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哲學中,心智計算理論,又名心靈計算理論( 英語: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CTM )指的是一系列關於「人類心智是一個訊息處理系統」的觀點。該理論認為,認知和意識同為一種計算形式。沃倫·麥卡洛克和沃爾特·皮茨(1943)為最早提出神經活動是計算性的人。他們認為神經計算性可以解釋認知 。[1]該理論的當代形式由希拉蕊·普特南於1967年提出,並由他的博士生,同時也是哲學家和認知科學家的傑瑞·福多在1960至1980年代發展起來。[2] [3]儘管在1990年代,由於普特南、希爾勒等人的研究,這一觀點在分析哲學領域中受到了強烈反駁,但此觀點仍普遍存於現代認知心理學中,許多演化心理學理論家也將其假定為正確的。[來源請求]2000至2010年代之間,這一觀點在分析哲學領域再度引起注意。(Scheutz 2003,Edelman 2008)。[來源請求]
心智計算理論認為,心智是一個由大腦神經活動所實現的計算系統。該理論能以多種方式進行闡述,並且根據對術語「計算」的理解,在闡述上會有很大的不同。計算通常是以圖靈機的方式來理解,圖靈機會根據規則並結合機器的內部狀態來處理符號。以圖靈機的方式來理解計算的關鍵之處在於,我們可以將計算機的物理細節之外的本質抽象出來。[4]也就是說,只要輸出是基於「輸入及內部狀態之處理」,並根據規則來執行,計算就能夠透過矽晶片或神經網路來實現。因此,CTM認為,心智不只是一個類比於計算機程式的東西,心智實際上是一個計算系統。 [4]
心智計算理論通常被認為需要心智表徵,因為計算中的「輸入」是以客體的符號或其他表徵形式出現。雖然計算機不能計算實際的客體,但必須以某種形式解釋和表示該客體,然後才得以對該表徵進行計算。心智計算理論與心智表徵理論有關 ,它們都要求心理狀態是表徵的形式。然而,心智表徵理論將焦點放在被處理的符號上。這種方法更好地解釋了系統性和生產性。[5]在福多最初的觀點中,心智計算理論也與思維語言(心語)有關 。思維語言理論允許心智在語義的幫助下處理更複雜的表徵。(參見下文心智狀態的語義)。
近期的工作建議我們把心智和認知區分開來。根據麥卡洛克和皮茨的傳統看法,認知計算理論(CTC)指出神經計算性能夠解釋認知。[6]心智計算理論則認為,不只是認知,現象意識或感質也都是計算性的。也就是說CTM勢必蘊涵著CTC。然而現象意識可以發揮一些其他的功能,認知計算理論為「心智的某些部分是非計算的」留下了開放的可能性。因此,認知計算理論為理解神經網絡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解釋框架,同時也避開了以現象意識為中心的反駁。
心智計算理論與電腦隱喻不同,電腦隱喻是將心智與現代數位電腦進行比較。[7]而計算理論只是使用了一些與數位電腦相同的原理。[7]「電腦隱喻」是將心智比喻成軟體,將「大腦」比喻成硬體,而心智計算理論則是主張心智是一個計算系統。
「計算系統」並不意味著現代的電子計算機。確切地說,計算系統是個符號調處器,遵循逐步函數來計算輸入和形成輸出。艾倫·圖靈在他的圖靈機概念中描述了這一類型的計算機。
其中一位心智計算理論的早期支持者是托馬斯·霍布斯,他曾說過:「藉由『推理』的概念,我理解了什麼是計算。計算指的是提取同時添加在一起的多項事物之總和,或是指當某樣事物從其它東西那取走時,能夠知道殘存的部分。因此,推理與做加減法是相同的。」[8]由於霍布斯所生存的時代尚不能用有效的實例化程式來識別計算,因此不能解釋為霍布斯明確支持當代意義上的心智計算理論。
心智計算理論的核心為「思想是計算的一種形式」,而根據定義,計算是一套表徵之間關係的系統法則。這意味著若且唯若心智狀態與特定事物之間存在某種因果關係時,心智狀態才代表某種東西。例如當我們看到烏雲,並認為「烏雲意味著下雨」,「烏雲和雨」的思想之間存在著相關性,這是因為烏雲會引起降雨。這個關係有時被稱為自然意義。相反地,思想的因果關係還有另一面,那就是「思想的非自然表徵」。舉個例子,當你看到紅燈時,會認為紅色是「停」的意思,而紅色並沒有表示「停」的意思,因此它只是一種被發明出來的約定,類似於語言以及它們用於形成表徵的能力。
心為計算理論表明,心為作為符號調處器,而心智表徵是符號表徵;正如語言的語義是與其意義相關的單詞和句子的特徵一樣,心智狀態的語義也就是表徵的意義,即思維語言中「單詞」的定義。如果這些基本的心智狀態可以像語言中的單詞一樣具有特定的意義,那就意味著,即使這些思想從未接觸過,我們仍可以創建更複雜的心智狀態(思想)。就像讀到的新句子一樣,只要能理解基本的組成部分,並且在語法上是正確的,即使從來沒有遇到過,也能被理解。例如:「I have eaten plum pudding every day of this fortnight.」雖然很多人可能沒有見過這種特殊的單詞排列方式,但因為它在句法上是正確的,而且組成部分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大多數讀者應該還是能慢慢地搜集而能領會這句話的意思。
目前已經提出了一系列反對在心智計算理論中所使用的「物理主義概念」的論點。
早期對心智計算理論的間接批評來自於哲學家約翰·羅傑斯·希爾勒 。在他被稱為中文房間的思想實驗中,希爾勒試圖駁斥人工智慧系統具有意向性和理解能力的說法,也駁斥這些系統可以被稱為心智本身且足以研究人類心智的說法。 [9] 希爾勒讓我們想像這樣一個場景:「房間裡有一個人,除了一張寫有符號的紙可以從門底下透過外,此人無法與任何人或房間外的任何東西交流。」透過這張紙,該男子將使用一系列提供給他的規則書來回應含有不同符號的紙。房間內的男人並不知道這些符號是中文,而這個過程產生了對話,使房間外的中國人能夠確實理解。 希爾勒爭辯說,房間裡的男人不能理解這過程的中文對話。這本質上是心智計算理論所呈現給我們的一個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心智只是簡單地解碼符號並輸出更多的符號。希爾勒認為,這不是真正的理解或意圖。這批評最初是為了否定計算機像思想一樣運作的想法而提出的。
希爾勒進一步提出了究竟是什麼構成了計算的問題:「希爾勒之牆」
若我背後的這面牆在執行WordStar程式,之所以能執行是因為這面牆有一些分子的運動模式與WordStar程式的形式結構同構,而這面牆只要足夠大,就可以跑得了任何程式,包括任何大腦中的程式。[10][11]
像希爾勒這樣的異議可能會被稱為「充分性不足」的反對意見。他們聲稱心智計算理論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計算不足以說明心智的某些能力。像弗蘭克·傑克遜知識論證這樣的感質論證,就可以這樣理解為對心智計算理論的反對——儘管它們針對的是一般的物理主義心智概念,而不是具體的計算性理論。[來源請求]
此外也有直接針對心智計算理論的反對意見。
由於各種理由,普特南本人(參見《表徵與現實》和《更新的哲學》的第一部分)成為了一位傑出的計算主義批評家,其中的理由包括與希爾勒的中文房間論證、世界-文字參考關係問題以及身心關係相關的想法。特別是在功能主義方面,普特南提出的觀點與希爾勒相似,但更為普遍,即人類心智能否實現計算狀態的問題,與心智的本質問題無關,因為「每個普通的開放系統都能實現抽象的有限自動機。」 [12]對此,計算主義者的回應是,應致力於制定標準來闡述「究竟什麼才算是實現」。 [13] [14] [15]
羅傑·潘洛斯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即對於理解和發現數學中的複雜性,人類的心智並沒有使用一種已知的可靠計算程式。這就意味著普通的圖靈完備計算機將無法查明「某些人類大腦可以查明的數學真理」。 [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