治的公爵領地,波茲南及其周邊地區成為第一位大波蘭公爵梅什科三世的領地。這個分裂時期一直持續到1320年。公國經常易手;波茲南、格涅茲諾和卡利什有時由同一個公爵統治,但在其他時候,這些地區各自組成獨立的公國。
大約在1249年,大波蘭公爵普熱梅斯瓦夫一世開始在瓦爾塔河左岸的一座小山上著手建造後來的皇家城堡。1253年,普熱梅斯瓦夫一世向古本的托馬斯頒發了一份允許根據馬格德堡法律在城堡和河流之間建立城鎮的特許狀。為了幫助城市的建設,吸引人民定居,托馬斯帶來了大量的德意志移民——這是那個時期德意志東向移民運動的一個例子。[13][14] 在13世紀,這座城市(覆蓋了今天的老城附近的區域)被防禦城牆包圍著,與城堡融為一體。根據瓦爾特·庫恩的說法,1400年,這座城市四分之三的人口說德語。[15][16] 皇家辦公處和大學確保了波茲南波蘭文學文化的首次繁榮。
在重獲統一後的波蘭,以及後來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波茲南一直是波茲南省的省會。由於波茲南位於從立陶宛和魯塞尼亞到西歐的貿易路線上,因此從雅蓋隆王朝時期,這座城市的重要性就在增長,到了16世紀晚期,它已經成為一個主要的毛皮貿易中心。在城牆周圍、河上的島嶼和河流右岸陸續出現了一些郊區定居點,其中一些(教堂島、希羅德卡、奇瓦利謝沃和奧斯特羅維克獲得了城鎮特許狀。然而,城市的發展經常受到大火和洪水的阻礙。1536年5月2日,一場大火燒毀了175座建築,包括城堡、市政廳、修道院和一座名為聖馬丁的郊區定居點。[17] 1519年,作為一所高等教育機構(但沒有授予學位的權利,這項權利留給了位於克拉科夫的雅蓋隆大學)的盧布蘭斯基學院在波茲南成立。然而,在反宗教改革期間的1571年,該市建立了一所耶穌會學院,從1611年開始,這所學院有權授予學位,直到1773年與盧布蘭斯基學院合併為止。
在17世紀的後半葉和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一系列的戰爭(以及隨之而來的軍事占領,搶劫和破壞)—包括第二次和第三次北方戰爭、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巴爾聯盟叛亂,使得波茲南受到嚴重影響。疫情和洪水也頻繁爆發,特別是1736年的洪水,摧毀了大部分郊區建築。城市的人口出現了下降(從1600年左右的20000人下降到1730年左右的6000人)。為了重建被摧毀的郊區,來自班貝格和荷蘭的移民(分別被稱為Bambrzy和Olędrzy)被帶到這裡。1778年,「良好秩序委員會」(Komisja Dobrego Porządku)在該市成立,負責監督重建工作和重組城市管理體系。
1793年,在第二次瓜分波蘭中,波茲南被普魯士王國控制,成為南普魯士省的一部分(最初是該省的省會)。普魯士當局擴大了城市邊界,使城牆內的城市及其近郊成為一個單一的行政單位。左岸郊區於1797年併入波茲南,教堂島、希羅德卡、奇瓦利謝沃、奧斯特羅維克和瓦茨納則於1800年被併入。舊城的城牆在19世紀早期被拆除,舊城的西部進行了重大開發,現在市中心的許多主要街道在當時都已經得到規劃。
在1806年的大波蘭起義中,波蘭士兵和民間志願者協助拿破崙將普魯士軍隊驅逐出該地區。1807年,這座城市成為華沙大公國的一部分,並成為波茲南省的省會。然而,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之後,該地區被歸還給普魯士,波茲南成為半自治的波森大公國的首都。
城市繼續擴張,各種建設項目都得到了波蘭慈善家的資助,如拉琴斯基圖書館和巴扎爾酒店。1848年,這座城市開通了第一條鐵路,通往什切青舊城。由於它的戰略位置重要,因此普魯士當局打算把波茲南建成一個要塞城市,在它周圍建立一個防禦工事圈。1828年,溫尼瑞堡開始動工,隨後幾年,整個波茲南要塞防禦體系完工。
1848年革命期間的大波蘭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大公國失去了剩餘的自治權,波茲南成為普魯士波森省的省會。隨著1871年德國統一,它成為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波蘭的愛國者們繼續組成社會團體(如波茲南大公國中央經濟學會),同時,1875年,一家波蘭劇院宣告開業;然而,當局努力使該地區德國化,特別是通過普魯士定居委員會(成立於1886年)。1867年,德意志人占該市人口的38%,儘管這一比例後來有所下降,尤其是在該地區回歸波蘭之後。
波茲南要塞的另一輪擴張計劃,即在城市周邊建立一個更大範圍的堡壘環,也在計劃中。最初的九個堡壘的建造始於1876年,而九個中間的堡壘是從1887年開始建造的。內環的防禦工事現在被認為是過時的,並在20世紀早期大部分被拆除(儘管城堡仍然使用)。這為接下來的民用建築創造了空間,特別是完成於1910年的皇宮和它周圍的其他宏偉建築(包括今天位於市中心的大學建築以及歌劇院)。城市的邊界也顯著擴展到以前的郊區村莊:1896年,彼得羅沃和伯迪喬沃被併入城市;1900年,瓦扎茲、戈爾欽、耶齊采和維爾達被納入城市範圍;1907年索瓦奇被併入。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最後一次大波蘭起義(1918-1919)將波茲南和大部分的附屬地區併入了新生的波蘭,並得到了《凡爾賽條約》的承認。當地的德意志民眾必須獲得波蘭公民身份,否則就必須離開波蘭。這導致了全城德意志人的大規模移民。該市的德意志人口數量從1910年的65321人下降到1926年的5980人,到1934年進一步下降到4387人。[18]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波蘭第二共和國時期,這個城市再次成為波茲南省的省會。波茲南的大學(今天稱為波茲南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於1919年成立,隨後的1925年,波茲南國際博覽會開始舉行。1929年,博覽會場地成為紀念波蘭獨立十周年的大型國家展覽(Powszechna Wystawa Krajowa,簡稱PeWuKa)的場地;該展覽吸引了大約450萬遊客。城市的邊界在1925年(格武夫納、科曼多利亞、拉塔耶、斯塔羅韋卡、登別茨、謝蘭格和維諾格拉德等區域併入)和1933年(戈萊欽和波多拉尼兩個區域併入)兩度擴展。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波茲南旋即被納粹德國占領。在4年的占領期間,許多波蘭居民被處決、逮捕、驅逐到波蘭總督府控制區或被強迫勞動;與此同時,許多德國人和德意志裔人遷入這座城市。德意志人口從1939年的約5000人(約占居民總數的2%)增加到1944年的約95000人。[19][20]
波茲南猶太社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21]二戰前,波茲南的猶太人社區是波蘭境內最古老和最重要的猶太人社區之一。[22]戰前至少有2000名[23]猶太人定居在這座城市,他們大多死於大屠殺。德國占領軍在19世紀建立的外圍堡壘之一,第七堡設立了集中營。營地後來轉移到波茲南以南的扎比科沃。納粹當局顯著地擴展了波茲南的邊界,包括了現在城市的大部分區域;這些邊界在戰後得到了保留。1945年2月23日,在波茲南戰役後,蘇聯紅軍在波蘭志願軍的協助下占領了這裡。在這場戰役中,依據希特勒對這座城市「堡壘城市」的定位,德國軍隊進行了最後的防禦。戰爭使這座城市的大部分地區,特別是老城,變成了廢墟,其中包括許多紀念碑(例如古松·博格勒姆雕刻的伍德羅·威爾遜雕像[24])。
由於德意志人口或被驅逐,或主動逃亡,戰後波茲南的人口幾乎都是波蘭人。這座城市再次成為省會;1950年,波茲南省的規模被縮小,而城市本身被賦予獨立的省級地位。但是,在1975年的改革中,波茲南失去了這一地位,波茲南省的規模也又一次大大縮小。
1956年波茲南的抗議活動被視為對共產主義統治不滿的早期實例。1956年6月,策傑爾斯基工廠的工人抗議發展成一系列反對政府政策的罷工和民眾抗議。在6月28日的抗議遊行遭到當局槍擊後,抗議群眾衝擊了當地的共產黨和秘密警察總部,但槍戰使得他們被擊退。騷亂持續了兩天,直到被軍隊平息;根據官方數據,67人死亡。1981年,密茨凱維奇廣場豎立起了一座遇難者紀念碑。[25]
戰後時期,在戰爭中受損的建築的大規模重建工作得以進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了密集住房的開發,以預製混凝土公寓樓為主,尤其是在拉塔耶和維諾格拉德兩個區域,以及後來的皮安特科沃。基礎設施方面的又一次大的改變則是1968年的瓦爾塔河的改道工程,使其沿著教堂島兩側的兩條筆直的支流流淌。1987年,城市邊界再度擴張,將北部的一些新的地區,包括莫拉斯科、拉多傑沃和凱克日,納入城市範圍內。
共產主義垮台後的第一次自由地方選舉在1990年進行。隨著1999年波蘭地方政府的改革,波茲南成為了大波蘭省的省會和波茲南縣的縣治,城市本身也獲得了獨立的縣的地位。
最近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1997年開通的快速有軌電車線路,以及2003年的經過波茲南的第一條高速公路(A2高速公路的一部分)。2006年,波蘭的第一架F-16戰鬥機進駐了位於該市東南部的克澤西尼的第31空軍基地。波茲南繼續定期舉辦貿易博覽會和國際活動,包括2008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26]。它也是2012年歐洲杯的主辦城市之一。
波茲南位於波德平原的東部,總體上地勢平坦。具體來說,該市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地形區:西半部大部分屬於波茲南湖區,東半部為弗熱希尼亞平原,而兩部分之間則是瓦爾塔河谷地。全市最高點為城市北部的莫拉斯科山的頂峰,海拔154米;最低點位於瓦爾塔河谷地,海拔50米。[27]
波茲南的主要河流是自南向北貫穿這座城市的瓦爾塔河。當它接近市中心時,它分成東、西兩個支流,經過教堂島的兩側,然後在更向北的地方會合。流量較小的西比娜河流經波茲南的東部,最終與瓦爾塔河的東支會合。瓦爾塔河在城市內的其他支流還有尤尼科沃溪、博格丹卡河、維日巴克河、格武夫納河以及玫瑰溪等。[28]
波茲南的氣候屬於濕潤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之間的過渡性氣候(柯本氣候分類法:Cfb到Dfb),冬冷夏暖。冬天下雪很常見,夜間氣溫通常在零度以下,而夏天的溫度有時能達到30 °C,但總體來說,全年溫差不是很大。波茲南年降水量超過500毫米,月份分布較為均勻,7月份由於強對流天氣頻發,雨量相對最多。這座城市的日照時數在全國排名靠前。波茲南的歷史最高氣溫為1959年7月11日錄得的38.7 °C。
波茲南(平均數據1991-2020年,極端數據1951-2021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3.5 (56.3) |
18.1 (64.6) |
24.0 (75.2) |
30.5 (86.9) |
31.8 (89.2) |
38.0 (100.4) |
38.7 (101.7) |
38.2 (100.8) |
34.6 (94.3) |
27.9 (82.2) |
19.9 (67.8) |
15.0 (59.0) |
38.7 (101.7) |
平均高溫 °C(°F) | 2.1 (35.8) |
3.7 (38.7) |
8.1 (46.6) |
15.0 (59.0) |
19.8 (67.6) |
23.1 (73.6) |
25.2 (77.4) |
24.9 (76.8) |
19.5 (67.1) |
13.3 (55.9) |
7.1 (44.8) |
3.2 (37.8) |
13.8 (56.8) |
日均氣溫 °C(°F) | −0.4 (31.3) |
0.7 (33.3) |
4.1 (39.4) |
9.5 (49.1) |
14.1 (57.4) |
17.5 (63.5) |
19.6 (67.3) |
19.3 (66.7) |
14.6 (58.3) |
9.4 (48.9) |
4.5 (40.1) |
0.9 (33.6) |
9.5 (49.1) |
平均低溫 °C(°F) | −2.9 (26.8) |
−2.4 (27.7) |
0.0 (32.0) |
4.0 (39.2) |
8.4 (47.1) |
11.9 (53.4) |
14.1 (57.4) |
13.7 (56.7) |
9.6 (49.3) |
5.4 (41.7) |
1.8 (35.2) |
−1.4 (29.5) |
5.2 (41.4) |
歷史最低溫 °C(°F) | −28.5 (−19.3) |
−28.0 (−18.4) |
−21.4 (−6.5) |
−8.6 (16.5) |
−3.9 (25.0) |
0.5 (32.9) |
3.8 (38.8) |
3.2 (37.8) |
−1.7 (28.9) |
−8.3 (17.1) |
−15.2 (4.6) |
−24.9 (−12.8) |
−28.5 (−19.3)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38 (1.5) |
31 (1.2) |
40 (1.6) |
29 (1.1) |
54 (2.1) |
58 (2.3) |
84 (3.3) |
56 (2.2) |
41 (1.6) |
35 (1.4) |
34 (1.3) |
40 (1.6) |
540 (21.3) |
平均降水天數 | 9 | 8 | 9 | 6 | 8 | 8 | 10 | 8 | 7 | 8 | 7 | 9 | 97 |
平均相對濕度(%) | 87 | 83 | 77 | 67 | 67 | 68 | 69 | 70 | 77 | 83 | 88 | 89 | 77 |
月均日照時數 | 51 | 72 | 126 | 211 | 257 | 257 | 269 | 253 | 165 | 113 | 54 | 37 | 1,865 |
資料來源:IMGW |
波茲南1961-1990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3.2 (55.8) |
17.6 (63.7) |
24.0 (75.2) |
29.9 (85.8) |
31.5 (88.7) |
33.7 (92.7) |
36.4 (97.5) |
36.1 (97.0) |
34.6 (94.3) |
27.9 (82.2) |
19.9 (67.8) |
15.0 (59.0) |
36.4 (97.5) |
平均高溫 °C(°F) | 0.5 (32.9) |
2.2 (36.0) |
6.8 (44.2) |
13.0 (55.4) |
18.8 (65.8) |
22.1 (71.8) |
23.5 (74.3) |
23.1 (73.6) |
18.7 (65.7) |
13.1 (55.6) |
6.4 (43.5) |
2.2 (36.0) |
12.5 (54.6) |
日均氣溫 °C(°F) | −2.0 (28.4) |
−1.0 (30.2) |
2.7 (36.9) |
7.6 (45.7) |
13.3 (55.9) |
16.7 (62.1) |
18.0 (64.4) |
17.4 (63.3) |
13.4 (56.1) |
8.8 (47.8) |
3.8 (38.8) |
−0.1 (31.8) |
8.2 (46.8) |
平均低溫 °C(°F) | −4.8 (23.4) |
−3.9 (25.0) |
−0.8 (30.6) |
2.8 (37.0) |
7.7 (45.9) |
11.2 (52.2) |
12.5 (54.5) |
12.2 (54.0) |
9.0 (48.2) |
5.3 (41.5) |
1.2 (34.2) |
−2.6 (27.3) |
4.1 (39.5) |
歷史最低溫 °C(°F) | −28.5 (−19.3) |
−26.7 (−16.1) |
−21.4 (−6.5) |
−8.6 (16.5) |
−3.0 (26.6) |
0.5 (32.9) |
4.7 (40.5) |
3.2 (37.8) |
−1.7 (28.9) |
−8.3 (17.1) |
−15.2 (4.6) |
−24.9 (−12.8) |
−28.5 (−19.3)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30 (1.2) |
24 (0.9) |
27 (1.1) |
36 (1.4) |
53 (2.1) |
60 (2.4) |
69 (2.7) |
57 (2.2) |
43 (1.7) |
39 (1.5) |
39 (1.5) |
38 (1.5) |
515 (20.2) |
平均降水天數(≥ 1.0 mm) | 8.1 | 6.7 | 6.9 | 7.3 | 8.4 | 8.7 | 9.2 | 9.0 | 7.2 | 7.1 | 8.8 | 9.5 | 96.9 |
月均日照時數 | 40.0 | 61.0 | 109.0 | 152.0 | 219.0 | 215.0 | 218.0 | 206.0 | 138.0 | 102.0 | 40.0 | 32.0 | 1,532 |
資料來源:NOAA[29] |
現今波茲南分為42個次分區,每個次分區都有自己的委員會,代表居民協助市政府工作,並具有一定的決策權和支出權。為了監督並支持下屬各次分區的活動,市政府成立了城市輔助單位支持部。[30]
此外,從1954年到1990年,波茲南被劃分為五個區,分別為舊城區、新城區、格倫沃爾德、耶齊采和維爾達。[31]幾十年來,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這些區的邊界和管轄範圍也有一定的變化。雖然這些區在1990年都被廢除,但民間仍然以其為傳統分區,官方有時也有使用。[32]
年份 | 人口 | ±% |
---|---|---|
1952 | 333,033 | — |
1956 | 366,577 | +10.1% |
1960 | 403,499 | +10.1% |
1964 | 428,612 | +6.2% |
1968 | 453,331 | +5.8% |
1972 | 481,673 | +6.3% |
1976 | 515,447 | +7.0% |
1980 | 542,061 | +5.2% |
1984 | 554,814 | +2.4% |
1988 | 567,867 | +2.4% |
1992 | 581,227 | +2.4% |
1996 | 581,411 | +0.0% |
2000 | 579,693 | −0.3% |
2004 | 573,215 | −1.1% |
2008 | 562,649 | −1.8% |
2012 | 552,231 | −1.9% |
2016 | 541,683 | −1.9% |
2020 | 531,030 | −2.0% |
來源: Poznan Population 2021. World Population Review. [202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2).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20世紀90年代,波茲南的人口總體上保持一種減速增長的狀態。1993年,波茲南人口數為582,704人,為該市人口數量的巔峰。隨後,由於受到人口自然負增長和郊區化的影響,人口數量逐漸下滑,並於2013年跌破55萬人。預計2021年波茲南人口為528,000人。[33]
自中世紀起,波茲南就是波蘭地區重要的貿易中心。19世紀以來,當地重工業開始蓬勃發展,大量的工廠得以建立,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是策傑爾斯基工廠。
今天的波茲南,仍然在波蘭經濟版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也被認為是波蘭第二繁榮的城市,僅次於華沙。[34]很多波蘭本土企業的總部,以及一些國外企業(主要是西歐企業)的波蘭分部都設置在波茲南。
波茲南作為波蘭昔日的首都之一,擁有眾多歷史建築和文化遺產,主要集中在舊城區和市中心的其餘地區。2008年11月28日,市中心的部分地區被列入波蘭歷史古蹟名錄。[35]
波茲南戲劇文化歷史悠久,擁有眾多大型傳統劇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波茲南大劇院。近年來,另類戲劇在波茲南興起,市內有多達30個以演出另類戲劇為主的團體,使得波茲南成為了波蘭戶外戲劇表演的重要中心。[36]
波茲南著名的古典音樂活動有五年一度的「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小提琴比賽,以及該市愛樂樂團舉辦的月度性古典音樂會。波茲南夜鶯合唱團的音樂會尤其受歡迎。
每年11月11日,波茲南市民都會慶祝聖瑪爾定節。當地最為著名的慶祝活動是在皇家城堡前舉行的馬隊遊行活動,此外,作為波茲南特產的聖馬丁羊角麵包,在節日期間也頗為暢銷。[37]
馬爾他節是波茲南最重要的文化節之一,通常在每年6月底至7月初舉行。該節日的主要活動為在廣場和其他公共空間進行的現代實驗性的戶外表演,還有電影、視覺、音樂和舞蹈活動等。除此之外,諸多電影節和音樂節也在波茲南舉辦。
作為波蘭的文化中心之一,波茲南有諸多博物館和電影院。稍息社會中心位於耶齊採區,由廢棄的工廠改造而來,是波蘭獨立和開放文化的重要據點,經常舉辦音樂會、展覽、詩歌之夜和塗鴉節等。此外,市中心還有有許多俱樂部、酒吧和咖啡館。
波茲南動物園分為兩部分,其中舊動物園位於市中心西側,始建於1874年,是波蘭最古老的動物園之一[38];新動物園地處城市東部的丘陵森林地帶,於1974年向公眾開放,占地116公頃,是全國第二大的動物園。
波茲南是波蘭四大學術中心之一,全市約有14萬名學生,平均每4個市民中就有1個學生,總數少於華沙和克拉科夫,和弗羅茨瓦夫的學生數相接近。由於波茲南的城市規模比華沙和克拉科夫小,但學生占比高於以上兩座城市,使得這座城市在國內的學術地位反而更高。波茲南擁有近30所高等院校,其教育資源僅次於華沙,位居全國第二。波茲南較為著名的大學有波茲南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波茲南理工大學、波茲南財經大學、波茲南醫科大學、波茲南藝術大學等。
波茲南體育傳統深厚,各項主要體育項目在這座城市都有一定的普及度。該市擁有3座職業足球俱樂部,其中波茲南萊克足球俱樂部最為著名,曾征戰多項歐洲級別的賽事。除此之外,籃球、排球、網球等運動也很受歡迎。波茲南曾申辦2014年青奧會,但以5票之差敗給南京。
波茲南火車總站位於市區西南部,於1879年啟用,是波蘭最重要的火車站之一。2011年,波茲南火車總站進行了大規模現代化改造,以適應2012年歐洲杯的需求。此外,市區內的火車站還有位於市區東北部的波茲南火車東站和加爾巴里火車站,郊區也有一些火車站。
波茲南是波蘭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之一,公路網十分發達,可通往華沙、比得哥什、卡托維茲、弗羅茨瓦夫等全國各大主要城市,以及柏林、布拉格等國外重要城市。波蘭交通的東西向大動脈A2高速公路穿城而過,將波茲南與華沙、羅茲、柏林等國內外經濟中心緊密相連。
波茲南-拉威卡機場位於波茲南市中心以西5km[39],始建於1913年,是波蘭最古老的機場之一。2016年,該機場的客運量約為171萬人次。[40]
波茲南的公共運輸歷史悠久,可追溯至1880年開通的有軌電車系統。東歐劇變以後,市政府加大了對市內公共運輸的扶持力度。雖然自1989年以來,城市汽車的數量增加了至少一倍,但市政政策始終聚焦於改善公共運輸,具體來說,主要包括有軌電車以及運行於城市和郊區的公共汽車,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新式快速電車系統。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