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Junior Eurovision Song Contest,縮寫為JESC,或簡稱為Junior Eurovision和Junior EuroSong)創始於2003年,是由歐洲廣播聯盟(EBU)每年在不同的歐洲城市組織舉辦的歌唱比賽,部分城市主辦了不只一次。
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 Junior Eurovision Song Contest | |
---|---|
別名 | Junior Eurovision JESC Junior ESC |
類型 | 歌唱比賽 |
原作 | 丹麥廣播公司的《北歐青少年一級音樂大賽》 |
開創 | 比約恩·埃里克森 |
主持 | 歷年主持人列表 |
國家/地區 | 參賽國家列表 |
語言 | 英語 |
集數 | 21屆比賽 |
每集長度 |
|
製作 | |
拍攝地點 | 歷年舉辦城市列表 |
製作公司 | 歐洲廣播聯盟 |
發行公司 | 歐洲電視網 |
圖像制式 | |
播出日期 | 2003年11月15日 | —現今
相關節目 | |
相關節目 |
|
此大賽為歐洲歌唱大賽的青少年版本,各國的參與廣播公司送出一位歌手或一個樂團、其全體表演成員在大賽當日的年齡須為9-14歲,表演一首時長不超過3分鐘的原創歌曲,來與其他參賽者一較高下。[1]各參賽國的國家評審團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將各自通過線上投票的方式投票選出他們最喜歡的表演,統計各國給分後獲得最多分的參賽歌曲為優勝者。[2]最近的獲勝者為法國的佐伊·克勞祖爾以她的歌曲〈心〉(Cœur)於2023年在法國尼斯舉辦的大賽中拔得頭籌。
除了現已參賽的國家之外,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也曾在愛沙尼亞、芬蘭、安道爾、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冰島等有參賽資格卻從未參賽的國家轉播。[3]自2006年開始,大賽便開始在其官網上向網際網路進行轉播。[4]另外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也是歐洲歌唱大賽系列競賽中唯一出現多個EBU準會員國參賽的主要賽事,它們分別為澳洲(2015年–2019年)和哈薩克(2018年–現今)。
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當時丹麥廣播電台在當年和隔年為丹麥兒童舉辦的歌曲大賽。[5][6]這個想法被更進一步的擴展到成為一個斯堪地那維亞音樂節,即2002年丹麥、挪威和瑞典共同參與的《北歐青少年一級音樂大賽》。[7][8]同一時間,波蘭電視台(TVP)也開始在科寧舉辦國際性的兒童歌曲系列比賽Eurokonkurs,分別是2001年的《Eurokonkurs》和2002年的《Światowy Konkurs Piosenki》,[9][10]TVP在2003年至2006年期間會繼續在科寧舉辦更多Eurokonkurs系列比賽,其中有一段時間是在波蘭退出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之後舉辦的。2006年的Eurokonkurs系列比賽《Światowe Talenty》的主持人是由2004年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波蘭代表女團KWADro的成員多米尼卡·瑞茲(Dominika Rydz)和薇洛妮卡·博哈特(Weronika Bochat)擔任。[11]
2002年11月,EBU提出了舉辦以兒童為主題的歌唱比賽的想法,最初暫定名稱是「給兒童的歐洲歌唱大賽」,以EBU長期舉辦且早已兼具知名度和熱門度的歐洲歌唱大賽命名,並最終更名為現在的「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EBU將大賽開放給所有成員廣播公司參加,使其成為一項泛歐活動。[12]另外因為有了製作《北歐青少年一級音樂大賽》的經驗,丹麥被要求主辦首屆大賽。[13]
在首屆大賽的成功後,第二屆大賽很快就遇上難關。第二屆大賽本來應由英國的獨立電視網(ITV)在曼徹斯特主辦,但由於財務和日程安排的原因,ITV隨後宣布大賽最終不會在英國舉行。[14][15]造成這一決定的另一可能因素也包括了去年首屆大賽在ITV上的收視率低於預期。[16]之後EBU與贏得上屆大賽的克羅埃西亞廣播電視台(HRT)接洽並預定要在札格瑞布主辦,然而後來發現HRT「忘記」預訂大賽的場地。[17]於是就在距離賽事舉行剩下五個月的時候,挪威廣播公司(NRK)介入救場,最終在利樂漢瑪主辦了第二屆大賽。[18]
自2004年以來,為了避免此類問題再次發生,廣播公司不得不競標舉辦大賽的權利。而在2005年,比利時成為了第一個成功競標主辦權的國家。[19]
所有大賽均以16:9寬屏和高畫質播出,同時發行包含當年大賽演出歌曲的CD,在2003年至2006年期間還發行過大賽的DVD,但由於乏人問津而不再發行。[3][20]
始至2008年,大賽的獲勝者是由觀眾投票和各國評審團投票各半決定,但在那之前都是全由觀眾投票決定。2003年至2005年期間,觀眾在所有歌曲表演完畢後有大約十分鐘的時間進行投票,[21]但到了2006年至2010年時,觀眾投票的電話線路在整個節目期間都開放投票。[22]直到2011年,觀眾投票回歸到所有歌曲表演完畢之後才開放。[23]2007年和2008年大賽期間通過電話進行觀眾投票獲得的利潤均捐贈給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4]
在2007年之前,參與的廣播公司若不對比賽進行現場直播將被處以罰款。現在廣播公司無需現場直播大賽,但可能會在更符合兒童電視觀賞的時間進行轉播。[25]
2008年的紀錄片《Sounds Like Teen Spirit: A Popumentary》以2007年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為主題,拍攝了幾位當年的參賽選手,並採訪他們是如何從國內選拔賽中脫穎而出、最終來到大賽為國爭光的心路歷程。[26]此紀錄片在比利時根特以及2008年大賽的舉辦地賽普勒斯利馬索首映,[27][28]並在同年的多倫多國際影展上放映。[29]
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的賽制相對於歐洲歌唱大賽來說較為穩定且不變,形式包括由參與廣播公司派出的參賽藝人連續進行的現場音樂表演。EBU聲稱此大賽的目的是「通過鼓勵[...]表演者之間的競爭來宣揚流行音樂領域的年輕人才」。[30]
大賽慣例是在11月下旬或12月初的星期六晚上舉行,時長約為2小時15分鐘,但自2016年之後大賽改在周日傍晚進行。[30]
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一般流程會有歡迎參賽者的開幕式、參賽歌曲的表演、觀眾投票以及幫助觀眾決定投票的歌曲回顧、觀眾投票結束後進行的幕間式表演、公布觀眾投票與各國評審團投票的結果、宣布獲勝者以及其獲勝演出。在整個節目中,各家電視台可能會選擇幾個時間點來插播廣告。
自2008年以來,每場大賽都是由各國的觀眾與評審團投票決定出獲勝者,在2008年之前都是只用觀眾投票決定。[31]各國的觀眾與評審團的給分比重都各佔50%,兩邊各以投票和評分決定出各自的前十名歌曲,這十首歌將從名次低到高分別給予1–8分、10分和12分,[32]並在大賽中由各國的唱票員(年齡介於10–15歲,有時為前參賽者)公布評審團的給分,再由主持人公布各國從其他參賽國家觀眾身上得到的加總給分,只有所有的分數被公布完畢之後才會宣布當年大賽的獲勝者。在2013年前只有冠軍會得到獎盃與獎狀,之後則是前三名都有。[2][33]
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與成人版大賽不同,獲勝國並不自動獲得主辦下一屆大賽的權利,需要透過競標來獲得。但從2014年到2017年時,獲勝擁有優先拒絕主辦下屆大賽的權利,2014年的獲勝國義大利便行使了優先權拒絕主辦2015年的大賽。2017年10月15日,EBU宣佈在2018年恢復原來的模式,聲稱這將有助於為廣播公司提供更多的時間來準備,確保未來的大賽能順利進行,[34]盡管如此,2019年之後的大賽全是由前一年的獲勝國主辦的。
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通常有一男一女兩名主持人,需要出現在舞台上帶動賽事進程或在選手休息室裡採訪選手。[35][36]主持人還負責重複各國唱票員的報分,來確認分數被給予哪個國家。2012年之前,唱票員和成人版的大賽一樣,都是在自己的國家裡透過直播來報分的,但之後則改成唱票員在大賽現場台上報分。[37]
儘管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是以歐洲歌唱大賽為藍圖創建的,但是還是有其獨到之處的。例如各國的參賽選手都需要通過電視直播的國內選拔賽選出(除非國內狀況不允許並獲得EBU的許可)、各國的表演允許最多八人的表演者上台(歐洲歌唱大賽只允許最多六人)。[38]從2005年到2015年,每國都會先自動獲得12分,以防止參賽者得零分,雖然以總分12分收場本質上與得零分是一樣的,但是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個參賽歌曲在總分上得過零分。[37]
在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裡,所有選手的歌曲必須以其代表國家的國語/族語創作和演唱,但可接受幾行其他語言的歌詞。成人版的大賽在1966年到1972年以及從1977年到1998年也有這樣的語言限制。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的語言規則後來變更為一首歌最多可以有25%的歌詞使用其他語言,通常是英語。到了2017年時規則再次更改,現在允許高達40%的歌詞使用其他語言。[39]
最初大賽開放8至15歲的兒童/青少年參賽,[21]但在2007年規則更變,年齡範圍縮小,因此只有在大賽當天10至15歲的兒童/青少年才可以參加。到了2016年,年齡規則再次改變,現在只有大賽當天年齡在9至14歲的兒童/青少年才能參賽。
參賽歌曲在報名前不得進行商業發行且時長必須在3分鐘之內。[1]另外規則也限定參賽選手在參賽之前不得商業發行任何音樂(即代表選手必須是素人或尚未主流出道),[38]但到了2007年規則變更,大賽開始接受已有經驗的藝人和表演者參賽,而這一變更導致挪威和NRK決定從此撤賽。[40]
自2008年之後,成人被允許協助參賽歌曲的創作,在這之前歌曲創作者的年齡須在10至15歲。[40]
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每年由歐洲廣播聯盟(EBU)舉辦。大賽的最初執行主管是斯萬特·斯托克塞柳斯,同時身兼指導小組的負責人,該小組決定比賽的規則、由哪個廣播公司主持下一屆大賽並監督每個節目的製作過程。2011年,西茨·巴克(Sietse Bakker)接手執行主管一職,[41]到了2013年又由烏拉迪斯拉夫·雅科列夫(Vladislav Yakovlev)接任,然而雅科列夫在監督了三屆大賽後無任何明確理由地被解僱,[42]取而代之的是自2011年起擔任歐洲歌唱大賽執行主管的永·奧拉·桑。[43]桑在2019年9月30日宣布他打算在2020年歐洲歌唱大賽(因COVID-19大流行而取消)之後辭去執行主管和現場活動負責人的職務,[44]因此之後的執行主管由馬丁·厄斯特達爾接替。[45]
指導小組會議往往包括各國代表團團長,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在EBU和他們所代表的廣播公司之間進行聯絡。他們還有責任確保表演者永遠不會在沒有成人陪伴的情況下獨處,並「在 [表演者] 中營造團隊氛圍,培養他們的經驗和社群意識」。[2]
下表列出了自首屆(2003 年)以來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的所有執行主管:
出身國家 | 人名 | 年份 |
---|---|---|
瑞典 | 斯萬特·斯托克塞柳斯 | 2003–2010 |
荷蘭 | 西茨·巴克 | 2011–2012 |
俄羅斯 | 烏拉迪斯拉夫·雅科列夫 | 2013–2015 |
挪威 | 永·奧拉·桑 | 2016–2019 |
瑞典 | 馬丁·厄斯特達爾 | 2020–現今 |
官方正式的通用歐洲青少年歌唱大賽Logo第一次使用是在2008年,來建立大賽的特色。[46]每年的主辦國都會為大賽創造一個子主題,通常包含一個變體Logo和口號。主題和口號將由EBU和主辦國的參與廣播公司宣布。
自2005年以來,每屆大賽都有一個口號,由主辦方選擇,並以此開發大賽的主題和視覺設計。
年份 | 主辦國 | 主辦城市 | 口號 |
---|---|---|---|
2005年 | 比利時 | 哈瑟爾特 | Let's Get Loud |
2006年 | 羅馬尼亞 | 布加勒斯特 | Let the Music Play |
2007年 | 荷蘭 | 鹿特丹 | Make a Big Splash |
2008年 | 賽普勒斯 | 利馬索 | Fun in the Sun |
2009年 | 烏克蘭 | 基輔 | For the Joy of People |
2010年 | 白俄羅斯 | 明斯克 | Feel the Magic |
2011年 | 亞美尼亞 | 葉里溫 | Reach for the top! |
2012年 | 荷蘭 | 阿姆斯特丹 | Break the Ice |
2013年 | 烏克蘭 | 基輔 | Be Creative |
2014年 | 馬爾他 | 馬爾薩[48] | #Together |
2015年 | 保加利亞 | 索菲亞 | #Discover |
2016年 | 馬爾他 | 瓦萊塔 | Embrace |
2017年 | 喬治亞 | 提比里斯 | Shine Bright |
2018年 | 白俄羅斯 | 明斯克 | #LightUp |
2019年 | 波蘭 | 格利維采 | Share the Joy |
2020年 | 波蘭 | 華沙 | #MoveTheWorld |
2021年 | 法國 | 巴黎 | Imagine |
2022年 | 亞美尼亞 | 葉里溫 | Spin the Magic |
2023年 | 法國 | 尼斯 | Heroes |
2024年 | 西班牙 | 馬德里 | Let’s Bloom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